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22 (裝配匠)
看板Warfare
標題[轉載]《華人大補史》:對日抗戰初期,中國士兵
時間Wed Mar 29 21:39:21 2023
《華人大補史》:對日抗戰初期,中國士兵每日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不及日軍的5%
文:劉士永(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
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東亞環境史。著有《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
與擴散》、《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等專著
)
抗戰爆發後,現代營養學研究移往從未受關注且更為貧困的西南大後方,進而為戰爭需要
發展出一套新的論述方向。
一九三八年底,一群由聖約翰大學等上海地區高校所組成的隊伍抵達雲南省會昆明,而前
協和醫學院吳憲團隊、上海雷士德研究所營養學家侯祥川(一八九九-一九八二)的身影
也在這個隊伍之中。侯祥川是一九二四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屆三個畢業生之一;一九二
七年他赴歐美、加拿大進修,獲生理學碩士學位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
任教。回國後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教授、上海雷士德研究院研究員、中央衛生實驗院營
養研究所主任等職。
侯祥川是一九三八年參與制訂〈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需要〉的營養委員會五名專家之
一。侯祥川自一九三○年代起即對我國維生素缺乏病的分布、病因、臨床表現、防治措施
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在抗戰期間的一九四○-一九四三年間,他連續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四篇核黃素缺乏病
臨床症的論文,被國際上評為經典著作並廣泛引用。從發展中國軍事營養學的角度來說,
對於侯祥川和其他的營養學研究者而言,前往西南大後方的路程也意味著中國現代營養學
研究的西進,以及終究要面對貧困農村人口的現實挑戰。
一場將營養學軍事化運用的工程正在奠基,營養學者的向西南集結只是一個開端。抗戰槍
聲初響,來自都會地區的營養學者,一開始僅將其知識應用於流亡難民的救濟上。
基於一九三七年上海難童營養援助委員會的救援經驗,全國性的中國營養援助委員會在大
後方成立,該會到一九四二年後已在重慶、成都、貴陽,與昆明等地組織難民與難童救護
組織。他們透過膳食分配的機會向難童與難民提供營養教育,成功地傳播了「食物即能量
(food-as-fuel)」的概念,也為西南大後方的中國民眾灌輸「營養即健康」的想法。
然而,對正在艱苦抗戰的中國而言,軍事營養學的開展不僅僅是戰前兵食改良論的延續,
更是因應戰場現實需要下的「軍事化」戰前營養學積累。
抗戰時期兵食的營養學調查與分析
日本陸軍為了準備對華作戰,一九三八年四月公布《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提高
了日軍兵食的質量標準。規定中除了米與麥飯等主食總量的增加外,蔬菜肉類質量改進也
一應俱全。除了多種口糧搭配外,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始終維持牛肉三百五十克或四百
克的沙丁魚的標準。
比之於戰前馮玉祥重視熱量的燒餅論,日本陸軍的兵食規範可能更符合吳憲的理想。但反
觀抗戰初期中國士兵的伙食營養狀態,顯然就瞠乎其後許多了。一九三九年沈同(一九一
一-一九九二)與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合作進行湘贛山區士兵營養狀況的調查和改良工作,
發現「士兵每日僅撥給一角五分的伙食費,一天所得食物遠遠不能滿足前線戰鬥之生活需
要。」
沈同的報告指出前線士兵的營養狀況存在著缺乏動物性蛋白、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
嚴重問題,並提出兩項改進意見:第一,建議士兵每天肉食含量提升至十六克,並保證供
