作者youtien (大叮噹)
看板comment
標題《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1)
時間Wed Nov 3 18:58:40 2010
《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1)
以下都是我2010年9月在台大總圖書架上看到而借閱的。以出版先後排序,一一作簡
述。
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
近年學界內外引用率都相當高的一本文集,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載,當時便廣受
矚目。作者從他認為的「一代歌后」吳鶯音談起,以散文敘論了黎錦暉以來中國流行歌曲
的發展與滄桑。
記述的歌手與作者有吳鶯音、白虹、黎錦光等;訪談記錄有宋淇(談上海;也談到許多張
愛玲的事)、陳蝶衣(詞人)、姚莉(歌手、製作人、姚敏之妹)、胡心靈(電影界前輩
),也見了吳鶯音。作者本身學貫中西,熟悉文學掌故,與受訪者為具共同語言的同代人
,書中回憶文章因而不僅曉暢,且具「當時性」,而兼有文學、歷史的價值。對流行歌曲
創作來說,訪談中記述了許多第一、二代作者的經驗談與創作背景,很是重要。
我因〈楔子─小論吳鶯音〉一篇而開始接觸吳鶯音的歌曲,果如作者所言,「把那個時代
(1948-1949)『世紀末』的萬般無奈,點滴悽清地唱了出來。」2009年逝世的吳鶯音晚年
雖有復出,近年在歌壇與學界(包括文學、現代史、流行音樂相關研究)得到的關注還是
不多,值得鉤沉。
政治上值得關注的是〈每天費盡心機,想起真是淒其─談左派鑽入流行歌曲中的影響〉一
篇。作者對於左派歌曲的評述頗能超然,不至如國民黨文人學者一貫狗血噴頭式的批判,
也當然不會受中共說法的影響,而是採取點到為止的諷刺。
網上查作者資料:「水晶,民國二十四年生,江蘇南通人,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柏
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洛杉磯州立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英美文學系等,現已
退休,寓居美國。」另著有《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蘇打水集》等。另經詢問知其本名
為楊沂。
黃子佼:《佼頭牌音樂大補帖》,台北:圓神出版社,1997年10月
黃子佼:《黃佼獸絕對負責音樂講座》,台北:圓神出版社,1999年2月
商業出版書物,排版有些浮誇,前書作了一些音樂消費指南、詞彙介紹,再收錄十餘篇談
論張惠妹、許茹芸等當代歌手,以及作者本身參與創作經驗的文章,每篇不到一千字,談
得也淺,總體上參考價值不高。
後書較具史料價值,除再介紹一些當年唱片行及生態,也記述了作者個人接觸而投入流行
音樂的歷程,又收錄「歷年遺珠50絕張,黃佼獸聽後推薦」,結集並修訂作者原在《談星
》雜誌發表的專欄文章,評述了1990年代50張較不出名的專輯。雖然每篇仍不到一千字且
談得不深,但也算回顧90年代時一批可以按圖索驥的參考。
台灣學術界對此二書亦有列入參考書目,目前網上可檢索到的都是2000年代後的學位論文
,如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
;江亭誼《華語流行歌曲中國風現象研究》。這些論文我還沒看,看後當可補述學者如何
運用黃子佼這圈中人所撰之書。
付林:《中國流行音樂20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1月。
作者本名王付林,詞曲作家,1946年生,1968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此書將中
國流行歌曲百年分為1900-1949的「原生代」和1950年後的「新生代」,而記述了
1980-2000年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演變,以五年為一階段,分為1980-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1四波,列舉了一批具代表性歌唱家/歌手/歌星、詞曲作者及相關
大事記,全書162頁。對陌生於1980年代大陸社會發展的港台學者來講,當是可讀的入門
書籍之一。
作者記1980-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大陸歌壇一方面受鄧麗君影響漸改用流行唱法或作新
調,一方面保守派、當局又批判甚至封殺的情況頗具價值;作者本人曾為首先改用鄧麗君
唱法公開演唱,而被批判的演奏員程琳的聲樂指導教師,也增加此書的參考價值。
另值注意的是,作者仍在中共體制內任職,故其論述的範圍總在當前意識形態的「安全區
」之內,敏感區域皆未碰觸,對具反叛性的搖滾樂不批判也不多肯定,對商業化的弊病也
點到為止,開出的藥方則是「加強流行音樂教育」,但如何加強,也沒講。故此書的邊界
,似也便可視為一個「體制內的好人」的極限。
詹皓、呂玫:《純真年代─中國原創樂壇1992-1998》,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年5月
詹皓曾為流行音樂雜誌《音像世界》責任編輯,呂玫曾為揚州經濟台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本書約六萬字,依拼音順序介紹了1992-1998年間曾活躍的從艾敬到周敏萱等117名歌手
(或樂團)及其代表作,圖(唱片封面及歌手照片)文搭配,每位歌手/樂團一至二頁。
詹皓序文〈原創音樂的純真年代〉將中國內地原創音樂分為三個年代:1978-1990年的「
