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iulbb (#KEEP MLB GREAT!)
看板clmusic
標題Fw: [新聞]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執筆譜《第十
時間Fri Oct 8 23:21:05 2021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XO67Qen ]
作者: saiulbb (#KEEP MLB GREAT!)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執筆譜《第十
時間: Fri Oct 8 23:20:52 2021
備註請放最後面 違者新聞文章刪除
1.媒體來源:
※ 例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請參考版規下方的核准媒體名單)
地球圖輯隊
2.記者署名:
※ 若新聞沒有記者名字或編輯名字,請勿張貼,否則會被水桶14天
※ 外電至少要有來源或編輯 如:法新社
2021-10-06 by:山謬
3.完整新聞標題:
※ 標題沒有完整寫出來 ---> 依照板規刪除文章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 AI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
4.完整新聞內文:
※ 社論特稿都不能貼!違者刪除(政治類水桶3個月),貼廣告也會被刪除喔!可詳看版規
數百年來,貝多芬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一直是樂迷們心目中的一大遺憾。在今年 10
月,一首由AI模仿貝多芬風格創作的《第十號交響曲》,有望讓樂迷們窺見《第十號交響
曲》的全貌......
https://fpscdn.yam.com/world/202110/59/76/615add9825976.jpg
1817年,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接到了兩首作曲委託,其中一首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號交響
曲》,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則成了他未完成的遺作。
Photo: Joseph Karl Stieler
兩件委託 一件成代表作,一件成遺作
1817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委託音樂大師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創作兩首交響曲,其中一首,也就是《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成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則隨著貝多芬在 1827年撒手人寰,成了一部遺作,只有寥寥幾個音符
,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流傳下來。
執大師之筆 續大師遺作
在 2019年,致力於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Karajan Institute)負責人
羅德(Matthias Röder)找來多位音樂家、AI專家,打算利用AI模仿貝多芬的風格,替他
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羅德曾說道:「在此之前,從未有機器可以創作這麼長的曲子,
這非常獨特。」
現在,這首獨特的作品已經大功告成,近日也將準備舉辦全球首演,讓人們聽聽或許是有
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本人創作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
https://fpscdn.yam.com/world/202110/45/02/615ba254d4502.jpg
早在 1988年,就曾經有人試圖模仿貝多芬的風格完成《第十號交響曲》,可惜成果不甚
理想。圖為 2018年在紐約邦瀚斯(Bonhams)拍賣行展出的貝多芬樂譜手稿,譜上記載的內
容與《第十號交響曲》無關。
路透社/達志影像
續《第十號交響曲》非第一人
事實上,以往並非沒有人試著挑戰這項艱鉅的任務。早在 1988年,音樂學家庫珀(Barry
Cooper)就曾蒐集手邊的資料,創作出了他眼中「最接近貝多芬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然而,他的嘗試並沒有獲得同行們的讚賞,反而招致了很多批評,另一位音樂學家溫特
(Robert Winter)就曾形容,倘若以貝多芬作品的標準來檢視庫珀作品,「我認為兩者的
差距之大,顯示庫珀(對《第十號交響曲》)的『認知及創作』只會誤導,無法啟發他人」
。
人類從旁協助 AI負責創作
這也不難看出,羅德等人「讓AI替貝多芬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的夢想究竟有多困難。
為了讓AI有跡可循,在AI真正開始作曲前,這支團隊的音樂專家們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貝
多芬遺留下來的《第十號交響曲》筆記,從中大致拼湊貝多芬對《第十號交響曲》的想法
,並設法將現存的小節按樂章簡單分類。
除了認識貝多芬 AI還得學作曲
與此同時,AI專家們也在幫助AI「認識貝多芬」,從各種遺留的作品與作品草稿中學習貝
