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轉錄]當代分析哲學簡史(2)
時間Wed Apr 21 21:20:20 2004
人們常說二十世紀的哲學是「語言的轉向(Linguistic Turn)」,以別於近代(自笛卡兒
算起)的認識論轉向,這是指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焦點投射到語言之上,
但語言的轉向不一定代表哲學家所研究的都是語言哲學,而是以語言的表達功能(語言是
思想的表達)為核心來探討各種哲學議題:如形上學、認識論、科學哲學、社會哲學、道
德哲學 等等;此種作法當然也不免預設了某種語言本性的觀點,而把語言本性揭露出來
就是語言哲學的任務了,簡而言之,語言哲學乃是把語言本身當成主題;語言轉向則只是
把語言分析當方法。語言轉向從二十世初即開始算起,語言哲學則代從五十年代開始興盛
。在三十年間有許多重要的語言哲學理論被發展出來,我們可以把語言哲學約略再區分為
語意理論(semantic theory)(研究語言的意義)和指涉理論(theory og reference)(研
究語言和它所代表的對像間之相關性,即指涉)。則它們分別各有如下的種種理論。
在語意學方面大致可區分為溝通進路、形式進路和句法進路三種傾向。
(1).溝通進路指從溝通的角度來探討語言的本性,重要的理論有奧斯丁和瑟爾的說話行事
理論(speech act theory)、葛萊斯(P.Grice)和席佛(S.Schiffer)的會話理論和意圖基礎
的語意學等等。可以說源自日常語言學派。
(2).形式進路則延續弗列格的意義和真值關繫之探討進路,經塔斯基(Tarski)的語意學
(被譽為二十世紀邏輯學的三大成就),到戴維森(D.Da vidson)的帶有實效主義色彩的
真值語意學。
(3).句法學進路:這是語言學家瓊斯基(N.Chomsky)所獨力發展出來的,簡單地講是認為
意義衍生自語言單元的句法構造上。
在指涉理論方面則大略可分為:
(1).描述詞論:亦即認為我們是透過語言單元(如專名)的意含(代表事物的特徵)來辨
認它的指涉對像。如由「亞裡斯多德的老師」來辨認「柏拉圖」這個專名所指涉的對像。
在心靈運作上則意謂著透過我們的內在心像或內在資訊來辨認外在的對像,故在心靈哲學
上又稱「內在論」。主張描述詞論的哲學家有弗列格、羅素、史陶生、瑟爾等等。
(2).指涉的因果理論:這是由鄧南倫(K.Dennellan)、庫律普基(S.Kr ipke)、普特南
(H.Putnam)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恰對比於上述的描述詞論。這一派認為名稱和對像的關繫
是個因果關繫,在對像最初被命名之後,這個名稱即沿著一因果鏈而傳遞下來,而且名稱
是個「剛性的指稱詞(rigid designator)」,它直接指涉對像,不必透過任何意含或描述
詞的中介,不管在什麼樣的可能世界,名稱均指涉該對像而不會改變。
這只是一種傾向的劃分,在實際理論的建構上則是眾說紛雲,有許許多多的意義理論和指
稱理論不斷地發展出來,當一個領域所有探究的可能性都已被摸索得差不多時,這個領域
就隨時準備退出優勢舞臺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析哲學的重心開始移向心靈哲學。
這個移動有下列三項因素:
(1).意義理論本身的困難無法解決(也就是無法有一個公認的強勢答案):在眾多意義理
論的競逐而無從定案之下,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有一普遍的意義觀念能適用於各處?
譬如普特南便曾喟嘆:為什麼語意學如此之難?
(2).對語言□像相信(believe)、意圖(intend)、欲要(desire) 等動詞(術語上又稱「命
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的探討上,一方面這些動詞均相關於某種心靈狀態
(mental state),從而對語言哲學之轉向心靈哲學提供了一條便捷之道;另方面,命題態
度動詞在英語使用中常是以「that語句」的形式出現,哲學家在研究此類語句的邏輯形式
時,發現它們的意義和指涉無法確定,從而質疑是否有相關於它們的心靈狀態之存在,這
也就把焦點帶到心靈哲學的探討上了。
(3).外在大環境的轉變,特別是電腦科學的高速發展,為心靈的探索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靈感和典範,更加速了心靈議題之躍登為哲學舞臺上的主角之趨勢。
由語言向心靈的移動,不惟是主題的改變,研究方法也同時發生變動,哲學家們不再遵循
科/哲分界的弗列格傳統,反而大幅向科學靠攏、結合,一方面,尋求對哲學問題的解答
,另方面,則試圖以哲學思辨來為科學研究提供方向,哲學和科學密切配合,有時哲學反
而成為科學下的一個次學科,如公認當代認知科學為一跨學科的科目,包含了資訊科學、
人工智能、神經科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哲學家和科學家(語言、心理、資訊
、神經科學 等等)經常在會議場合對話,哲學家把這種趨勢稱為「自然主義回轉
(Naturalist Return)」。為何叫「回轉」?原來,在弗列格之前,哲學流行「心理主義」
,哲學家們也是勇於援引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等學科的理論和概念,
這基本上正是一種自然主義。因此當前的哲學趨向乃是「又回到從前」了。
在西方,自然主義一點也不是中國道家式的「自然」,自然(nature)這個詞的另一個意思
是「本性」,它源於拉丁文「受造物(natura)」,它主張把人視為自然的一分子,並不是
具特殊地位的「主體」,故屬於人的各種奧秘(最大的奧秘當然是心靈),均能在科學的
解剖下而予以揭露,有時它也常常和唯物論混在一起。當代唯物論的意義和馬克思主義的
唯物論亦不太相同,這並不是指世界上只存在著物質,而是指世界最終必須以物理學來說
明的唯物論。當然有瑟爾這樣的反唯物論之自然主義者,主張心靈並不能用物理來說明,
但對心靈的說明仍然是自然主義式的──生物的自然主義。(可以說這種生物的自然主義
主張生命現像不可能用物理學來說明)。
因此自然主義不僅是一種方法上的改變,也是一種立場上的改變,許許多多的知覺、認知
、表象論之因果理論一一被發展出來,使暗示了這一個趨勢,因為因果理論的特點便是上
述的心靈狀態必須由致使其發生的整個因果關繫來說明,而不能隻依賴於字詞間的邏輯分
析,並且追究事物發生的原因正是科學的本分,有趣的是,我們看到在語言哲學之間也發
展了指涉的因果理論,分析哲學便如此地背離弗列格傳統而走向自然主義的道路上。
跨入九十年代,心靈哲學方興未艾,英美的分析哲學將會如何發展?且讓歷史來告訴我們
答案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