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rc ( Le rayon vert)
看板clmusic
標題[心得] 水藍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時間Thu Dec 17 14:05:13 2020
水藍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許是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該曲全集錄音
https://vocus.cc/article/5fd9ba53fd897800016be03a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個很強烈的命題,而且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山頭之多,因此要如何在眾多
演出中,指出水藍和哥本哈根愛樂的這套錄音獨到之處,以個人身為一介愛樂者亦仍應提
出相對客觀的依據,而非僅止於主觀對其詮釋上的偏好。
現在的Beethoven交響曲錄音第一個通常會被提及的話題,大多是新版譜的採用與否。譜版
在Beethoven交響曲裡是蠻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當時的波昂或是維也納大抵還沒完全都市
化,或者說當時的都市排水系統遠不如今,因此Beethoven有些作品的原稿其實會因為作大
水,導致原稿泡水使得真跡難辨。
其中差別最大的,應該就是六號的第二樂章,因為弦樂部全部都加了弱音器,在聲音效果
上更能營造出柔軟感。而水藍的這套演出當然也採用了這裡的修改。
哥本哈根愛樂(Copenhagen Phil):罕見的現代樂器及古樂器都能駕馭的樂團
而哥本哈根愛樂更是極為少數,能夠同時演奏現代樂器以及古樂器的樂團,而且恐怕沒有
之一;如果單以錄音而言,似乎也只有Harnoncourt和歐洲室內樂團的錄音是類似的古樂及
現代樂器混合編制。
而水藍在這套錄音採取了弦樂部使用現代樂器,但銅管和打擊樂器使用古樂器的配置。如
此的編制使得該演出在聽感上,比較不會有銅管音量蓋過弦樂的問題,詮釋上的輕巧更能
呈現出水藍對Beethoven的獨特還原觀點。
兩部小提琴分置舞台兩側在音響效果上的重要性
在該全集的第三輯小冊子裡,該團的大提琴手Wiebke Vestergaard就提到了這樣的編制讓
他坐在法國號前時,不會覺得法國號的音量過大。但哥本哈根愛樂原本弦樂五部的配置原
本不是如此的,大提琴原本是在面對舞台時的右側而非中間。
水藍在這套錄音把大提琴置中,其實在音響效果上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兩部小提琴分夠分置
舞台兩側,如此傳統的擺法才能從聽眾的角度,做出讓兩部小提琴互相唱和更為顯著或分
明的效果。現代的擺法從指揮的位置聽起來,或許兩部的旋律依然分明;但對聽眾而言,
其實常常會有旋律黏在一起,導致難以辨識該樂句在空間中真正的樣子。
也就是說,這種對於聲音如何在空間中呈現的探索,儘管到了Berlioz才開始大玩特玩,但
Beethoven已經開始在兩部小提琴上做出嘗試;其他例如Brahms第三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Mahler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都有類似的音響效果(而Brahms更是特別要求一定要這樣擺
)。
這樣的音響效果有何重要性?這個問題可以先從一個更大的脈絡講起。鋼琴家Bavouzet在
《遊藝黑白》的訪談裡曾經提到:
在1980年代,那時學電子音樂沒有現在的電腦數位科技,我們必須以類比方式製造聲
音。藉由這個過程,Maiguashca教導我準確地分析「聲音究竟是什麼」-音色、音高
、長度、音量與方向。 (《遊藝黑白》(兩冊版上集),p.149)
「聲音的方向性對音樂詮釋的影響」這個環節,甚至是連音響迷都常常忽略的,但在當代
音樂家以及電音界則比較能被確切掌握充分發揮。然而必須要掌握到這一點,或許才能更
進一步地理解到,為何Wagner會說Beethoven第七號交響曲是「酒神的舞蹈」;例如小
Kleiber和大會堂管弦樂團的該曲錄影,雖然兩部小提琴不是分置舞台兩側,但從終樂章最
後弦樂輪奏時的手勢,就可以知道該曲這一段的音響效果,必須在空間上營造出跳躍感是
非常重要的。
所幸他和維也納愛樂的同曲錄音,兩部小提琴就有分置樂台兩側,這樣的擺法才有辦法聽
清楚終樂章最後兩部小提琴最後如同競技般地互相唱和,最後再一起合奏時所營造的高潮
;而這樣的高潮是完全建立在聽覺空間感上的。竊以為這根本是第七號終樂章的最精華處
之一,而小Kleiber和維也納愛樂的版本多虧維也納愛樂廳的廣闊堂音,效果做得非常明確
,這個演出也是該曲的名盤之一,但這個環節卻罕為人提及。
