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imon (Simon)
看板Warfare
標題[3月主題]車臣戰爭「戰爭前夕的環境背景」
時間Mon Feb 28 21:20:23 2005
本月主題由sixteen版友執筆 版僕代po
全文四萬餘字 感謝版友的熱情投入
--
第一章 戰爭前夕的環境背景
俄羅斯篇
第一節、俄羅斯聯邦政體的危機
繼承蘇聯而成立的俄羅斯聯邦,也迫不得已繼承了蘇聯解體前最大的危機-由波羅的海
三小國所發起的獨立運動,觸發了俄羅斯境內眾多民族的民族獨立意識與運動-拉扯著俄羅
斯聯邦,這個新國家的整合與分離。
一、民族問題的根源與前因
俄羅斯聯邦的前身-俄羅斯帝國與蘇維埃聯邦,前者從建國至十月革命時,只有二到三
百年,帝國版圖內生活一百多個民族,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帝國以征服與兼併的方式擴張版
圖;中央政府以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殘酷的鎮壓與民族歧視政策,力圖抹殺一些弱小民族的
語言、文化特徵;經濟上則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與剝削,將非俄羅斯民族的地區成為帝俄原
料的供應地與商品推銷市場;政治上則是高度極權的專制政體,王室與貴族掌握權力,不僅
統治各個民族,連俄羅斯族也多屬於貴族的農奴與下階層的勞動者;更何況各民族生活在各
個不同的地域、宗教、語言、社會水準與文化習俗中,即使沒有大俄羅斯沙文主義也難以維
持所有民族的統合,而在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民族壓迫下,各民族的差異就容易把民族隔閡
轉化為民族仇恨。正如列寧所指出的,俄羅斯帝國是個各民族人民的「大監獄」,服從也好
,反抗也好,都只能在這座監獄中生活。
一九一七年的革命推翻了沙皇這個監獄的守門人,一些較大的民族藉著帝國崩潰的機會
為自己奪得了民族自由:芬蘭、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先後成為主權國家。高加索各民族也被
捲入內戰,但卻從未倒向紅軍或白軍其中一方,相反地,他們還痛擊所有進入山區的各支勢
力;仍生活在汗國時代的中亞穆斯林也在向當地蘇維埃組織爭取自治不成後,改以游擊戰的
方式欲驅逐俄羅斯移民、地方蘇維埃組織與之後進入當地的紅軍。
由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本欲聯合俄羅斯境內各民族,建立聯盟式的蘇維埃政體。
蘇俄政府在一九一七年發表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佈將邀請各族人民真誠自願的
聯盟政策代替帝俄的民族壓迫政策;蘇俄政府宣佈實行的聯盟-聯邦制包括四原則:(一)宣
佈各族人民擁有平等和自主權;(二)享有完全自決乃至分離並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三)廢除
任何民族的和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權和限制(四)居住在俄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與部族可以自由
發展。一九一八年一月,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明確
肯定了聯邦制原則,指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於各自由民族之自由聯盟基礎上,而成
為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聯邦」儘管理念多麼美好,都隨著列寧的病逝與史達林的奪權而隨之
消逝。
儘管列寧屬於俄羅斯人,身為列寧左右手的史達林是喬治亞人,但列寧卻多次聲稱史達
林「比俄羅斯人還俄羅斯;對於維護莫斯科中央的利益,卻遠比俄羅斯族的其他人還要積極
。」。他多次與史達林在蘇聯的架構與民族議題上發生衝突,列寧堅持平等對待俄國境內各
民族,而史達林卻堅持大俄羅斯主義。在處理一九二二年外高加索三國的議題上,列寧提出
