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ck (迷城)
看板Tea
標題[分享] 汲水、貯水及煎水法
時間Thu Mar 16 19:21:56 2006
飲茶這一種生活習慣,自唐代以來風靡朝野上下。但是,飲茶的中堅力量,尤其是
藝術飲茶,即細煎品飲的倡導、愛好者,則始終是文人學士。中國飲茶的形成、飲
茶藝術的發展,都與這一階層的種種活動有關。
文人學士品飲茶葉,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他們往往不屑由童僕、妻妾奉侍。而
要求精緻,又願意親自動手,甚至有意識地把原本簡單的操作過程複雜化,以便忙
碌之餘,體驗一種悠閒自得的超凡心境,宣泄一下潛在的創造意識。
於是,文人飲茶,大概自汲、自煎、自飲。
汲水
按說汲水是最容易做的事了,山水、江水、井水、雪水都如同清風明月,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但中國的嗜茶者,特別熱衷的不是輕易取來的水,而是歷盡艱辛、得
之非易的甘霖。
如前所述,妙玉採集梅花上的雪水,儲藏五年之久;李德裕運惠泉之水;以及靖逆
侯張勇令人取黃河之水等等,均屬此舉。
貯水三法
明人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說:「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名茶固然難得,
好水更為不易。所以,古人一旦獲得名泉好水,十分珍視,必定妥善保存。
明人張源「茶錄」介紹了一種常用貯水法,「貯水瓮須置陰庭中,覆以紗帛,使承
星露之氣,則英靈不散,神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曝於日下,則外耗
其神,內閉其氣,水神敝矣。飲茶惟貴乎茶鮮水靈,茶失其鮮,水失其靈,則與溝
渠水何異。」
可貴的是,古人貯水不僅設法保持其水質,而且千方百計提高水質,使貯水過程為
改良水質的過程。
比較簡單的改良水質方法,就是沉澱法。另外,還有幾種方法:
一曰:「石洗法」,即譹水經過石子過濾再飲用。有的則用一種燒硬的灶土,美其
名曰「伏龍肝」,羅廩「茶解」說:「大瓷瓮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肚中心乾土)
,乘熱投之。」還有的採用鵝卵石與木炭淨水,高濂「遵生八牋」說:「大甕收藏
黃梅雨水、雪水,下放鵝子石十數石,經年不壞。用栗炭三四寸許,燒紅投淬水中
,不生跳蟲。」
二曰:「水洗法」,這是乾隆皇帝的創造發明。這位太平天子經過"實驗",認定玉
泉水為第一後,出巡時便專以玉泉水隨行。可是,時間一長,舟車顛簸,色味不免
有變。據說可以用其他泉水來洗,一洗之後,色如故焉。具體方法是:
以大器儲水,刻分寸,人他水攪之。攪定,則污濁皆沉澱於下,而上面之水清
澈矣。蓋他水質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錙銖。
這種方法真有點玄乎,真實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既然天子忽發奇想,言之有理,大
臣侍從們當然是聰明人,即便是假,口中不言,心裡一清二楚,那水洗過後的效果
,自然殊佳。
三曰:「水養法」。名泉之水不易得,有人便認為,水不必非取自名川泉不可,只
要保養得法,略事加工,普通水也會變得如同名泉水。
煎水
蘇軾與蘇轍同是品茶專家。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曰:「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
存偏有味。」就是說,煎茶只有在水煎得好的情況下,才能保存茶性,煎出滋味。
陸羽「茶經」有"三沸"之說,唐代煎茶用釜,釜就是大口鍋,所以"三沸"可以目測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