給五十克的黃豆芽;沈同認為此舉可改善士兵每日攝入(按:動、植物性)蛋白質的品質
獲得明顯改善,又可解決士兵由於脂肪攝入不足所造成的問題,還可以增加鈣質和維生素
B、C的含量。
其次,沈同建議軍隊就地取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現有條件改善士兵營養狀況;除了改
進食物烹製方法避免維生素流失外,亦可添加廉價且易得的地產副食,「從而比較經濟地
改善前線士兵的營養膳食結構。」
從其數字明顯可見,中國士兵每日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甚至不及日軍的百分之五,即便以
廉價的植物性蛋白質予以補充,仍舊遠低於日軍每日可攝入的三百五十至四百克。值得注
意的是,沈同等人此時已提出利用植物性蛋白質替補動物性蛋白質的觀點,只不過沈同的
替補方案是從經濟與占常取食的現實困難思考,似乎尚未論及何種蛋白質更適於中國人體
質吸收。
除了維持戰前兵食的經濟性考慮、支援就地埋鍋造飯的戰地就食策略外,沈同的報告則增
加了以國際單位為基準之各種維生素的調查與分析。沈同計算出的前線士兵每日的營養攝
取情況。原始資料經王公及楊艦整理後將之列表(表二)如下:
表二 沈同所計算的前線士兵營養結構和對照的標準
重量 熱量 蛋白質 脂肪 維生素A 維生素B 維生素C 鈣 鐵
單位 (克) (卡) (卡) (克) (國際單位) (國際單位) (國際單位) (克) (毫克)
==== ==== ==== ======= ====== ========= ========== ========== ==== ======
三等大米 953 3316 69.9 3.8 477 0.31 17
小白菜 274 44 4.4 0.5 7670 30 110 0.39 11
油脂 10 93 10
鹽 13
--------------- ----- ------ ------ --------- ---------- ---------- ---- ------
總量 3453 74 14.3 7670 507 110 0.7 28
=============== ===== ====== ====== ========= ========== ========== ==== ======
一般勞動者的 3000 70 100 5000 600 300 0.8 12
營養結構
--------------- ----- ------ ------ --------- ---------- ---------- ---- ------
劇烈勞動者的 4500 70 113 5000 765 300 0.8 12
營養結構
從上頁表再次可見,抗戰軍興之初有關中國兵食的相關研究,正處於兩個營養學典範的過
渡時期。
一是繼承了一九三○年代營養學者的分析特點,將士兵的營養需求比之於勞動工作者的狀
態;其次則是在既有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之外,增加了三○年代後
期西方營養學關注重點的各類維生素,並以國際單位作為計算之基礎標準。只不過由於戰
事緊張,中國軍方在抗戰初期雖向文職營養學家求援並取得協助,但一時之間未見有意發
展軍事營養學的跡象。
從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一年之間,可以視為戰前中國營養學軍事化彙整的階段,而發展關鍵
即在於薈萃大後方的南北人才。除前述侯祥川等人對難民的研究及沈同的調查報告外,一
九三九年教育部所屬的國立四川大學在農學院設立了農業化學營養研究室,聘請前述北平
大學的陳朝玉為負責人並展開營養研究。
次年,陳朝玉的前同事羅登義擔任西遷至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系主任,也在異
地恢復了營養學研究,並將當地農業生產與膳食分析作為其團隊的研究重心。羅登義和陳
朝玉都是抗戰時期,由農業生化領域走向戰時營養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此時更重要的
是資源統合的工作。
如前所述,一九三○年代中國營養學的學術重心已有向南移轉的趨勢;政府退守西南後,
這個未完成的學術重心也順勢遷往大後方。一九三七年十一月,鄭集任職的中央大學醫學
院與華西協合大學及西遷的齊魯大學醫學院,於成都共同合作復校聯合辦學。
遷往成都不久的一九三九年,鄭集延續戰前對於中國食材營養價值研究的興趣,發表 “
A Note on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Some Dried, Sugared and Salted Chinese