要讓喬治亞、亞美尼亞、亞賽拜然民族以平等身分加入蘇聯,而史達林卻提出要讓這三國先
加入俄羅斯聯邦,然後俄羅斯聯邦再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結盟成立蘇聯。這一方案遭到列寧
激烈批評,而史達林麾下的奧爾忠尼啟澤(G.K.Orjonikidze)、基洛夫(S.M. Kirov)以
粗暴的態度對待喬治亞共黨,引發「喬治亞事件」。後來列寧宣布要與史達林的沙文主義立
場展開「決戰」,才令史達林等人有所退步,然而當時列寧已經病重,不久即逝世,無力挽
回蘇聯在民族政策上的平等原則 。
事件的後續發展是在一九二三年的俄共十二次代表會議上,主張平等入盟的喬治亞共黨
領導人,如穆吉萬尼(B.G. Mdivani)等被打成民族主義集團,遭到批判和撤職,多數人在
一九三O年代的肅反運動中被槍決。
列寧死後,確立了史達林一人專政的蘇聯政體與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政策。各加盟共和
國實際上在一開始就未能獨立行使自己的國家權力,聯邦中央委員會把軍事、外交、財政及
其它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分給各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十分有限。可以說,蘇聯的聯邦制實際
上是未付諸實施的,更未能根據實踐的經驗在理論上加以充實完善。隨著對史達林的個人崇
拜及其影響,蘇聯形成了失去民主基礎的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在外,蘇聯在二次大戰
中強硬兼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並用軍事手段鎮壓三國的民族主義者;在大戰結束後將芬蘭、
波蘭、東德、中歐與巴爾幹半島強硬吸收為衛星國。在內則任意劃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疆
界:將俄羅斯共和國與哈薩克共和國的邊境部分-大部分住有俄羅斯族的領域-劃歸哈薩克
所有;將中亞最多原生土著居住的地方-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 valley)切割的支離破碎
-由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分別領有;在外高加索-納戈爾諾.卡拉巴
赫(Nagorno Karabakh Oblast)的歸屬問題則不顧當地人民反應,全憑史達林一人擅自決
定;擅自將克里米亞半島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並將土著居民流放到中亞;在一九四四年,
在對抗納粹德國入侵時,以通敵的罪名撤銷北高加索山區民族的自治共和國,並將這裡的十
一個民族全體流放到哈薩克共和國的邊境墾荒地;而上述這些例子都在蘇聯解體後爆發可怕
的後果。
蘇聯政府表面上承認民族平等,但實際上推行的是以俄羅斯族為中心的民族一體化政策
。在此一過程中:在宣傳上,蘇聯當局大力宣揚俄羅斯民族是「偉大的母親」,其他民族是
「偉大俄羅斯民族的忠實孩子」;在史達林時代,官方文宣認為民族問題已經解決,各民族
存在的基礎也在逐漸消失,剩下的問題是使各民族接近、融合;在赫魯雪夫時代提出,蘇聯
已經形成「新的歷史共同體-蘇聯人民」;布里茲涅夫時代則認為民族問體已經一勞永逸地
解決了。在民族文化政策上,蘇聯在許多民族地區實行俄語與西里爾字母(Cyrillic),強
制推行也遭到許多民族反對,在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抵制與反對
。在用人政策上重用的是俄羅斯人與大俄羅斯主義的少數民族,如史達林雖是喬治亞人,卻
成為黨與國家的最高領導者;或者以俄羅斯族人擔任其它加盟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如赫魯
雪夫是俄羅斯人,卻長期擔任烏克蘭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
然而在戈巴契夫上台實施「開放」(Glastnost)與「重建」(Perestroika)政策之後
,許多民族主義人士在一九八七年開始重尋對自己族群身份(People、Race;not Nation
