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imon (Simon)
看板Warfare
標題Re: [問題] 關於瑞士步兵方陣
時間Tue Jul 5 00:01:00 2005
做個參考。譯自Douglas Miller, The Swiss at War 1300 - 1500 (osprey
publishing, Great Britain, 1995), pp.7 - 17
--
戰術與作戰
瑞士的步兵戰術在獨立戰爭期間經歷了重大轉變。寬泛的說轉變可分為兩個時期
:從蒙加頓(Morgarten, 1315)到阿爾貝多(Arbedo, 1422)是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從
聖雅各恩比爾斯(St Jacob-en-Birs,1444)戰役算起直到斯瓦比亞戰爭(Swabian Wars
, 1499),延續到前四分之一個16世紀的義大利戰爭(Italian Wars)中。
瑞士人早期的戰術特徵是說起來原始但頗有效且致命的一些手段,於蒙加頓的經
典戰役中首次出現。
蒙加頓,1315
施維茨(Schwyz)是最早與哈布斯堡(Habsburgs)王室對抗的「森林州」(Forest
Cantons)之一,在1315年因剽掠艾因西德倫(Einsiedeln)受保護的修道院而挑起戰爭
。面對奧地利聯軍達9,000人的兵力,其中包括李奧波德一世(Leopold I)麾下的2,000
名騎士,施維茨部隊撤退到他們複雜的土木防禦工事後方。李奧波德注意到了防禦工
事,決定經由穿越蒙加頓的路徑集中兵力,突破防禦最脆弱的一點。施維茨的兵力嚴
重短缺,只能集結1,300人,其中包括300人來自烏里(Uri)的支援部隊和烏登瓦登
(Unterwalden)大約100人的小支隊。
奧地利部隊成縱隊向小路推進,而騎士則擔任前衛。在隘道口奧地利縱隊發現前
路被堵住了。被迫循著左方狹窄的轍跡前進,縱隊立刻遭遇到夏夫斯坦(Schafstetten)
村落中一小支施維茨部隊的頑強抵抗。施維茨人首先成功的阻止了敵人的前進,使得
敵人縱隊陷入擁擠的混亂。接著一支挑選出來的施維茨部隊從丘邊林木的主力部隊中
拋下巨木與障礙物,切斷了奧地利前衛和後方步兵縱隊的聯繫。同時瑞士人從森林中
發動突擊,石如雨下,然後拎著他們的長戟和戰斧衝入敵陣。奧地利部隊完全潰敗。
奧地利人被驅趕到他們身後的沼澤中慘遭屠戮。大約2,000名奧地利人陣亡,大部分是
騎士。施維茨人的損失很小。
蒙加頓顯示出森林州是怎樣的被騎士們給小看了,而應該注意到戰役是在一方擁
擠的動彈不得的狀況下進行的。森林州的勝利應歸功於對於地形的利用。然而地形並
非始終是有利因素,比如說接下來的勞本(Laupen)戰役。
勞本,1339
柏恩(Berne)與弗里堡(Fribourg)、勃艮地(Burgundy)和其他較小公國所組成的封
建領主聯盟間的戰爭導致了勞本戰役。為了在它與敵人之間建立防禦線,柏恩佔領了
勞本的要塞和城市,引發了戰火。1339年弗里堡與勃艮地的12,000士兵開始圍攻勞本
。被迫應戰的柏恩送出解圍部隊,並向森林州求援;後者增援了450人。另外西門塔爾
(Simmental)和哈斯利塔爾(Haslital)也增援了450人;而同樣面臨威脅的索洛圖恩
(Solothurn)則送出了80名騎士。這樣柏恩的兵力就集結到6,500人;瑞士人首次統一
在每個人軍服上繡的白十字底下並肩作戰。
在勞本東面的小鎮布蘭堡(Bramberg)瑞士人部署成兩翼,森林州在左翼面對著勃
艮地的騎士,而右翼則是柏恩的部隊,對抗弗里堡的步卒。戰役一開始森林州就承受
著勃艮地騎士極大的壓迫,而柏恩正準備與弗里堡的步兵接戰。就在兩軍即將接觸的
