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ed (《3.13.23》)
看板book
标题Re: [心得] 过於喧嚣的孤独--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时间Wed Dec 31 03:00:56 2008
※ 引述《DragonKill (图书馆的神(龟山))》之铭言:
: 原文恕删
: 天道不仁慈
: 这句话出现在这本书很多遍
我也补充一下
小说的第四章
在汉嘉喝啤酒喝到茫然後开始幻觉耶稣与老子的出现之後
赫拉巴尔开始大篇幅地把耶稣和老子并置
用了大量的修辞去描述耶稣和老子的形象
几年前读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小说家要这样大篇幅地写
後来读到大陆学者王才勇的着作
才知道原来这跟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对道家文化的重视有关
说到底文学作品与文化思潮毕竟仍旧唇齿相依
後附相关书摘
节录自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2004)
又
推荐一下文中提到的德国学者马丁布伯的着作《我与你》
我虽然不是基督徒
但就文学创作的观点而言我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对道家文化的重视,与当时知识界渐渐萌发的对资本主义目的理性的
不满有关,当时迅猛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尽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但其主宰
一切的功用理性,对自然人性所带来的负作用也开始慢慢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在这样的
文化氛围下,主张自然无为、反璞归真的道家文化就越来越得到青睐……十八世纪末以後
,由於社会上对中国兴趣的日益淡化,对中国文化的致用意识也渐渐消失,这反而使那些
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锺的人士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全面而完整的研究。1814年巴黎的法兰西
学院有了第一位汉学教授,与之相应的,就是对中国文化典籍进行全面完整的译介……十
九世纪上半叶,巴黎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汉学教授雷米萨(J.P.Abel Remusat)又开始选择
了《道德经》的部分章节并加以评论。雷米萨的学生儒莲(Stanislas Julien)於1842年
推出了《道德经》的第一个全译本并加注附原文,自此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关注渐渐将注意
力从儒家文化转向了道家文化,以至到了19世纪中下叶,西方出现了一股翻译老子的浪潮
……为了使道家文化在当时西方社会获得较可能的现实意义,不少学术界人士还将其与古
希腊文明进行对比,并力图指出两者的亲和性……在德国学者马丁布伯看来,道家学说与
古希腊哲学具有亲和性,比如庄子与赫拉克利特。他做这种比较主要意在宣明老庄思想在
本原上与西方文化的亲合性,并由此暗示西方眼下文明对最初本原的偏离。德文版《道德
经》1910年版译者朱丽叶斯‧格里尔(Julius Grill)甚至在《道德经》和《新约全书》
间找到了不少共同之处,尤其是老子与耶稣精神的某种亲和关系……
: 白痴老板
: 饱读经书 却位居社会最底层的汉嘉
: 最後连底层也待不了
: 被机器淘汰了
: 有兴趣看所谓的"包"
: 可以在前往大江购物中心(万能)的左手边
: 那里有很多巨大的"包"
: 谢谢大块文化
: 让我认识了我最爱的两本书
: 美丽失败者 & 过於喧嚣的孤独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29.190.148
1F:推 fragileheart:推 原来是这样 12/31 10:30
2F:推 snower06:推喔喔!! 01/0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