)與地方(Homeland)的連接與認同感。北高加索出現了以「Caucasus(Kavkaz)」為名的
社會組織,隨後在俄羅斯、波羅的海與外高加索也出現了以地名為名的組織或協會。
蘇聯政治在一九八九年後趨於多元也趨於混亂,民生需求、歷史教學、語言政策,甚至
連過去備受壓抑的族群紛爭等等議題都開始浮上檯面,並發生嚴重的流血衝突。一九八六年
十二月十七日,蘇聯當局撤銷了哈薩克族的摩納耶夫擔任的最高領導人的職位-哈薩克共和
國黨中央第一書記-改由俄羅斯人科爾賓接任,這件事引發了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的青年大
學生不滿,學生們上街遊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高呼「俄羅斯人滾回去」、「哈薩克屬於
哈薩克人」等民族主義口號,並與驅趕他們的軍警發生衝突,二人死亡,二百多人受傷。也
就是這場「阿拉木圖事件」,使長期潛伏聯邦境內的民族問題終於爆發,最終導致蘇聯的體
制完全解體。
一九八七年,曾被流放中亞的克里米亞韃靼人(Crimea Tartar)在莫斯科請願示威,
要求重返克里米亞並重建自治共和國。
一九八八年二月,亞美尼亞與亞賽拜然因為卡拉巴赫歸屬問題發生衝突,並在日後展開
了多年的戰爭。
一九八九年春天,喬治亞境內的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Abkhazia A.S.S.R)要求脫離喬
治亞,升級為加盟共和國。國家定位與民族獨立的議題在日後卻演變成若不獨立就加入俄羅
斯聯邦;兩民族隨後在一九九二~九三年間爆發戰爭,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贏得了實質上的
獨立,但仍留在喬治亞共和國境內,並成為喬俄兩國日後在外交與軍事上的衝突。
一九八九年五月,在費爾干納盆地發生被流放的梅斯赫特土耳其人與原生的烏茲別克人
發生大規模衝突,九十五人死亡,一千零一十人受傷,為當時規模最大的民族衝突事件。
一九九O年三月,波羅的海三小國首先在蘇聯境內發起獨立的示威運動,此事喚醒了各
加盟共和國境內的民族主義浪潮與獨立運動,連俄羅斯、烏克蘭與哈薩克也隨著舉起民族主
義旗幟向蘇聯中央施壓。原以為民族問體早已解決的蘇聯中央這時才開始認真看待這一個問
題。
二、蘇聯解體
一九九O年八月,蘇聯成立了修改蘇聯與各加盟共和國的聯邦條約起草委員會。委員會
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公佈了新的蘇聯聯盟條約草案,新條約的草案擴大了各加盟共和國的權力
:包括對外主權、直接對外的外交政策、領事代表機構、對外貿易、簽署國際條約;聯盟則
擁有本國軍隊、資源開發、發行貨幣等權限。
新的聯邦條約因為權力大大下放給各個共和國而得到廣大的支持。這份條約於一九九一
年八月十五日正式公佈了最後的版本,並定於八月二十日交給所有的加盟共和國簽署;然而
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保守派卻於八月十九日發起政變,企圖推翻戈巴契夫總統。這場「八
一九事件」引發了眾多反政變人士的反彈:俄羅斯共和國的葉爾辛與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總
統皆於媒體中聲援戈巴契夫、要求削弱蘇聯中央的權力並出走蘇聯,其它加盟共和國也在俄
羅斯的帶動下先後發表主權宣言;在這一過程中,波羅的海三小國首先於九月六日順利獨立
並得到蘇聯的承認;烏克蘭也在十二月一日發起全民公投脫離蘇聯,並與俄羅斯、白俄羅斯
在十二月七日簽署《明斯克協定》共同策劃新的聯盟體制;十二月二十一日,除了波羅的海
三小國與喬治亞之外的十一個國家領袖在哈薩克共和國簽署了成立「獨立國家國協」的相關
文件,逼迫戈巴契夫辭職,蘇聯體制停止運作,並以新的「獨立國家國協」將之取代。
三、俄羅斯獨立後的政體危機
蘇聯瓦解不只動搖了原本兩極化的世界體制、政治上在東歐中亞造成地緣政治上的權力
真空,世界政治也從兩極化轉變為一超多強的體制;在經濟上也帶動了市場經濟到來與私有
化的實施;在民族議題上則因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舒緩了原本蘇聯境內的民族矛盾,在外鼓
舞了其他國家內部民族的獨立意識與實行自決的權力;這鼓動力也彈回俄羅斯聯邦共和國,