剎那,柏恩下達指令給「棄兒」(enfants perdus)部隊前進到有效射程內並向敵人拋
擊石塊。這種戰術是用來動搖敵人的陣型;他們即將要感到恐懼的是柏恩戟兵和劍士
的重擊。然而當擲石部隊開始退到後方有掩蔽的位置時引起戰線後方士兵的不安,當
兩軍接觸時有數百人逃進周圍的森林中。
居於前列的士兵似乎並未因此動搖,很快的一支瑞士戟兵楔入了弗里堡陣列中旗
手所在。一場激烈的肉搏之後弗里堡部隊的整個抵抗瓦解。柏恩人沒有追擊逃散的敵
人,而是在左方重新集結加入與勃艮地騎士的激戰。原本包圍對方的勃艮地人現在發
現他們被反包圍了,在柏恩人的側翼重壓下潰散,被瑞士步兵一一搠翻。
瑞士人在勞本表現出他們在開闊地的作戰能力,雖然森林州面對勃艮地騎士時的
困難顯示了戟並不適合應付騎兵海。勞本的教訓很快的就被瑞士人學會了,在接下來
的森帕赫(Sempach)戰役中與瑞士人為敵的一方將陷於騎士必須下馬作戰的窘境。
森帕赫,1386
森帕赫戰役是瑞士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遭遇戰──如果不是因為瑞士人取勝的方
式具有決定性,至少那標誌著戟(helberd)成為瑞士人的主要兵器。
在查理皇帝(Emperor Charles)死後哈布斯堡王室一分為二,從奧地利向西延伸的
部分交由年輕但早熟的李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公爵統治。李奧波德汲汲於恢復對
瑞士的統治,引起了瑞士聯邦的怒火;在經過一連串的結盟後此時的瑞士聯邦新加入
了五個州:盧賽恩(Lucerne,1332)、蘇黎世(Zurich,1351)、楚格(Zug)和格拉魯司
(Glarus,1352)、伯恩(1353)。1385年12月在盧賽恩與奧地利羅騰堡(Rothenburg)的
一場衝突之後戰爭爆發;而到了1386年中旬李奧波德已集結了4,000名騎士和傭兵,謹
慎的準備其作戰。
然而瑞士人對其對手的行動瞭如指掌,並且悄悄的從盧賽恩和三個森林州中召集
了1,600名士兵。兩軍在森帕赫東北方的小村落希德斯瑞登(Hildesrieden)遭遇。兩支
奧地利縱隊在此接觸瑞士部隊的前衛,雙方急於爭奪此處對自己有利的地形。結果是
雙方都沒有時間好好的布陣。
然而瑞士人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標;李奧波德下令他的青年騎士在前衛接戰時下
馬──不僅僅是因為地形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公爵想證明騎矛在不乘馬時對付長戟
仍然有效。瑞士人乘機組成一個右翼較寬的楔陣。
中午過後沒多久兩軍正式交鋒。奧地利的第一波攻擊是徒步的前衛騎士,造成瑞
士人前線的盧賽恩部隊重大傷亡;傷者包括霍普特曼(Hauptmann)和彼德曼.馮.剛鐸
頂貞(Petermann von Gundoldingen)。奧地利「長矛」(pike)的威力立刻顯現了出來
。了解到前方攻擊的無效,瑞士指揮官下令延伸楔陣的左翼,從側翼攻擊敵人。來自
烏里的生力軍加強了這一擊。瑞士人幾乎成功的攻下奧地利人前方的營地。據說這是
一位名為溫克裡德(Winkelried)的士兵的功績,他一個人衝向奧地利人的矛籬,用自
己的身體折斷許多奧地利人的「長矛」。趁著混亂之際瑞士人的戟兵一擁而上,舞動
著長戟大開殺戒。李奧波德下令他的第二線部隊發動逆襲,但部隊前進時的凌亂加上
瑞士人高昂的士氣使得逆襲毫無效果。見到前方的敗卹奧地利人的後衛開始恐慌,而
錙重部隊則拐了前方騎士的馬匹逃跑了。兩小時之內戰局逆轉且勝負已分,瑞士以200
人的生命換來1,800具奧地利士兵的屍體。森帕赫戰役突顯了瑞士戟兵單獨應戰騎士的
能力,雖然地形的因素迫使奧地利騎士必須下馬作戰。
