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joBubble (像遠去的船 船邊的水紋)
看板book
標題[推薦] 看見聲音
時間Mon Jun 6 19:38:10 2005
雖然用全形打字有點不習慣,不過好像在這裡要認真講話就要打全形
是吧?
看過《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和《錯把太太當成帽子的人》的讀者,大
概對 Oliver Sacks 筆下蘊含豐富人文關懷的筆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這本書是他最近一本被翻譯成中文的書,名
字叫做《看見聲音》,Seeing Voices。
這本書討論的是失聰,誠如作者所說,「人們對失聰者的了解解近乎
無知」。我們常想像失聰者的世界是「無止盡的寂靜」,就如同失明
者的世界是「完全的黑暗」一樣。事實上,嘈雜和寂靜是相對的,沒
有聲音,就不會有寂靜,就如同沒有光明,黑暗也沒有意義一樣。
失聰者不知道什麼叫做「寂靜」,他們也從不埋怨。
這本書從案例開始,全書也以一個個的案例貫穿,最後以報導文學的
體裁,以聾啞學校的罷課記錄作結。而其中最令我感到趣味的地方,
是作者討論語言和人性的關連。
失聰者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什
麼?可能不是我們所想的,單純的「聽不到聲音」這麼簡單。失聰者
無法在言談中無意之間累積的資訊,學習新字彙的速度緩慢。然而他
們並不笨,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和其他人一樣順利的交換訊
息。更有甚者,社會的偏見將失聰者塑造成智能不足的形象,這樣的
現象使得他們連得到家人的支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者引席卡所言「聾人的困難在於缺乏表達與結合意念的符號,造成
和他人溝通的鴻溝」。思考的本身即是困難,更別說是抽象的符號推
演,邏輯論述。
由此,作者討論了失聰與語言學習,語言和思想,語言和人性之間的
關係。這部份十分精彩,由幾個自幼遭遇苦難,沒有接觸過人的孩童
學習狀況開始,推想語言的起源。作者大膽推論,手語(而非口語)
才是大腦的基礎語言。
若讀者剛好讀過《我的猩猩寶貝》一書,一定深為那些能以手語和人
類溝通的黑猩猩所感動,並且和本書起連結。我在想,如果這兩本書
的作者是對的話,對於人類學的影響不可言喻,我們不再能以體質上
的發聲器官存在與否推論一物種是否具備語言能力,並且可能要再把
語言的發生向前推進數十萬年。
總之,這是一本輕鬆而又紮實,有趣而又含意深遠的書,我推荐給大
家。講太多沒用,趕快去看這本書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