因為蘇聯的解體並沒有解決俄羅斯境內的民族問題與中央-地方的權力分配 。這時的俄羅
斯聯邦仍近似於蘇聯聯邦,擁有一百多個民族,依人口數量與發展程度劃分為十六個自治共
和國、五個自治州、十個自治區、六個邊疆區、四十九個州;種類繁多而大小不一 ,加上
帝俄、蘇聯時代民族矛盾的積累,再加上這時候冷戰落幕,國內外政治局勢不定,葉爾辛總
統雖爭取到俄羅斯聯邦的獨立,卻仍需面對總統府與議會之間的爭權。
中央的權力鬥爭也帶動境內的主離意識與運動。它們都試圖向中央政府要求更多的權限
:自治共和國要求修改聯邦體制、地方則以分離運動要脅中央政府重新考量財稅與開採資源
的分配,雙方同樣要求在聯邦境內享有更高的政治地位。總之,在一九九二~九三年間,總
統與議會鬥爭的高潮時期,民族與地方分離主義的活動也達到了最高峰 。內部的不穩定使
俄羅斯的聯邦體制面臨解體的危機。
這些爭取獨立的自治共和國與地方政府多位在北高加索山區、伏爾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亞
。它們的面積太小;有些國家又佔有相對多數的俄羅斯人;或因為經濟發展落後,需要聯邦
中央的經濟補助;它們僅依地緣上的關係組成共同體,以獨立為名,向中央政府極力爭取政
治上的自主權與經濟上的補貼或財稅分配。筆者在此僅詳述並嘗試分析,發生在北高加索山
區車臣共和國的獨立運動;但在此之前,仍需詳述此時的政治背景。
第二節 俄羅斯獨立初期的政治鬥爭
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間,出現兩個政權同時並列的狀況。先是一九九一年的俄羅斯聯
邦政府與蘇維埃聯邦中央政府並立,兩者之間相互鬥爭,後以蘇聯中央政府的解體告終。當
一九九一年葉爾辛當選總統後,仍需面對國內有「總統-議會」與「最高蘇維埃」並存的現
況。最高蘇維埃由議員選出,作為議會內常設的立法、管理與監督機構;議會的權力由最高
蘇維埃所授與,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當時葉爾辛政府決定進行經濟私有化與市場化的改革時,議會(即
人民代表大會,通稱議會)表達支持,授與特權進行經濟改革:使總統可以逕自以命令發佈
經改政策或認命閣員。
一九九二年一月,由於葉爾辛推動的「震撼療法」式經濟改革讓原已衰弱的俄羅斯經濟
加速惡化。政壇上主張穩健改革的中央派與反改革的保守派集結成反葉爾辛勢力,在議會裡
體現為國會與總統之間的權力鬥爭。在社會上則有親葉爾辛團體與反葉爾辛團體相互較勁。
府會之間的首次衝突發生在一九九二年四月,議會對經濟改革過程提出了三百多項修改意見
,葉爾辛政府不願全盤接受;議會又對葉爾辛兼任總理一職提出疑問。葉爾辛以政府總辭相
威脅,議會讓步,同意延長特權至同年十二月月底。葉爾辛辭兼任總理一職,由副總理蓋達
爾代理,多名工商業界代表進入內閣。
一九九二年夏,由於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府會歧見日議加深,國會裡的反對勢力逐漸凝
聚成團體,並在同年年底提出彈劾總統的提案。彈劾案雖未通過,議會卻決議政府暫停經濟
改革,並否決了蓋達爾任總理的真除案。憤怒的葉爾辛遂要求舉行全民公投,要人民在總統
與議會作一選擇。雙方在憲法法院主席的調解下妥協並撤回決定。葉爾辛在議會的推薦之下
任命溫和改革派的齊諾米爾丁擔任總理;並決定在一九九三年四月舉行公投決定憲法原則。
一九九三年三月,葉爾辛再次遭到議會提出彈劾案,雙方於議會動員支持者較勁,結果
只差六十七張票即達法定的三分之二人數。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俄羅斯舉行公投。投票議題為人民對總統的信任、對其政策
的信任、新憲法原則與是否提前選舉總統與國會等四個問題。投票結果有半數以上的公民支
持葉爾辛及其政策,少於半數的選民希望提前改選總統與議會。這項結果令反對派非常不滿
,先後舉行萬人示威反對葉爾辛及其政策。
一九九三年秋,葉爾辛與議會的衝突延伸到憲法原則。葉爾辛亟欲制定新憲法,作一個
有實權的總統;議會則處處援引憲法任命並監督政府閣員,並控制其決策權限。七月,葉爾
辛將正式定稿的憲法草案送交議會審議。九月初,葉爾辛下令將副總統魯茨科伊解職,並要
求司法體制調查其貪污行為。議會於兩天後以壓倒性多數聲援副總統,譴責葉爾辛命令違憲
。府會衝突持續升高,九月二十一日反葉爾辛民眾開始示威遊行,魯茨科伊協同反對派佔據
白宮(議會大樓),並在四周架起路障與軍警對峙。十月三日,魯茨科伊鼓動民眾攻佔莫斯
