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zes (思考回到海洋的方式)
看板clmusic
標題Re: 在月光下 聽紐約愛樂
時間Mon Jul 8 19:10:45 2002
※ 引述《prc (驢中之驢)》之銘言:
: 其實我想問的是制度上的問題
: 相較之下 美國樂團的營運是很商業化的
: 在這裡商業化並不表示任何褒貶之意
: 而歐洲似乎就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
: 看來問題被釐清了 明確多了
: 那就再問一次
: 1.在當代音樂的嘗試上,歐洲和美國有沒有明顯程度上的差別?
: 有的話是為什麼?
: 商業因素?政府當局的支持度?
: 抑或美國與歐洲當代作曲家質與量的差異?
對於細節我其實也不清楚
只能就新聞與從圈內朋友口中略窺一二
還是要先聲明我對美國的情況並不清楚
我想因為美國樂團經費多是私人贊助的
而歐洲多有政府補助(歐洲的稅負不輕)
(我想大家應該記得柏林各樂團歌劇院搶錢的新聞)
贊助者的品味、眼光必然會影響到實驗性強演出的比例
盈虧所需負責對象的不同,自然找來不一樣的樂團經紀人
但是是不是後者就會比較支持新的嘗試,倒也是不一定
像慕尼黑演出新音樂比例在德國就相對偏低
說來說去,又是傳統的因素
所以在稍微了解所謂傳統之後
就很可以想像當年Abbado在維也納推動新音樂與新音樂節
所遭遇到的困難會有多大
但無論如何,支持本土年輕新秀(無論是演奏作曲)他們倒是都相當願意投資
美國我不清楚,不過在德國文化活動是他們選舉文宣中一定會非常強調的一環
我想這是因為古典音樂應該也算是他們「光榮傳統」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吧
從歷史看來
要說服大眾勇於嘗試投資,以維持這榮光不墬
在此地並不是難事,也就是在財政吃緊之時
不過各地的程度還是有顯著差異
柏林漢堡科隆法蘭克福Freiburg就比慕尼黑維也納更有嘗試創新的傳統
至於到底與作曲家本質好壞有沒有關係
我想應該沒有,或是關係不大
: 2.排練的話,歐洲樂團大多也和美國樂團一樣緊湊嗎?
: 美國的樂團工會,在排練上是否發揮的強大的約束力?
: 而歐洲樂團的排練狀況若和美國有明顯差異,是什麼原因?
這可能要請小號詩人回答了
: 我想以社上勇於嘗試的風氣 不少人會有意願
: 不過畢竟我們也只是台灣愛樂者的一小部分
: 所以我想基於曲目的因素 票房不會太好
: 但是布列茲這樣的指揮 一定有不少人會想要一睹風采
: 所以情況會很有趣...
: 除非音樂會的上半場是當代音樂
: 下半場則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
: 讓大多數的觀眾在下半場大解放...
: 不過布列茲會願意這樣做嗎?
如果樂團是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可能就不會大解放
除非大家認為Schoenberg、Webern、Messiaen甚或新古典的Carter等人已經算是解放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10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