奈佛爾斯(Nafels,1388)和阿彭策爾(Appenzell)戰爭(1403-05)
奈佛爾斯戰役通常被視為森帕赫戰爭的終章,和沃傑林賽格(Voegelinsegg,1403
)、施托斯(Stoss,1405)戰役一樣被認為是利用堀壕與護盾(palisades,所謂的「櫑
逕蹭」Letzinen)達成戰略戰術雙重效果的戰例。在奈佛爾斯戰役中奧地利人輕而易舉
的突破防線;但格拉魯司支隊巧妙的徹入俯瞰小村莊的山丘上,隨即在劫掠中的奧地
利人頭上拋下一場石雨,接著發動決定勝負的衝鋒。在沃傑林賽格和施托斯戰役中「
櫑逕蹭」被拋棄在戰場上任由奧地利和聖加侖(St Gallen)的部隊去爭奪,而瑞士人則
悄悄的堵起缺口,隨即展開一場屠殺。沃傑林賽格和施托斯戰役在戰術的單純和有效
上彷彿蒙加頓。然而一但政治野心延伸到他們的領土之外,瑞士人就不再能利用有利
的地形或者他們的盾牌防禦系統。瑞士戰術的侷限終於在阿爾貝多戰役終將瑞士人連
其戰術趕回老家。
阿爾貝多,1422
阿爾貝多戰役肇因於烏里和烏登瓦登兩個州對米蘭的貝林佐納(Bellinzona)城宣
稱擁有政治和經濟上的控制權。米蘭急於維護其領土完整,派出一支由傭兵隊長卡馬
尼諾拉(Carmagnola)率領的援軍。了解到最新的事態發展,瑞士人急忙派出2,500人堵
在前往貝林佐納途中的哥達(Gotthard),在哪裡發動一場不成功的突擊後便在城市的
北方安營匝寨。6月30日,卡馬尼諾拉對瑞士人的營地發動了一場奇襲。瑞士人快速的
集結成方陣(square)並一次又一次的擊退米蘭騎兵的突擊。就在此時,卡馬尼諾拉下
令他的騎兵下馬,加入其步兵對瑞士方陣發動一場普通的攻擊。米蘭壓倒性的兵力優
勢(大約16,000人,包括5,000名騎兵)迫使瑞士人不得不沿著他們左方的斜坡撤往阿爾
貝多村。此時瑞士人看起來似乎是死路一條,據說盧賽恩的舒海斯(Schultheiss)已經
將他的戟插入土中,示意投降。然而當卡馬尼諾拉要求無條件投降時瑞士人的抵抗自
然增強;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600名外出征集糧草的士兵從北方歸來,他們被誤以為是
蘇黎世和施維茨的部隊,因而大大的鼓舞了盧賽恩、烏里和烏登瓦登的士兵。瑞士人
的臨門一腳終於在包圍他們的米蘭步兵之間殺出一條血路。500名瑞士人,包括許多盧
賽恩的指揮官陳屍沙場。
阿爾貝多成為瑞士軍事史上的轉捩點,瑞士人開始思考將戟作為主戰兵器的戰術
效果。阿爾貝多戰役最重要的影響是使瑞士人開始裝備長矛。戰役後不久在盧賽恩的
一場會議(Diet)中確認有這個必要,開始進行長矛訓練並增加部隊中長矛兵的比例。
這個決定宣告了第二個瑞士人軍事巔峰的來臨;將長矛作為步兵主戰兵器的軍事
思想和實踐具有革命性。由於長矛的長度不適合單人使用,要發揮其威力必須多人集
體作戰。對長矛的集體運用必須經過大量的訓練。更有甚者,長矛的運用意味著其他
武器退為從屬的地位,如果不是在數量的意義上也是在其運用的方式上。於是當長矛
成為主戰兵器時,戟和長劍大斧一樣成為旗手的護衛。然而,當陣線膠著而長矛兵的
長矛被纏住時,持長戟大劍的士兵就從陣線的兩側和後方出擊,劃開死結。
基本上瑞士人是以希臘方陣(phalanx)的方式配置他們的長矛兵。前四列的士兵水
平持矛以構成難以穿越的矛籬,第五列以後的士兵垂直持矛,隨時準備填補缺口。由
於長度的關係,前四列每列的持矛方式都不同。最前列的士兵跪坐,將矛保持在低處
,而第二列士兵採站姿並用他們的右腳抵柱矛鐏。第三列士兵將矛維持在腰的位置,
而第四列士兵將矛擺在頭部的高度。這種經典陣型可以頂住任何騎兵突擊;而當陣列
的縱深足夠且垂直持矛,森林般茂盛的長桿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對箭矢的防護。瑞士