科市政府和廣播中心。葉爾辛宣佈莫斯科市進入緊急狀況,並派軍隊收復市政府與廣播中心
。軍隊在十月四日凌晨包圍白宮,以炮火摧毀了議會的抵抗。議長哈斯布拉托夫(Ruslan K
hasbulatov)與副總統魯茨科伊(Rutskoi)均以鼓動群眾發起暴動的罪名被逮捕下獄。延
續兩年的府會之爭就以這場「白宮流血事件」收場。
第三節 新政體的成型與制定新憲法
葉爾辛於消滅舊議會、逮捕政敵之後,開始採取一連串武力壓制的方法來對付地方分離
勢力,全面撤換不合作的地方首長、解散地方蘇維埃。如十月二十七日公佈《關於遵守俄羅
斯聯邦預算措施的命令》, 以取消財政補貼與產物配額威脅抗稅的地方繳稅;十月二十八
日的《關於地方自治改革令》、《地方組織原則條例》將與中央爭權的地方議會停止活動,
並將其權交由總統分配的機關行使,又在地方政府機關之下,另立市政府分享權力;十一月
三日公開表示各共和國不應享有主權,否則俄羅斯會變成邦聯體制;他贊成地方自治但反對
分離。
另一方面,葉爾辛也快速地在十二月十二日舉行新議會選舉和新憲法的公投。新的「俄
羅斯聯邦憲法」獲得百分之五十八點四的公民支持,當日生效並同時廢止一九七八年通過的
舊憲法。這份憲法有許多新的特點:確立俄羅斯聯邦的政體與國號;在第三章專章確立了聯
邦主體的組成和權限,並規定聯邦主權涵蓋一切聯邦主體;擴大聯邦總統的實權並取消副總
統;保障人與公民之自由與權利;明定新議會為兩院制;以及保障多黨政治、私有制、保障
人權、思想與行動自由等前共產體制所禁止的權限。
通過憲法以後,葉爾辛相繼通過一系列配套法令來鞏固憲法與俄羅斯的聯邦政體。其中
一項是恢復巴爾卡爾族的政治地位。一九九四年三月三日,葉爾辛發布總統令,指出要「採
取措施恢復歷史公正,從政治、社會和精神上復興巴爾卡爾族,恢復因民族特徵而被非法遷
移和遭受政治迫害的公民的權利」。議會曾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日做出決議,重新劃分聯
邦中央與地方政權的權力。這一決定把原來的十六個自治共和國和四個自治區升格為共和國
,提高民族自治機構的地位。一九九二年三月卅日,除了車臣-印古什與韃靼斯坦兩個共和
國之外,其它的聯邦主體皆齊聚莫斯科與中央政府簽署「聯邦條約」。其中的韃靼斯坦拒絕
簽署聯邦條約,並在同一天在「是否同意,韃靼斯坦共和國為主權國家、國際法之主體、在
平等條約之基礎上建立與俄羅斯聯邦及其他共和國、政府的關係」的議題上舉行全民公投。
百方之八十二的投票率中,有百分之六十一贊成,百方之三十七反對;韃靼斯坦一方面舉行
公投,一方面與聯邦中央以和平理性的討論下,直到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與俄羅斯共同簽
署簽署的「俄羅斯聯邦及韃靼斯坦共和國雙邊分權條約」,得到了高度政治自主性與地方經
濟的財稅與資源分配。
車臣篇
第四節、獨立意識的興起
一、潛藏的獨立因素
車臣獨立運動可以如火如荼地擴張開來,在外部環境上不只是抓住了蘇聯節體帶來風起
雲湧的民族主義激情,它也跟上了世界局勢與俄羅斯政壇紛亂不穩定的時機。但它身後更有
著獨特的內部因素支持,讓它的支持者即使在日後面對戰爭仍屹立不改變其志向。
在抽象的誘因上,他們的支持者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即是天生對自由的追求、擺脫受異族
統治的現實狀況與歷史上與俄羅斯的世仇關係。儘管在當時背景中,俄羅斯為了避免再次遭
遇解體的危機,大大地反省它與地方之間的關係,重新劃分利益與權限的分配;然而當時民
族獨立意識最高昂的地方就是北高加索山區,對他們來說,追求與捍衛自由即等同民族自決
;獨立即是脫離異族統治與過去苦難歷史的做法;而且格羅茲尼本身即是大油田,週遭還有
許多管線通過,開發石油的經濟效益在前蘇聯時代都被俄羅斯人所獨占,未來獨立後就能以
出口石油作為國家經濟來源與發展地方的繁榮。
二、分離主義領袖的出現
一個成功的運動不論成敗,身後總有一個推動的領袖或策畫的軍師實施方案、動員群眾
或關鍵技術人員,並抓住時機達成其目標。不管成王敗寇,他們或依其魅力與權威,或掌握
關鍵技術與門鑰,得到他人的愛戴與信服以助其成就目標。筆者就在此描述車臣獨立運動中
的主要領導人與關鍵行動者的生平與事蹟。
車臣獨立運動的領袖喬哈爾.杜達耶夫(Dzhokhar Musayevich Dudayev),原名賈哈
爾.杜季.穆西,生於一九四四年車臣的一個山村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他出生後不久