Vegetables and Fruits”(中國部分乾、糖、鹽蔬果中維生素C含量的注解),可以視為
他戰前營養學研究的戰時延續。
一九四○年,中央大學醫學院取得教育部和衛生署一致同意,由鄭集負責在生理學和公共
衛生學研究部中開展營養學研究,目標是分析當地的飲食條件與膳食營養以改良國人膳食
,進而改善大後方社會與難民常見之各種健康與疾病問題。
一九四一年四月,衛生署下屬的中央衛生實驗院正式設置了營養研究所,負責「關於營養
之調查與研究事項,關於膳食之研究與改良事項,關於生物化學之實驗研究事項,關於食
物之化驗與研究事項,關於營養宣傳事項及其他有關營養研究事項。」吳憲此時雖然掛名
營養研究所所長,但因北平淪陷、戰事阻隔,實際工作由吳憲協和團隊成員王成發負責;
王成發於一九四○年即已前往貴陽,參與衛生署署長林可勝(一八九七-一九六九)對戰
時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一九四三年正值中美合作遠征軍營養調查與中國軍事營養學發展
之際,他再赴印度國立研究所進修營養學專業。
一九四一年在重慶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營養工作會議,可謂是戰時中國營養學界群賢畢至共
赴國難的盛事,被邀請出席會議的委員計有吳憲、林可勝、陳朝玉等人。會中全體到會人
員一致贊成成立中國營養學會,並立即成立了該學會的籌備委員會,推選出席會員之一的
鄭集負責籌備工作。
抗戰尾聲之際的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全國營養會議再於重慶召開,此次會議正式宣布成立
中國營養學會,選舉萬昕、鄭集、湯佩松(一九○三-二○○一)、王成發、沈同等為第
一屆理事會成員,由時任陸軍營養研究所的萬昕擔任第一屆理事長。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五
年是中國從獨立抗日到中美聯合作戰的關鍵時刻,而中國營養學會的成立,由文職營養學
家鄭集擔任主任籌備委員到軍事營養學家萬昕出任第一屆理事長,也恰好見證了這段時間
中國軍事營養學的誕生。
https://bit.ly/430JWmu
這篇是書摘
摘錄自《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時報文化出版
主編:皮國立
(作者:皮國立、曾齡儀、張仲民、牟立邦、劉士永、張淑卿、安勤之、蔣竹山)
這本書應該主要講飲食
但這段軍事營養學跟戰史有點關聯
不過抗戰初期,精銳部隊如87師,88師,36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德械師
或是抗戰末期的美械精銳部隊
其飲食條件與營養狀況應該還不錯吧?
應該不會跟日軍有很大的差距?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253.2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arfare/M.1680097163.A.DF7.html
1F:推 detonator: 皮國立我聽過他演講蠻有趣的 03/29 23:10
2F:推 kingright: 推。對比戰爭的滋味一書中國只有講小小一章,原來中國 03/30 07:28
3F:→ kingright: 也有戰爭營養學的發展,不過讓人好奇這些學者研究有沒 03/30 07:28
4F:→ kingright: 有辦法在那麼艱困的環境下推廣 03/30 07:28
5F:推 afv: 我記得當年抗戰中後期糧食緊張到,連西南聯大的學校餐廳供餐 03/30 09:24
6F:→ afv: 都出現問題,驚動到蔣中正親自去聯大學生餐廳吃飯視察 03/30 09:24
7F:推 overno: 才5%,彈藥量差距應該更大 03/30 12:27
8F:推 saberr33: 我記得二戰 國軍平均身高比日軍矮? 03/30 15:08
9F:推 peterlee97: 好酷的研究 03/30 16:15
10F:→ peterlee97: 那時候彈藥很慘阿 石牌會戰的敘述他打的多慘烈 其中一 03/30 16:16
11F:→ peterlee97: 項就是講原本有多少子彈 打了多少 看有多缺才會連這 03/30 16:16
12F:→ peterlee97: 個都能當呈現的例子... 03/30 16:16
13F:→ vwpassat: 連各兵工廠造出的槍械、彈藥彼此都不能互通,機槍手要一 03/30 18:40
14F:→ vwpassat: 一顆子彈裝上槍膛 合膛,否則通常打沒幾發就會卡彈。 03/30 18:42