多芬的創作脈絡,許多曾影響貝多芬的音樂前輩作品,也被拿來當作幫助AI認識貝多芬的
教材。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得教會AI如何「作曲」,讓它熟悉交響曲的基本曲式、將簡單
旋律發展為完整作品的方法,以及如何搭配樂器等學問。
最重要的是,AI不能只是單純把曲子完成,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都得盡可能貼近貝多
芬的創作風格,否則羅德等人的努力都只是白費工夫。
https://fpscdn.yam.com/world/202110/5a/ab/615ba0a225aab.jpg
2019年,羅德等人在贊助商的協助下舉辦了一場記者會,邀請了一支弦樂四重奏樂團試演
新版的《第十號交響曲》片段,當作AI作曲的「期中考」。
路透社/達志影像
給AI的作曲期中考
在這項計畫進行了好一段時間後,2019年年末,羅德的團隊替AI安排了兩次「期中考」,
分別由一位鋼琴家和一支弦樂四重奏樂團試演由貝多芬原創,以及AI創作組成的新版《第
十號交響曲》片段,讓台下坐著的記者、音樂學家和貝多芬專家嘗試分辨哪些部分是由AI
所做。
除了專家無人能辨 羅德:還有很多工作得做
AI所繳出的成績單令人非常滿意,除了那些熟稔貝多芬流傳下的《第十號交響曲》旋律的
專家,無人能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羅德也倍感振奮地說道:「這些測試的成功,讓我們
知道我們正走在正確的路上。」
「但這也只是短短幾分鐘而已,還有很多工作得做。」
https://fpscdn.yam.com/world/202110/f6/d0/615ba19e9f6d0.jpg
本周六(9),這首由AI創作的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將在德國波昂舉辦全球首演,而這
個版本,或許也將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原創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圖中的粉紅色
房屋,就是貝多芬的故居。
路透社/達志影像
18個月譜成《第十號交響曲》
接下來的一年多裡,羅德等人持續從旁協助AI,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把《第十號交響曲
》完成,而AI的表現也從最開始的生疏,到後來甚至不時會讓專家們喜出望外。團隊中的
一位音樂專家甚至形容,看著AI作曲,「就好像看著一位孜孜不倦的學生每天不斷練習、
學習一樣,它的表現也越來越出色」。
回到貝多芬故鄉 10月《第十號交響曲》全球首演
今年 10月9日,這位「學生」就將代替貝多芬拿起指揮棒,在他的出生地,也就是今日的
德國波昂市(Bonn)舉辦《第十號交響曲》的全球首演。但不需要等到首演那天,羅德就已
經知道這首《第十號交響曲》註定得不到所有人的掌聲——那些主張不應該讓AI創作藝術
、AI無法複製人類發揮創意過程的人,應該都會跳出來抨擊AI的作品。
「談到藝術,我不認為AI會取代人,它反而會成為藝術家拓展新領域、用新穎的方式展現
自我的工具。」羅德說道。
https://youtu.be/RESb0QVkLcM
迫不及待的樂迷們,可以先從這部長約 3分鐘的影片中,搶先試聽AI版貝多芬《第十號交
響曲》第三樂章的片段!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https://dq.yam.com/post.php?id=14351
6.備註:
※ 一個人三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
交響曲聽起來的確氣勢磅礡,但像小魯對音樂一竅不通,無法聽出甚麼重點是蠻可惜的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6.143.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Gossiping/M.1633706458.A.A31.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saiulbb (61.56.143.149 臺灣), 10/08/2021 23:21:05
1F:推 mark0204: 10/09 14:56
2F:推 kenation: 這新聞在國外有陣子了,想不到是八卦版先po,可見一般 10/09 18:05
3F:→ kenation: 愛樂人對第十號的看法並不是很有興趣 10/09 18:05
4F:推 buji: 有貝多芬的味道,但覺得(小)主題好像多了點 10/09 18:20
5F:→ buji: 發展不多 10/09 18:21
6F:推 ctra: 龐雜了些,不過也可能是影片只有3分多鐘的緣故。不過就算是 10/12 21:45
7F:→ ctra: 人類與AI的合作,還是聽不出可以接續做為為貝十的高度/~~ 10/12 21:45
8F:→ ctra: 不想説狗尾續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扣打quota,就別窮忙了@@ 10/12 21:56
9F:推 herbert0716: 下次改布魯克納難題 10/15 11:46
10F:推 tomhawkreal: 不如叫AI寫主題變奏曲 看能變到什麼超乎想像的程度 10/15 20:06
11F:推 lafwayfway: 我覺得從一開始思路就有盲點,按他們的看法,貝多芬 10/28 20:32
12F:→ lafwayfway: 似乎能從1~31號奏鳴曲風格的歸納,推敲出第32號奏鳴曲 10/28 20:34
13F:→ lafwayfway: AI能創作是無疑的,但AI只會是另一個創作者 10/28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