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hogany (dale)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死人的生活
時間Mon Jul 17 09:59:50 2006
出版社:小知堂
出版日期:2006 年 07 月 10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書籍簡介:
生命裡充滿層層難關、墮落與痛苦的莉莉‧布隆,明顯地並未因死亡而變得睿智圓滑。如
果說有什麼不同,也只是她的喜怒無常變得更加不可理喻而已。她很難應付圍繞在身邊的
伴︰一個熱愛流行音樂的石嬰兒、一個死去的、滿口惡言的兒子、三個從她減去的脂肪裡
誕生的可怕怪物——她必須找些事消磨時間才行。死去的人怎麼生活?死後世界又如何運
行?
英國知名小說家威爾‧塞爾夫延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文學風格,
藉由一位罹癌的老婦人之口,犀利精準地抨擊現代社會,給予「活在當下」者強而有力的
一擊,並探索個人的存在問題。威爾‧塞爾夫吸收了東方的禪宗思想,探討受到社會壓抑
的自我本質,反彈傳統中產階級價值觀的邊緣虛無狀態,以看似頹廢,實則嚴肅的態度,
赤裸裸地面對令人失望的世界。
------------------------------------------------------------------------------\
--------------------
推薦序(陳玠安,文字工作者)
現代生活是垃圾
英國九○年代中後期盛名一時的搖滾樂團布勒(Blur),曾在大紅前發行過一張名為《現
代生活是垃圾》(Modern Life Is Rubbish)的專輯。裡面的許多歌詞,也的確直指「現
代性」、英國性質都會生活的種種晦澀幽默、集體與個人的遺忘,與荒謬感傷,在寫這篇
關於威爾‧塞爾夫小文的起頭,我不禁再次想起這張唱片──有一首叫做︿Sunday
Sunday﹀的歌曲中,歌詞寫到:「星期日,星期日又來了,在公園散步/你遇到一個老士
兵與他訴說當年/他為我們打了兩次的世界大戰並說到他再也不認得現在的英格蘭了/他
唱著讚揚主的歌曲然後總是睡去,週復一週/那週日的沉睡。」,另一首歌曲︿For
Tomorrow﹀,「試著別那麼病懨懨,並撐向明天吧/她是個二十世紀女孩,正為死亡的生
活而晃蕩著/所以我們緊靠在一起為著明日撐著哪。」看著威爾‧塞爾夫的小說,這些對
於現代主義的質變抱著堅定懷疑且鏗鏘批判的各領域藝術家,是否正給予這個混沌不明,
在所有你所能/不能想像的效應都產生爆發的資訊世界裡,一些不僅是窗口而是寓言/預
言的警訊?
我們所處的爆炸年代,所有的資產/知識階層人物都告訴我們,不要輸在社會的起跑點上
,要走知識經濟的大路。經濟學者提出「贏者通吃」理論。但這一切的背後,從頭到尾,
我們所見的是,在現代型態的戰爭/窮富不均等/種族歧視,與末日異端理論,蝴蝶效應
與混沌;冷戰以後,西方現代文明再一次次被考驗著。理論學家以後殖民理論來呼應史賓
格勒,在八、九○年代,這種種世紀末型態的華麗/毀滅感,在生活上看似無奇地發生在
電視新聞畫面裡,對人性的某種全面壓制性卻無法以任何一個畫面道盡,也無法用任何單
一理論來解釋──在文化上卻也因而充滿了可能是自六○年代以來,最強大的反饋正頻頻
折射出藝術與魔幻寫實主義的後繼波光。威爾‧塞爾夫無疑是其中最具爆發力的旗手之一
,他與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niuk)、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道格拉斯
‧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羅迪‧道爾(Roddy Doyle)、哈尼夫‧庫雷西(
Hanif Krureishi)等作家,以不同型態去描繪出如當年傅柯、卡爾維諾等人對於小說的
百科全書式結構感,只是這次他們之間的解構正面迎向著「現代生活」而來。對應於現代
性所衍生上述的種種現象、病態與文化傷口,以及後現代中充滿歧路的轟炸理論堆頭,這
些作家把文學的意圖明顯地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上,對於愛與和平的幻滅感中,他們用筆
來吶喊──而且言之有物,他們築構起一道文化勢頭,讓我們在面對疑惑的消費、主流文
化、偽次文化與所有看來可信服又充滿焦慮的理論、政策、地球村……裡,以文學來得以
重新衡量,或甚至釐清一些事物的本質。
究竟,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在這個當下發生了什麼「議題」,而那好像是一種海
市蜃樓,在威爾‧塞爾夫等人的筆下,卻實在地以近乎現實主義的方式,去構成一幅體驗
過後必血淋淋的「再現」(representation)。那未必是所謂答案,但這個世代裡已經有
太多的指示與答案,我們需要的或許是一種反思的浪潮與提問──透過文學,透過故事,
透過寫實與作者建構的索引,去看見故事,看見屬於理所當然的反面。
要批判或寫線性故事對威爾‧塞爾夫這般新聞記者背景出身的人來說,向來非難事,但像
《死人的生活》這樣具有超魔幻寫實層次的作品,在其中所透露出的意象,居然能夠宛如
《慾望之翼》加上《猜火車》般的影像與空間感;不同階級的死亡與活著的人們,於時空
間透過不同介質挪移觀看,終歸回復到人性本身所處的時代性集體焦慮,那裡面包括了超
乎想像的次方象限,威爾‧塞爾夫以難度極高,毫無破綻之姿,把質問的面向拉高到了一
個生/死,與非關生死的生死,宛如那只是一種空氣般的至高點,他用文字描繪出足讓讀
者思索自身的鏡境。對於生/死,和更死(甚至讀者可以與之對話的想出「更生」)間的
應用概念,令人想起其另部短篇作品︿北倫敦死者電話簿﹀,但這次他所擲出的是一整個
拉幅式當代史詩,唯物感遊走於各個介面,人文的詩意卻始終未在邊緣者的描述中棄毀。
威爾‧塞爾夫不斷地「呈現」與「再現」,「寫實」與「非寫實」,他運轉著整部小說前
進,到一個人文的關懷碰上冰冷當代築牆的一個個接點上。「我發現我的死,正掉入跟我
的生一樣的模式裡,一段缺乏情感的旅居」──終究,這樣的語言在威爾‧塞爾夫的小說
裡,還是引領著氣息與主題,他愈是顯得冷酷,其實透露的是斟酌後的不忍與無奈。而那
絕對是人文的,不管邊緣與否。
現代生活是否是垃圾,沒人知道;但現代生活投射在各個層次裡,可能是什麼?我們
生存在這座威爾的迷宮中,願我們能有力氣與時間,等待與企盼俯瞰的、降臨的集體瞬間
。在我們的年代。
-------------------------------------------------------------------------------
延伸閱讀:
威爾‧塞爾夫《給頑強男孩的堅固玩具》、《瘋狂的數量理論》、《偉大的猩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45.99
1F:推 tomx:偉大的Blur218.171.224.121 07/17 12:24
2F:推 Nilthoron:偉大的Blur 218.164.192.70 07/17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