15F:推 Schottky: 這樣還能叫機槍嗎 03/31 02:44
16F:推 castlewind: 開戰前才選了ZB-26當制式裝備 然後一開戰生產線就陷敵 03/31 06:51
17F:→ castlewind: 機槍有跟沒有差不多 步槍的問題 就是漢陽造、中正式 03/31 06:52
18F:→ castlewind: 和各地軍閥裝備差異跟公差的問題吧 03/31 06:52
19F:推 overno: 這公差的問題,是各廠一開始的圖紙要求就不一樣,還是圖 03/31 07:27
20F:→ overno: 紙要求的規格一樣,但各地的尺長度略有誤差導致? 03/31 07:27
21F:→ overno: 規格本就不同? VS 尺規工具誤差? 03/31 07:29
22F:推 roseritter: 印象中漢陽造 和原廠毛瑟就不通用 03/31 10:28
23F:→ castlewind: 有些就根本沒圖紙 逆向工程硬幹的吧XD 03/31 10:33
24F:推 zeumax: 很多根本沒授權,就自己土造樣品開幹,當然各家有自己規格 03/31 22:32
25F:→ zeumax: 再來是自家規格也能壟斷子彈的小心思,也是一個因素 03/31 22:32
26F:→ zeumax: 印表機墨水匣的思維,在百年前就在玩了 03/31 22:33
27F:推 castlewind: 壟斷子彈那是大日本帝國的思維 當時中國的兵工專家還 03/31 23:11
28F:→ castlewind: 是有點遠見的 至少大致統一在7.9mm 03/31 23:11
29F:→ castlewind: 至於山西那個仿造38大蓋的 只能說人點的是不同天賦樹 03/31 23:15
30F:推 AaronWang: 推 04/01 13:46
31F:→ skytank: 中國那時候是在傷腦筋怎麼活下去而不是怎麼吃得營養 04/01 18:05
32F:→ skytank: 用那種牛肉罐頭配牛奶咖啡西方觀點來看當時中國就錯了 04/01 18:08
33F:→ skytank: 中國自然環境偏偏又是人口稠密生態資源透支過度的國家 04/01 18:11
34F:→ skytank: 單靠西南方內陸多榨出糧食和礦產維持下去其實都很拚 04/01 18:13
35F:→ EvoLancer: 要求傳統中國有蛋白質 真的是何不食肉糜 04/01 19:51
36F:推 peterlee97: 應該是鉗工跟車床問題 不然原始我記得都是毛瑟那隻 04/02 18:29
37F:推 peterlee97: 山西比較特別 政經穩定又相對親日 所以才點到其他科 04/02 18:32
38F:→ peterlee97: 技樹了 04/02 18:32
39F:推 castlewind: 好像是漢陽抄一戰前的98K 中正式抄一戰後的版本? 04/02 18:41
40F:→ vwpassat: 非也,Gew 88 = 漢陽造。 04/02 22:02
41F:→ vwpassat: Mauser M1924 = 中正式步槍 04/02 22:07
42F:→ EvoLancer: 毛瑟標準型在德國反而用的少 外銷比較多 04/02 22:09
43F:→ EvoLancer: 如果有圖紙就不會有公差問題 但像ZB26這種最大問題是在 04/02 22:11
44F:→ EvoLancer: 談授權時抗戰就爆發 只能自己山寨 結果品質當然有問題 04/02 22:11
45F:→ EvoLancer: 另一個山寨大作是三十節重機槍 原槍是美國可靠性佳的 04/02 22:12
46F:→ EvoLancer: 機槍 但山寨版打一個彈帶不卡彈都要老天保佑 04/02 22:13
47F:推 castlewind: ZB26不只我們抗戰爆發 捷克自己也被併掉了 04/03 07:36
48F:→ Kazuma0332: 何不食兩腳羊? 04/03 12:10
49F:推 peterlee97: 查了一下 漢陽造是假毛瑟(Gewehr 88) 中正式是真毛 04/03 17:16
50F:→ peterlee97: 瑟(Gewehr 98) 04/03 17:16
51F:推 castlewind: 不相容也可能是材料的問題吧 鋼鐵國外進口跟本土自產 04/03 18:34
52F:→ castlewind: 品質有差啊 子彈還有缺銅的問題 04/03 18:35
53F:→ wittmann4213: 講什麼兩腳羊的,是想自願勞軍嗎? 04/04 01:10
54F:推 gogogygy: 抗戰中的中國方真的很辛苦 04/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