人並不滿足於純粹防禦的陣型,很快的熟習了在前進中使用這種陣型,使其具有強大
的破壞性。在前進時長矛保持在胸部的位置,右臂在後左臂在前,而矛頭微微指向地
面。
一小支偵查部隊將在聖雅各恩比爾斯以英雄般悲壯的氣勢首次展現新陣型的威力
。
聖雅各恩比爾斯,1444
1444年5月28日,百年戰爭的趨於尾聲給法國國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留下一
大批傭兵部隊──阿爾馬涅克(Armagnac)人──在手邊。由弗里德里希三世(Friedrich
III)牽線,查理與哈布斯堡皇帝結盟,並且派出一支40,000人的大軍從亞爾薩斯侵入
瑞士聯邦,確保巴塞爾(Basle)作為橋頭堡。接到這個消息,伯恩向北方的法恩斯堡
(Farnsberg)派出一支部隊。此地將作為大約1,200名瑞士人偵查式遠征的基地,給他
們的指令要求往北推進到比爾斯(Birs)河一線。8月25日,1,200人從法恩斯堡出發,
在午夜時分抵達利斯陶(Liestal),在那裡等待另一支300人來自巴塞爾的援軍。當晚
阿爾馬涅克人派出一支巡邏隊探察瑞士人的營地,發現他們從未刻意隱藏行蹤。
破曉時分瑞士人重新集合並沿著河谷向比爾斯推進。在普萊登(Pratteln)他們和
阿爾馬涅克騎兵有小接觸,但法國人隨即收兵。第二次在穆藤茲(Muttenz)的小接觸後
瑞士人發現他們已到了比爾斯河岸。然而到了此時部隊的熱血戰魂已失去控制,叫囂
著繼續挺進。當指揮官下令後徹時引起了暴動;軍官試著提醒士兵遵守不過河的命令
但提不出有力的說服,指揮官(Hauptleute)終於下令過河。
渡河後瑞士人面對的是阿爾馬涅克人的大軍。此時仍然可以向巴塞爾撤退,但無
論士兵或指揮官似乎都不曾考慮這個選項。這1,500人列成三個方陣平行於阿爾馬涅克
騎兵,並隨即發動猛攻。超過四分之一的瑞士人裝備長達18英呎的長矛,他們面對阿
爾馬涅克騎兵的衝鋒形成了長達四小時的僵局。巴塞爾對瑞士人的支援不曾成功。五
小時後瑞士方陣的威力開始減弱,但他們有技巧的向聖雅各(St. Jacob)醫院撤退,後
者的高強可以提供某些保護。在阿爾馬涅克砲兵和一支精英弓箭手部隊的攻擊下瑞士
人遭受了極大的損失。當圍牆被夷為瓦礫堆時,阿爾馬涅克步兵發動突擊。隨之一場
激烈的肉搏戰展開,而瑞士人堅持戰至最後一人。
聖雅各恩比爾斯成為瑞士人英勇和無紀律的標誌。4,000名阿爾馬涅克人陣亡,但
伯恩的損失也極重。這場戰役同時也點出主要的戰術弱點在於缺乏砲兵:大部分瑞士
人死於砲擊而非近身搏戰。
15世紀隨著長矛成為主兵器,以及手銃(hand-gun)和十字弓的出現要求更有效的
戰術和陣型。這反映在1443-44年間蘇黎世的徵兵圖卷:
1443年蘇黎世州的部隊(15世紀中期各種兵器裝配比例的例子):
十字弓 手銃 長矛 戟與斧 共計
蘇黎世本城 128(20) 45(7) 103(16) 363(57) 639(100)
州的分區 345(16.3) 16(7) 532(25) 1228(58) 2121(100)
全州共計 473(17) 61(22) 635(23) 1591(57.8) 2760(100)
到15世紀中期瑞士典型的瑞士陣型呈三線:前衛(Vorhut,van),中央(Gewalthauf
or Gewalthaufen,centre),以及後衛(Nachhut,rear),它們看起來沒有固定的數量
或規模,全憑戰場地型或接敵時的戰術來決定。
前衛通常構成組成最大或第二大的陣型單位。在這個部分集中最多的十字弓和手
銃,部署在作為前方防護區的長矛隊列間或者配置在兩翼作為「杯水車薪」(forlorn
hope)。有些時候前衛會被派去偵查或者挖掘工事。1445-46年為對抗哈布斯堡而組織
的蘇黎世民兵(Haufen)提供了下列關於前衛組成的資料:
250匹馬
