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ed (《3.13.23》)
看板book
標題Re: [心得] 過於喧囂的孤獨--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時間Wed Dec 31 03:00:56 2008
※ 引述《DragonKill (圖書館的神(龜山))》之銘言:
: 原文恕刪
: 天道不仁慈
: 這句話出現在這本書很多遍
我也補充一下
小說的第四章
在漢嘉喝啤酒喝到茫然後開始幻覺耶穌與老子的出現之後
赫拉巴爾開始大篇幅地把耶穌和老子並置
用了大量的修辭去描述耶穌和老子的形象
幾年前讀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小說家要這樣大篇幅地寫
後來讀到大陸學者王才勇的著作
才知道原來這跟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對道家文化的重視有關
說到底文學作品與文化思潮畢竟仍舊脣齒相依
後附相關書摘
節錄自王才勇《中西語境中的文化述微》(2004)
又
推薦一下文中提到的德國學者馬丁布伯的著作《我與你》
我雖然不是基督徒
但就文學創作的觀點而言我覺得這真是一本好書
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對道家文化的重視,與當時知識界漸漸萌發的對資本主義目的理性的
不滿有關,當時迅猛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儘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質文明,但其主宰
一切的功用理性,對自然人性所帶來的負作用也開始慢慢引起有識之士的不滿,在這樣的
文化氛圍下,主張自然無為、反璞歸真的道家文化就越來越得到青睞……十八世紀末以後
,由於社會上對中國興趣的日益淡化,對中國文化的致用意識也漸漸消失,這反而使那些
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的人士能夠靜下心來,進行全面而完整的研究。1814年巴黎的法蘭西
學院有了第一位漢學教授,與之相應的,就是對中國文化典籍進行全面完整的譯介……十
九世紀上半葉,巴黎法蘭西學院第一位漢學教授雷米薩(J.P.Abel Remusat)又開始選擇
了《道德經》的部分章節並加以評論。雷米薩的學生儒蓮(Stanislas Julien)於1842年
推出了《道德經》的第一個全譯本並加注附原文,自此西方對中華文化的關注漸漸將注意
力從儒家文化轉向了道家文化,以至到了19世紀中下葉,西方出現了一股翻譯老子的浪潮
……為了使道家文化在當時西方社會獲得較可能的現實意義,不少學術界人士還將其與古
希臘文明進行對比,並力圖指出兩者的親和性……在德國學者馬丁布伯看來,道家學說與
古希臘哲學具有親和性,比如莊子與赫拉克利特。他做這種比較主要意在宣明老莊思想在
本原上與西方文化的親合性,並由此暗示西方眼下文明對最初本原的偏離。德文版《道德
經》1910年版譯者朱麗葉斯‧格里爾(Julius Grill)甚至在《道德經》和《新約全書》
間找到了不少共同之處,尤其是老子與耶穌精神的某種親和關係……
: 白癡老闆
: 飽讀經書 卻位居社會最底層的漢嘉
: 最後連底層也待不了
: 被機器淘汰了
: 有興趣看所謂的"包"
: 可以在前往大江購物中心(萬能)的左手邊
: 那裏有很多巨大的"包"
: 謝謝大塊文化
: 讓我認識了我最愛的兩本書
: 美麗失敗者 & 過於喧囂的孤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90.148
1F:推 fragileheart:推 原來是這樣 12/31 10:30
2F:推 snower06:推喔喔!! 01/0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