懵懂年代」,新生代創作者及唱片製作雖漸次出現,「但他們之間的聯系仍是相互孤立的
、分散的、自為的」;1991-1998年兩位作者親身參與的「純真年代」,音樂產業開始發
展,富「原始性」的創作者一波波投身市場,努力與港台、海外音樂分庭抗禮;1998年後
的「商業時代」,BMG、寶麗金、EMI百代、索尼等跨國唱片公司相繼進軍中國大陸,一批
批簽下歌手,使「按照國際規則辦事」以迄於今」。
本書提到的歌手及樂團,我初讀時只認得21個,這還是因為我以前在大陸時特意選購
過一些大陸原創的唱片,可知要補的課還很多。書中對每個歌手、樂團皆有介紹其出身及
創作背景、歷程、特點,文筆帶有情感而不失客觀,精簡地描繪出了一幅歌壇群像。本書
封面自我標榜是「中國原創樂壇第一本工具書」,誠然。不論對一般讀者、創作者或研究
者,這都是一本優秀的書。高度推薦。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台灣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這是一本精彩非常的論文,指導教授沈冬老師。作者不但充份應用史料及文化研究理論,
重構了周璇生長的上海的時代背景,整理了周璇影、歌作品列表及生平編年,而且對周璇
歌曲本身(及其詞曲作者),以音樂學和文學的理論、方法(如與張愛玲作品對照)作了
許多我最樂見的細緻分析。觀其對於樂曲旋律及周璇演唱方法的解讀與賞析,輒令我擊節
讚嘆。就我讀過的所有相關論著,在這篇論文以前,只有黃志華《香港詞人詞話》《粵語
歌詞創作談》有搭配五線譜,詳細解說詞曲的關係。
作者以其古典音樂功底和正統學院訓練,向我示範了一種正宗的、音樂學的歌曲賞析,這
是我前所未見的。她對西方音樂理論和中國古代樂論(如沈括《夢溪筆談》)的徵引,對
各種聲腔、樂風的述評,也體現了一個正規學者基本的相關知識水準。此論文幾乎完全是
我理想中「有助於創作者的樂評」的範本了,我雖缺乏音樂學的訓練,但搭配原曲,邊聽
邊讀,仍能相當理解作者的學思脈絡,從而更加領會到那一代詞曲作者及歌手的巧思;自
身有創作、演唱經驗的讀者,當更能在其中獲益,將潛藏在錄音中的技藝學習起來,消化
運用,乃至傳承下去。
以作者的嚴謹細緻,周璇的常青地位,和老上海不滅的風情,我認為本書完全有出版的價
值,只放在學校圖書館裡太可惜了。當與出版界人士推薦。
作者在結論中提出:與周璇同時代的其他歌手亦甚值分析,開展比較研究。這也正是我想
做的。不能在音樂理論上爭長,只好在文辭方面作得更多、更細、更密了。
陳鋼、淳子、李黎:《玻璃電台─上海老歌留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9月。
陳鋼是第一代流行歌曲作曲家陳歌辛之子,編有《上海老歌名典》等珍貴書籍;淳子是上
海文廣電台的主持人、女作家;李黎是台灣女作家,也是台大歷史系的前輩。此書是三人
的散文合集,漫談老歌與上海故事,稍欠系統性,但許多重要課題及作品都有觸及。書中
也有一篇淳子與姚莉的訪談。
另附一張試聽CD,收錄幾首老歌新唱,水準不高。
李皖、史文華:《民謠流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這是一本妖書。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人可以憑業餘時間聽這麼多、這麼廣的音樂,而
研究得這樣深,又把書寫得如此體大思精。李皖,中國大陸當前最多產的優秀樂評家,在
此370頁的厚書中總論了世界各地的民謠,開列了譜系,內文在對每個門類、流派的介紹
文字旁邊附上重要歌手、唱片的照片一千多張(我沒數)。
作者在「新版後記」中寫道:「為了尋找恰在其位、能說明問題、能提供文字之外信息、
甚至能提供另一種述評結構的圖片,我六次抄了自己的家,六次將4867張CD(最新數字)
從頭到尾翻開。……尋找圖片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構此書的過程,用圖的想法在一次次重新
審視中推倒重來,最後形成現在的結構和意圖:看這本書,即使你只看圖片,也能獲得一
種把握。圖片將提供一種速讀式的新結構,是文字之外的另一部書。在圖與圖之間,我也
在盡力提供著一種整體性,一種目錄構架,一種邏輯的和思維的鏈條。」
故曰這是一本體大思精的妖書。李皖向世人示範了:一個未曾受過正規音樂、學術訓練的
樂迷,如何憑一己的耳朵、頭腦與熱情,達到可比專業甚至超越學界的知音造詣與學術成
就。
保守估計,如果真要讀這本書,跟著它的介紹把提到的所有唱片都聽一遍的話,我想也至
少要一百天才能把它「破完」。我因而連單單讀完它的文字都膽怯了。這就是「嘆為觀止
」吧。
其實這本書沒有談到亞洲(包括中國)的民歌,不然篇幅還不知要膨脹多少。然而在參考
李皖其他論及華語歌曲的諸多文章時,我們可以知道他是有著這樣完整的一套對歐美、拉
美、非洲民歌的認識的。
莊永明:《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 4月
也是專輯,也是書。CD從老唱片翻錄了〈望春風〉〈四季紅〉〈桃花泣血記〉等歌曲最早
的原始版本,共23道音軌。文字部份有台北市長、文化局長的序言,作者序言及〈日據時
代的臺語流行歌曲初探〉〈創作者傳略〉兩篇共50頁,以及歌詞。
前文論述臺語流行歌曲的發端,及第一輩創作者的文化使命感;後文列舉的創作者:林清
月、詹天馬、王雲峰、鄧雨賢、陳君玉、姚讚福、李臨秋、陳秋霖、蘇桐、陳達儒,多談
生平與理念,惜未及我所欲知的技藝層面。
聆聽唱片裡的1930年代臺語歌曲,感覺很特別。女歌手純純、豔豔等皆用濃重鼻音且拉腔
,在今人的耳朵聽來,實在不動聽;歌仔戲錄音〈十二月花胎〉,也真如白居易所謂的「
嘔啞嘲折」,但就是具有那個時代的韻味和土味。這樣的韻味至八、九十年代尚有傳承,
但到這一代創作歌手便越發罕見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