,即隨族人被流放到哈薩克共和國的巴浦洛達爾州;根據史家記載,車臣族有八十萬人被流
放,其中有二十四萬人未抵哈薩克即逝去。不過年幼的杜達耶夫卻幸運的熬了過來,並在哈
薩克住到十三歲。他在這段遷徙的過程中學習了數種語言,除了母語和俄語之外,他還會說
哈薩克語、烏茲別克、烏克蘭語與愛沙尼亞語。根據其友人所述,杜達耶夫早在哈薩克的幼
年時代即立志要為車臣人苦難的過去向俄羅斯報復。
天資聰穎的杜達耶夫長大後投身軍伍,先後於薩瑟蘭直昇機學院、坦波夫遠程航空兵高
等軍事航空學校與加加林空軍學院畢業,成為一個職業空軍。他的官運極佳,先後十二次獲
蘇聯政府授勳,二十六歲就成為一個航空團的領導,此後成為第一個車臣族的蘇聯將軍,並
在三十六歲晉升少將。他也曾以空軍支隊的總指揮官身分服役於阿富汗戰場。一九八七年起
,他擔任一支遠程轟炸機師的指揮官,駐紮在愛沙尼亞派努爾市,並擔任了該市駐軍司令。
愛沙尼亞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運動感染了他,並觸發了他埋藏在心中的獨立願望。因此,他
對愛沙尼亞人很是同情,對民族主義者的活動也很寬容,深受當地民居的歡迎。有一次,他
組織了一次活動,活動中,傘兵在空中展開了一面愛沙尼亞國旗,因為蘇聯政府當時並沒有
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這在當時還是非法的;但也反映了杜達耶夫心中以經有了車臣獨立的
心意。當愛沙尼亞發生群眾發起了獨立的示威運動時,他秘密否決了蘇聯政府派下的鎮壓命
令。之後便在一九九一年四月以「健康不佳」為由退伍回到家鄉去療養。當他復原後就積極
從事政治運動,並開始組織車臣獨立的運動。他善於言詞,又有領袖魅力,喜歡穿義大利西
裝而非軍裝,以免看起來像個獨裁者。
第五節 獨立運動的運作
一九九一年八月,當蘇聯保守派發起政變時,杜達耶夫即快速掌握時機組織大規模群眾
示威支援葉爾辛,指責共和國最高蘇維埃與叛亂份子合作,要求最高蘇維埃主席紮夫加耶夫
(Doku .G. Zavgayev)下臺並解散議會。持續不斷的示威行動終於迫使紮夫加耶夫辭職。
再回朔到更早之前的一九八九年八月,來自阿布哈茲、阿迪格、阿巴札、車臣、切爾克斯、
印古什、卡巴爾達等自治民族的代表團在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首都胡蘇米(Sukhumi)召開
第一屆高加索山區民族大會(Congress of the Mountain People of the Caucasus),會
議中決議成立非官方性的「高加索山區民族會議」(The Assembly of the Mountain
People of the Caucasus );次年秋天的聚會則簽署一份成立聯邦政府的條約,並宣佈此
聯邦為一九一八年受蘇聯壓迫,遭廢止的山民共和國的後繼者;一九九二年,於格羅茲尼的
集會中公開稱呼此聯邦將以高加索南北所有的自治共和國為基礎,成立「北高加索聯邦」(
Confederation of the Peoples of the North Caucasus)。由這些案例中可知,北高加索
的獨立意識早在蘇聯政變後,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來。
紮夫加耶夫於一九九一年秋季下臺後,由杜達耶夫率領的「車臣人民全國代表大會執行
委員會」填補了車臣的權力真空,並且宣佈要退出俄羅斯,而印古什人則表示,還願意留在
俄羅斯內,兩個民族之間產生了意見分歧。為了調解民族糾紛,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
席哈斯布拉托夫(Ruslan Khasbulatov)專程前往車臣調解矛盾,他召集已被解散的原車臣
最高蘇維埃開會,組成「臨時最高委員會」,決定於十一月十七日進行普選,成立新的「車
臣-印古什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但杜達耶夫不願受「臨時最高委員會」的約束,決定提前
於十月二十七日舉行共和國議會和總統選舉。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作出「關於車臣-印古什共
和國政治局勢」的決議,宣稱在車臣新的最高蘇維埃產生之前,共和國臨時最高委員會為唯
