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ck (迷城)
看板Tea
标题[分享] 汲水、贮水及煎水法
时间Thu Mar 16 19:21:56 2006
饮茶这一种生活习惯,自唐代以来风靡朝野上下。但是,饮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
艺术饮茶,即细煎品饮的倡导、爱好者,则始终是文人学士。中国饮茶的形成、饮
茶艺术的发展,都与这一阶层的种种活动有关。
文人学士品饮茶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他们往往不屑由童仆、妻妾奉侍。而
要求精致,又愿意亲自动手,甚至有意识地把原本简单的操作过程复杂化,以便忙
碌之余,体验一种悠闲自得的超凡心境,宣泄一下潜在的创造意识。
於是,文人饮茶,大概自汲、自煎、自饮。
汲水
按说汲水是最容易做的事了,山水、江水、井水、雪水都如同清风明月,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但中国的嗜茶者,特别热衷的不是轻易取来的水,而是历尽艰辛、得
之非易的甘霖。
如前所述,妙玉采集梅花上的雪水,储藏五年之久;李德裕运惠泉之水;以及靖逆
侯张勇令人取黄河之水等等,均属此举。
贮水三法
明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名茶固然难得,
好水更为不易。所以,古人一旦获得名泉好水,十分珍视,必定妥善保存。
明人张源「茶录」介绍了一种常用贮水法,「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
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於日下,则外耗
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
渠水何异。」
可贵的是,古人贮水不仅设法保持其水质,而且千方百计提高水质,使贮水过程为
改良水质的过程。
比较简单的改良水质方法,就是沉淀法。另外,还有几种方法:
一曰:「石洗法」,即譹水经过石子过滤再饮用。有的则用一种烧硬的灶土,美其
名曰「伏龙肝」,罗廪「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肚中心乾土)
,乘热投之。」还有的采用鹅卵石与木炭净水,高濂「遵生八牋」说:「大瓮收藏
黄梅雨水、雪水,下放鹅子石十数石,经年不坏。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淬水中
,不生跳虫。」
二曰:「水洗法」,这是乾隆皇帝的创造发明。这位太平天子经过"实验",认定玉
泉水为第一後,出巡时便专以玉泉水随行。可是,时间一长,舟车颠簸,色味不免
有变。据说可以用其他泉水来洗,一洗之後,色如故焉。具体方法是:
以大器储水,刻分寸,人他水搅之。搅定,则污浊皆沉淀於下,而上面之水清
澈矣。盖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
这种方法真有点玄乎,真实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既然天子忽发奇想,言之有理,大
臣侍从们当然是聪明人,即便是假,口中不言,心里一清二楚,那水洗过後的效果
,自然殊佳。
三曰:「水养法」。名泉之水不易得,有人便认为,水不必非取自名川泉不可,只
要保养得法,略事加工,普通水也会变得如同名泉水。
煎水
苏轼与苏辙同是品茶专家。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
存偏有味。」就是说,煎茶只有在水煎得好的情况下,才能保存茶性,煎出滋味。
陆羽「茶经」有"三沸"之说,唐代煎茶用釜,釜就是大口锅,所以"三沸"可以目测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9.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