https://youtu.be/VLkZvsp62iU
更進一步地,唯有兩部小提琴分置舞台兩側,對聽眾而言才有辦法聽出何時是各自有各自
的旋律線、何時是分進合擊共同建構出一個樂句;如此一來也才會發現到,第四號交響曲
很可能未必如Schumann所言是「兩座北歐大神之間的溫柔希臘少女」,因為該曲中小提琴
聲部的旋律,有不少地方是兩部用簡短的音型共同拼湊而成。
一旦注意到這一點,就會發現第四號交響曲的情緒整體而言其實是比較躁進的;或許是因
為幾乎只有水藍能夠確切強調出這個環節,所以才會給個人這樣的想法。但似乎也只有這
樣的詮釋,才能完美地解釋終樂章為何會有那麼用力的重拍,以及為何小Kleiber可以把所
謂的「溫柔希臘少女」詮演得如此酣暢。
第九號第二樂章的公案
無論是現代樂器和古樂器混合編制、或是兩部小提琴分置舞台兩側,水藍的演出或許都不
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第九號第二樂章在速度設定上的公案或許也是,因為Celibidache甚
至為了這個問題在節目單上親自撰文,質疑為何第二樂章中段的演出速度為何總是放慢,
但譜上的標示明明就不是如此。但由於他的速度總是過慢,難免會有表錯情的問題;因此
或許他的相對速度設定是對的,但絕對速度設定卻不能符合Beethoven的旨趣(Celi的這段
文字在那個唱片的黃金年代甚至成為賣點,使得該錄音在台灣大賣;可惜的是因為上述的
原因,樂迷們似乎無法從Celi自己的詮演中聽出個所以然來)。
https://youtu.be/wT1-9M1xWsE
所以如果真的照譜演的話會是什麼樣子?上面YouTube的錄影演出時個人正在現場,聽到的
當下才知道Celi所說的公案究竟指的是什麼!
儘管無關乎藝術與否,對於任何問題的解答、或是文本的解讀都應該保持著開放性,畢竟
各式各樣的演出都有,但不同解讀的音樂家可能在技術面上都沒問題且旗鼓相當。
但這並不等於問題的討論都是沒有任何依據或邏輯的。對個人而言,主流對於Beethoven交
響曲的詮釋往往傾向於賦予崇高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或許不無道理,因為第九號的終樂章
所引用的詩詞就透露著這樣的情懷;但將這樣的情懷過度全面解讀,在第二樂章似乎就引
發了誤讀,甚至還用「Beethoven的節拍器可能有問題」這樣的說法自圓其說,但在沒有找
到該節拍器,並確認是否真的在他生前就有問題前恐有不妥。
當然耳聾的人如果是依賴腦海中的旋律創作,的確有可能出現想像的旋律比真正演奏還要
快的情況,這一點只要自己試著在腦海中唱歌便可以理解。但如果要用這種身體因素去推
敲的話,似乎也必須考慮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生理時鐘會變慢的因素。所以這樣說起來
,耳聾的Beethoven隨著年紀增長,他的速度有沒有愈來愈慢呢?個人傾向於認為:與其花
時間推敲如此複雜的假設,還不如思考譜上的速度之所以無法演出,究竟是因為技巧面的
問題(但這點我之前一直很難理解),還是出於詮釋面上無法想像而已。
水藍的詮釋面:一以貫之,有幾首甚至無可取代
水藍的Beethoven綜合了上述三點,似乎找到了一個非常統一的觀點,再透過他聲部層次疊
加的犀利處理,建構起一個憤青Beethoven的風格。風格當然不可能全面,但這樣的詮釋如
上所述,似乎很可能是最能言之成理的。
至少,他的一、二號演得氣勢已經不下後面七首;第四號也釐清了個人一直對該曲「為何
小Kleiber可以將溫柔希臘少女演得如此淋漓盡致」的疑點;在聽到九號現場第二樂章中段
的當下,那個「原來如此!」的感覺,更是奠定了水藍成為我心中的Beethoven權威的地位
。
而在聆聽完整套錄音後,個人目前思考所及也在推敲,五、六號(op. 67 & 68)以及七、
八號(op. 92 & 93)兩組作品編號相鄰的曲子,在風格上是否真的必然南轅北轍,還是差
異僅止於創作上的邏輯而已(在鋼琴奏鳴曲上似乎就是如此)。
但無論如何,能夠在Beethoven冥誕250週年聽到這樣的現場和錄音,都是不得了的驚人發
現,也讓個人對Beethoven有重新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思考。水藍的Beethoven就像Danel弦樂
四重奏演奏的Shostakovich一樣,說明了音樂的見解不受地域的限制。
也非常高興亞洲能夠有這麼一位對Beethoven見解如此精闢的指揮,而他和國台交的
Beethoven全集演出還沒結束;也許國台交的現場無法像水藍和哥本哈根愛樂的錄音那麼精
準,但現場總是有無可取代的活力。
而且無論是錄音還是現場,每個環節的好壞總是等待誠實而細心的愛樂者去分辨。也唯有
如此,才能看破古典音樂固然是西方的國樂,但既然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那麼國籍或
血統也就不必然決定了演出的高下。
--