一合法的國家政權機構,各種非法組織必須向內政部交出武器。同時宣佈,將於十月二十七
日進行的選舉非法。這一決議激起車臣全國代表大會更加強烈的反抗,杜達耶夫譴責此舉是
向車臣-印古什公開宣戰,下令全國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男子進行總動員,以捍衛獨立和自
由。十月十九日,葉爾辛呼籲杜達耶夫放棄他們佔領的建築物,交出武器,解散武裝,否則
將對其採取斷然措施。杜達耶夫毫不畏懼,予以嚴詞拒絕。由於形勢緊張,俄羅斯副總統魯
茨科伊親自前往督陣。他表示,繼續支援「臨時最高委員會」,譴責車臣人民全國代表大會
的行為是「強盜行徑」,說杜達耶夫應對法律負責,並明確表示「要整頓車臣-印古什的秩
序」。魯茨科伊的強硬立場適得其反,杜達耶夫心意已決。他不簽署聯邦條約、不上繳聯邦
預算、不參加聯邦會議、不舉行議會選舉、不承認聯邦條約與聯邦憲法,並拒絕韃靼斯坦模
式;在完全架空俄羅斯中央政府的情況之下展開獨立運動。
十月二十七日,車臣舉行了共和國最高權力機構和總統選舉,杜達耶夫獲得百分之八十
五的選票當上了車臣第一任總統。「臨時最高委員會」不承認選舉結果,並開始組織武裝。
杜達耶夫的支援者手中也握有大量武裝,許多犯人逃出監獄來到街頭廣場「捍衛車臣人民自
由」。十一月二日,杜達耶夫宣佈,車臣為脫離俄羅斯獨立的車臣共和國。十一月八日,魯
茨科伊下令在車臣實施緊急狀況,並調動內政部軍隊前往車臣,杜達耶夫毫不示弱,宣佈車
臣進入戰時狀態,上萬名群眾在俄羅斯內政部大樓前示威,要求立即撤走內政部隊和代表。
車臣人組織了近十萬之眾的近衛軍,封鎖機場、公路和鐵路,包圍了前往執行任務的內政部
軍隊。十一月九日,杜達耶夫身著軍服,手撫《古蘭經》,宣誓就任車臣第一任總統。杜達
耶夫在就職演說中重申車臣是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必須停止挑釁行動,否則他將採取激烈
措施。他宣稱為了自由,車臣人絕不會退讓。車臣是否脫離俄羅斯聯邦獨立,要由全民公投
作決定。
杜達耶夫的決定在北高加索和俄羅斯引起強烈反響。北高加索的民族普遍把杜達耶夫當
作反抗俄羅斯統治、捍衛自由、獨立的英雄。十一月十日,由北高加索十四個民族組成的「
高山民族聯邦議會」宣佈,要在整個北高加索地區組織「志願軍」來幫助杜達耶夫,保衛車
臣革命。從各地聚集到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數萬名群眾也宣誓要「誓死保衛主權和獨立」。
甚至連喬治亞民族主義的總統甘薩胡迪亞也公開聲援杜達耶夫,警告葉爾辛「停止侵略」否
則會使整個高加索地區爆炸。亞塞拜然、達吉斯坦和阿布哈茲也派出代表前去車臣,支援車
臣人民反對實施緊急狀態的鬥爭,韃靼斯坦共和國的一些群眾團體也集會譴責俄羅斯領導人
的行動。土耳其政府向格羅茲尼緊急空運食品,並與杜達耶夫簽署了提供價值上千萬美元糧
食援助的協定。一時之間新「高加索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杜達耶夫的舉動在莫斯科也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並且引發了葉爾辛與議會的公開對抗。
以副總統魯茨科伊和議長哈斯布拉托夫為首的強硬派堅決要求執行總統令,主張動用內政部
部隊來保衛車臣的重要設施,他們還指責國防部和內政部領導人態度消極,竟反抗葉爾辛的
總統令。哈斯布拉托夫甚至揚言,「即使下臺也不同杜達耶夫這幫『強盜』談判!」儘管他
出身車臣,其大俄羅斯主義卻表露無疑。但以俄羅斯民主院主席阿卜杜拉季波夫為代表的一
派則要求終止總統令,反對派軍隊去解決民族衝突。代表們說,如果通過總統令,將會導致
內戰。高加索人民將把總統令當作是「俄羅斯人的侵略」,這個命令應該撤銷。阿卜杜拉季
波夫指出,當俄羅斯向中央要求主權時,他就曾提出過警告,此舉可能會在俄羅斯和自治共
和國內部引起連鎖反應,現在已經應驗。因此,現在不能再用蘇聯的方法來處理車臣問題。
結果,經過兩天的激烈辯論,俄議會以一百七十七票多數否決了葉爾辛的總統令,並決定成
立俄羅斯代表團同車臣-印古什共和國各種政治力量談判。葉爾辛被迫同意議會的決定。消
息傳出,車臣萬眾歡騰。
總統令被否決後,車臣的緊張局勢暫時緩和下來,但危機的根源並未消除。杜達耶夫在
當地的《自由報》撰文,說車臣共和國的出現「注定了俄羅斯帝國已開始瓦解」。《共青團
真理報》也認為,「如果過去的鬥爭導致了聯盟的解體,那麼,現在輪到俄羅斯了!」車臣