300名步兵(150名蘇黎世人,150名溫特圖爾Winterthur人)
40人持斧,20人持鏟(來自溫特圖爾和吉堡Kiburg)
1匹馬攜繩和其他裝備
中央部分通常是整個陣型中最大的單位,而此處也是各州或聯邦的旗幟所在,外
面由一圈長戟或者各州的小旗(fahnlein)如林般圍起──這也是「旗海」(Banner-haufen)
一辭的由來。這個核心再由一圈長矛圍起。根據蘇黎世的徵兵卷軸所做的重建提供了
一些關於這個單位的印象。在旗手的兩側各有28列20人深的隊行,組成一個橫56列縱
20行的長方形。然而,考慮到每個人使用長矛所必須的空間(前方比後方要來的更擁擠
,假如要維持緊密的陣型),因此「旗海」必須排成正方形而非長方形。根據以上的重
建,蘇黎世中央部分的正面廣達168英呎(56 ×3英呎),厚達140英呎(20 ×7英呎)。
後衛,例如在摩拉特(Morat)戰役時,通常扮演上前支援中央的角色;他們或者從
側翼推進,隨著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兵力規模和五花八門的武器配置。在摩拉特戰
役中後衛主要由戟手組成(大約5,000人),而在南西(Nancy)戰役中600名手銃手作為游
擊兵力,隨時支援前衛或中央。此外,蘇黎世的陣型顯示他們的後衛由戟手、長矛手
、弩手和手銃手組成。
通常認為一般的瑞士陣型在前進時是三個橫隊梯次而進,前衛先在預定的點上與
敵方接觸,而中央則從前衛後方稍左或稍右的位置平行前進。後衛以類似的方式行進
,但通常在決定性的一刻才投入作戰。這種陣型值得特別注意。首先,在前衛接敵後
他保留了在決戰點上投入的兵力。其次,呈梯次的隊形很容易構成寬闊的正面;中央
部份總能在前衛的側翼遭受威脅時前進,而後衛同樣也能支援中央部份面臨同樣的威
脅。在任何一個例子中敵人都將遭受來自側翼的攻擊。第三,這樣的陣型允許後送傷
兵的空間,甚至後徹手無寸鐵的士兵或被擊敗的部隊,重新在後方組織陣列。
上面雖然這樣說,但不代表梯次而進的陣型就是典型的瑞士陣型。仔細考察勃艮
地戰爭中的瑞士人戰術可以證明並不總是如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1F:推 fyc:大推啊.真是有心才能做得好 218.34.101.183 07/05
2F:→ fyc:借轉我的部落格!感謝 218.34.101.183 07/05
3F:→ Cimon:喔(您的blog在哪?)140.112.250.145 07/05
4F:推 ThomasJP:借轉我P2個版... 218.167.45.121 07/05
5F:推 octobird:請問旗海是長啥樣子呀???@@"218.163.127.115 07/05
7F:推 Cimon:陣型見24頁140.112.250.145 07/05
8F:推 Lapha:真是好文啊~ :) 140.122.85.241 07/05
9F:→ Lapha:嗯..希臘..瑞士..甚至是余玠在四川抵抗蒙古人.. 140.122.85.241 07/05
10F:→ Lapha:方陣好像滿有機會在山地地型發揮功用的樣子... 140.122.85.241 07/05
11F:推 NVK:還沒看完,但只看了一段就值得推了~ 你的確不愧為版主 59.121.185.146 07/06
12F:推 pttzxcvbnm:Orz 59.113.6.56 07/06
13F:推 JosephChen:撈本戰役XD 211.74.166.208 07/06
14F:推 Cimon:試試看..140.112.250.145 08/13
15F:推 Cimon:啦?140.112.250.145 11/11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