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w190a (las)
看板Warfare
標題Re: [討論] 天子守國門 根本是無稽之談吧
時間Sun Nov 5 16:00:24 2023
※ 引述《chordate (にんきもの)》之銘言:
: 如此一來北京的戰略縱深就止有短短60公里左右。
: 最近發現熊廷弼也這樣說
: 萬曆四十八年熊的奏章:
: 今遼陽、沈陽、撫順、清河、均B寬奠、鎮江各相去數百里,或百數十里,皆當賊一面
: 來路,不置兵,無以阻其闌入。不多置兵,無以當其聚攻。如主貴精之說,勢之不能分散
: 布置,必屯聚遼城一處,然後可。而以應沈陽則百二十里,應撫順、清河則二百余里,應
: 寬奠、靉陽三百余里,應鎮江則四百余里。鞭長不及馬腹。
: 況海州、三岔河、金、復等處尚議添設,以護海運,以防門戶,臣更不知貴精者作何鋪擺
: ?若云物力之匱難於供輸,地方之窄難於安頓,則臣既知之矣。儻非國家建都逼近,則似
: 此一向淪於夷之地不可感以忠義之人,棄之可也,何必救?惟其不得不救,則兵不得不多
: 。
: 如果不是首都在北京,遼東的防守範圍就可以減少許多。
來點個人主觀分析,我認為問題的解答同時藏在這段敘述中。
戰略縱深作為一個現代概念,其實套用在那個時代的軍事有點誤導。
古人固然會追求戰略縱深,但縱深在戰術戰略上的效益,是否總是正面,則有疑問。
從皇帝角度,可能會錯誤的追求戰略縱深,並把這種可量化的東西當作成敗指標,
卻使自己戰略面更加被動與犯錯。
先從整體戰略局勢來看,明代面對的是宋之後的北方遊牧民族,
已經具備高度整合能力,而且北方的地力(尤其關中)已經降低,
如果用以前中原王朝的配置,
結果很容易產生遼和金這種政權,最後它們往往會整和當地漢人勢力,
獲得繼續南下擴張資本與橋頭堡。
所以明朝的角度來看,要想阻止這個骨牌效應產生,
就是必須屯重兵在北方,
而這又直接產生政治問題,
所以明成祖的解方變成把皇帝塞過去。
。。。
回頭看熊的奏摺,
他自己都說了,一向淪於夷之地。
就代表他也清楚這個戰略態勢與難題,
本來就是為了維持一個本來不能維持的平衡。
短期角度來看,如果首都不在北京,
確實有戰略收縮的空間,也大可玩土地換取時間的戰法。
問題是這帝國就建立在一個僵硬的體系上,
沒有一任皇帝會想承認自己這任做不下去,
該退縮了。
事實上一旦退縮,後續歷史情境也蠻容易想像,
我們客觀看歷史,看到南渡政權可以延長國祚,
可是沒有一個政權,會把這種應急手段,
當作策略核心去推動,主力投資一定還是在維持現狀,
對於退縮的可能,頂多是分配投入一些保本。
。。。
所以天子守國門的意味,代表的是一種長期方針,
在主要壓力方向強硬對抗的策略,
他其實不必然要與皇帝主動出擊相關,
而可以是皇帝居中調派援軍的形式。
往正面想,他能讓某些神智正常的皇帝/當權者更加警醒,
往負面想,他給了敵人斬首/攻敵必救的戰略目標。
如果不採用這個策略,明會更早或更晚滅亡?
不知道。
但很大機率能說,
進程就會和我們所知的明朝歷史差很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15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arfare/M.1699171226.A.B95.html
1F:→ sdiaa: 不只關中 連河南河北都壞掉了... 11/05 17:59
2F:→ sdiaa: 北方政府倚靠長江跟大運河來輸血的 11/05 18:01
3F:推 iamoldtwo: 南明提早 11/05 18:29
4F:推 ilikeroc: 天子守國門是後世的解釋 以judy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是理由 11/05 18:51
5F:→ ilikeroc: 他就是想征服北方草原而已 失敗了 11/05 18:52
6F:→ ilikeroc: 下一代也來不及搬 就維持原狀了 11/05 18:52
7F:→ roseritter: 國內外形勢都在變 GDP無法有效轉化成稅收進國庫 11/05 21:31
8F:→ roseritter: 連戰連敗送頭 堡推燒錢 果斷放棄遼東又不願意 11/05 21:34
9F:→ FMANT: 首都不在北京的話 野豬皮就沒機會見世面 大概也沒意識建國 11/07 06:06
10F:推 milk7054: 機制很完美,誰知道帝國內部整組壞光光 11/19 16:32
11F:→ milk7054: 北京沒鼠疫的話,大可複製于謙成功防守戰 11/19 16:33
12F:推 milk7054: 換作西方世界早就末日,只有改朝換代就該拍拍手 11/19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