事件發生後,葉爾辛不得不思考如何處理民族分立這個問題,並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將十六
個自治共和國提升為共和國,五個民族自治州中的4個升格為自治共和國,允許它們擁有總
統、總理、憲法、國旗等主權國家的某些特徵;同時利用印古什人不願脫離俄羅斯的意願,
將車臣-印古什共和國一分為二,削弱杜達耶夫的力量。此外,俄羅斯還通過重簽俄羅斯聯
邦條約,既賦予各聯邦主體相當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又規定聯邦憲法和法律在聯邦全境的統
治地位,從而排除了各共和國退出聯邦的可能。葉爾辛說,這個條約「使俄羅斯免除了分裂
的威脅」。但是令葉爾辛頭疼的是,威逼也好,利誘也好,杜達耶夫一概不接受。他只要真
正的獨立,而不是留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的「獨立」。
第六節 境內的衝突與俄國的互動
儘管車臣獨立意識高昂,但並非沒有人抱持不同意見。當紮夫加耶夫在一九九一年秋天
被迫下臺並離開車臣時,即公開表示他會再回來。當蘇聯發生政變,杜達耶夫率先推翻車臣
國內的最高蘇維埃之後,隨後要求通過新憲法、新法律和舉行新的總統選舉。此舉引發了國
內秩序失控,不時發生示威、抗議和暴動;國內政壇與民眾都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杜達耶夫
的「車臣人民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另一派則以阿夫圖爾哈諾夫為首,支持哈斯布拉
托夫的「臨時最高委員會」。雙方都購買彈藥、組織武裝、控制政府機關相對峙。
一九九二年三月卅一日,車臣反對派發動武裝政變,奪取了格羅茲尼的電視臺,要求杜
達耶夫辭職,重新進行選舉。數千名反獨立民眾集會在總統府前聲援反對派。擁護杜達耶夫
的軍隊當天晚上開始反攻,奪回了電視臺,粉碎了政變。隨後車臣議會宣佈在全境實行緊急
狀態。杜達耶夫譴責俄羅斯在背後搞鬼,威脅將在必要的情況下動員五萬人參戰。為了向杜
達耶夫施加壓力,俄軍出動了二百輛坦克,部署在車臣邊境,杜達耶夫則針鋒相對,派遣國
民自衛隊制止俄軍的「侵略」,雙方在邊境地區形成重兵對峙,但終於沒有釀成戰火。
為了穩定局勢,防止反對派搗亂,杜達耶夫於一九九三年四月以武力解散了議會,實行
總統特別治理。反對派則乘機發難,他們指責杜達耶夫實行個人獨裁,呼籲全國進行公民投
票,企圖彈劾杜達耶夫,罷免他的總統職務,廢除總統制,使車臣成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國。
隨後,車臣各地出現了一些罷工活動。杜達耶夫也不甘示弱,在六月四日派兵佔領了議會反
對派所在地格羅茲尼市政廳和當地警察局總部,下令軍隊進城「捍衛革命成果」。第二天一
早,反對派就走上街頭,抗議杜達耶夫的獨裁統治,抗議行動引起了武裝衝突,有八人死亡
,十八人受傷。反對派則控制了中北部捷列克河平原與烏魯斯馬爾坦地方,杜達耶夫勢力則
控制首都格羅茲尼與南部的山區地方。五月二十七日,一枚遙控炸彈在杜達耶夫的車子經過
時爆炸,杜達耶夫幸運逃過一劫;經過此次刺殺事件,杜達耶夫仍認為是反對派所為,仍表
達與俄羅斯對話的意願。
一九九三年十月,哈斯布拉托夫在莫斯科爭權失敗,回到家鄉支持反獨立人士。十二月
中旬,車臣局勢再度緊繃。十二月十五日晚,以車臣前議會議員蘇萊曼諾夫為首的戰地指揮
官在當地電視臺發表講話,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要求杜達耶夫放棄他自己賦予自己的總統特別
治理權力,建立安全會議和國防部,在一九九四年三月前進行議會選舉。反對派武力於十六
日率領部隊開進格羅茲尼,包圍了總統府,與總統衛隊和民警形成了對峙局面。最後雙方經
秘密談判,化解了危機。此時的俄羅斯軍隊表面上聞風不動,以隔山觀虎鬥的態度,讓大部
分的人相信這是車臣人的家務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 編輯: Cimon 來自: 140.112.250.145 (03/08 23:56)
1F:推 ZMittermeyer:好文一篇,大力一推。202.178.204.167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