想和貝多芬的音樂一樣 簡單而深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51.2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clmusic/M.1608185123.A.59E.html
1F:推 shawyj: 大大有夠專業! 12/17 14:28
2F:推 ensuey: 聽了水藍和NTSO的貝五貝六 12/17 15:22
3F:→ ensuey: 真的是非常有趣的詮釋 層次分明 12/17 15:22
4F:→ ensuey: 可惜的就是NTSO還有點技術上的問題 12/17 15:23
5F:→ ensuey: 但至少是有用心的演出 12/17 15:24
6F:→ prc: 第一二號在北藝大的演出大概是效果最好的 尤其是一號 12/17 15:38
7F:→ prc: 特地跑一趟結果真的值得 12/17 15:38
8F:推 ensuey: 可是接來的貝四 只有在苗栗嘉義演... 12/17 16:37
9F:推 annachie: 推一下,這這全集還沒聽完,但很值得聽。跟現場聽NTSO 12/17 19:54
10F:→ annachie: 的走向大致一樣! 12/17 19:54
11F:→ annachie: 話説眼花剛以為樓下那篇的P作者,心頭一驚! 12/17 19:58
12F:推 ensuey: 水藍的詮釋開始聽時跟P.Jarvi和Bremen的錄音有些相似 12/17 20:26
13F:→ ensuey: 但在重音的運用上頗有不同 而且速度設定比Jarvi更快 12/17 20:27
14F:→ prc: Paavo Jaervi的詮釋大多都會有種不安定感 這套我也聽了 12/17 20:30
15F:→ prc: 反而印象不深刻 國外的確也有樂評將這兩套相提並論 12/17 20:30
16F:→ prc: 但如上所述 水哥的這套全集很可能跟OK還是Karajan比都還重要 12/17 20:31
17F:→ prc: 或可考慮去嘉義聽順便去逛小閔的新址XD 但廳的效果不知如何 12/17 20:35
18F:推 ensuey: 話說原po的Jansons(下)是不是欠很久了 ~ XD 12/17 20:43
19F:→ prc: 樂團自主盤太多而且有些CP值不高 盡量把逝世一周年時能買就買 12/17 20:49
20F:→ prc: 不然太多沒聽也不敢貿然下筆 12/17 20:49
21F:推 ensuey: 剛聽了NTSO和Copenhagen PO的貝九第二樂章 12/17 22:38
22F:→ ensuey: 樂團合奏水準差異還是蠻大的 12/17 22:38
23F:→ ensuey: 雖然詮釋是一樣的 12/17 22:39
24F:→ ensuey: 不過可能NTSO的排練時間也沒有為了錄音的Copenhagen多吧 12/17 22:39
25F:→ ensuey: 然後又聽了Copenhagen PO的貝四第四樂章 12/17 22:40
26F:→ ensuey: 不禁替NTSO擔心了起來 ~ 12/17 22:40
27F:→ ensuey: 其實我聽貝五貝六 NTSO的演出已經具備水藍大致想要的型 12/17 22:42
28F:→ ensuey: 但就是時常不太精準 12/17 22:43
29F:→ prc: ......Mahler第八太大拜拜了 所以我沒有很常聽XD 12/17 23:38
30F:推 ensuey: 怎麼突然跳出一個馬勒八 ~ 12/17 23:51
31F:→ ensuey: 不過水藍/NTSO 呂/NSO Inbal/TSO的馬勒八 12/17 23:51
32F:→ ensuey: 我還真的比較喜歡水藍的 XD 12/17 23:51
33F:→ prc: 關於七號終樂章的「跳躍感」想了一下還是再花點篇幅解釋了 12/18 02:16
34F:→ prc: 會提到Mahler第八只是因為有人搞混我和樓上XD 12/18 02:16
35F:推 joviwu: 好厲害 12/18 10:26
36F:推 ashkenazy: 水藍NTSO第八號那場有點慘 樂團沒把詮釋撐起來 12/18 11:38
37F:→ ashkenazy: 但因為很有勇氣的挑戰這樣的詮釋方式 還是給個讚 12/18 11:39
38F:推 daniel955377: NTSO今年的第六定音鼓是古樂器,請問第五也是嗎? 12/19 14:06
39F:→ daniel955377: 我忘了 12/19 14:06
40F:推 rainbowvine: 好像是 我記得節目冊上還有特別感謝 12/20 08:36
41F:推 ichiuantsui: 推 12/20 11:50
※ 編輯: prc (211.75.195.253 臺灣), 12/23/2020 10:21:40
42F:推 Tsuya: 推 12/24 13:13
43F:推 Gpad: 推 03/30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