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yo1014 (lyo)
看板TaiwanDrama
標題[心得] 觀仙劇有感--角色4
時間Wed Mar 2 05:11:50 2005
十、獨孤劍聖(郭亮)
這個角色的不解處就更多了 光是名字就可以讓我猜半天
到底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 讓他從"殷若拙"搖身一變為"獨孤劍聖"的?
在戲正式開播前 我看官網的人物介紹 還以為他本姓"獨孤"
是後來劍術登峰造極 他人才以劍聖稱之 但戲裡卻又不是如此…
而且從酒劍仙在巫后成親之日醉酒時對聖姑說的話看來
當時殷若拙已同時叫作"劍聖"了 那他是悟道後馬上改名字的嗎?
其次是他的年紀 這點很多網友已經提過
酒劍仙告訴逍遙他們鎖妖塔的由來時
講的其實是"百多年前"而不是"一百年前" 算算劍聖應該一百多歲了才是
就算把酒劍仙說的數字當作是他的誇大 用一百年來算好了
劍聖今年至少也有104歲了 18年前遇到巫后時
怎會還是個20出頭翩翩佳公子的模樣?
而且這個小孩真是記性好、武功佳到不可思議
才四歲的幼兒 對當年的一切就記得如此清楚
還能跟師父及菁英級師兄們一同飛去緝妖(通常兒童不都留守的嗎?)
從而目睹所有事的發生 實在太不合理了…
撇開這些設定的漏洞不談 對劍聖所談的"道"我也有很大疑問
看得出編劇有野心想在戲中加入深一點的東西
而大量引用道家等思想(很多句子好像還是直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但明顯功力不夠 以致心有餘而力不足
到後來變得好像只是讓角色念出古經典中的名句 卻缺乏對其中深義的了解
反而引用得零落且乏力 有些句子用的地方還不太對
感覺上不只劇中酒劍仙、逍遙等人在問"道"是什麼 連編劇本人也不太清楚
我對哲學問題一直很有興趣 也喜歡老莊思想
因此本來對這段還蠻期待的 看到後卻覺得很失望…
劍聖衝著「如果從不曾拿起 談何放下」這句話 為了悟道
決心下山體驗人世生活 也因此遇到巫后 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但巫后對於究竟該遵守與巫王的承諾回國 還是留在愛人身邊深感猶豫
最後還是決定求去 當時千方百計、不顧一切地攔住巫后
說即使離經叛道也要在一起 把她留在身邊的不正是劍聖自己?
卻又在新婚之夜 聽神秘老人莫名其妙幾句話後
又發瘋似地丟下巫后自己回蜀山 讓我覺得他真的很不負責任
試想巫后決定背叛巫王下嫁於他 是經過多少掙扎才下的決心
劍聖卻好像只憑一時衝動留住她 卻不想想在那個時代女人被毀婚
是多沒有顏面的事 最在乎的還是自己追求的道
他把別人都當成什麼了? 幫助他得道的工具? 磨練?
而且我有個疑問 所謂「放下」指的難道不是「心的放下」?
像劍聖這樣跑回山 之後又選擇和巫后分開 應該只是逃避吧?
在他悟道前想和巫后分手還能理解 悟道後的他
應該很清楚 只要心上放下 在不在一起 其實都是一樣
還有必要談分手嗎?(如果劍聖是告訴巫后 他們都有各自的使命要完成
但只要他們同樣隨道而行 心就永遠是接近的…之類的 那還能接受)
即使對巫后的愛已不只是兒女私情的愛 而是對萬物的大愛
還是不必分開的啊! 大愛和小愛 難道就不能並存嗎?
如此不就落入姜明挑去女苑衣服時
蜀山眾人心不靜 因此看見女體就感到不淨的迷思中?
只要心靜 她有沒有穿衣服都不會對他們的心造成任何影響
同理 只要劍聖對巫后的愛昇華 不再只是人世間充滿嫉妒、猜疑、痛苦的愛
兩人在一起 也無礙於他心的放下吧!
否則 就只會是表面上的放下 實則是「放棄」而不是「放下」了
再說 劍聖說他的愛是對萬物的大愛 但他自始自終都隱居在蜀山
什麼人間疾苦都沒去關心 也沒去阻止拜月對大地的破壞
如果他已經洞悉天理 知道一切都是命 不能違反 而抱持不干涉原則
為何又要出面處處阻擾靈兒他們? 先是把靈兒關在鎖妖塔
又不阻止逍遙和月如入塔救靈兒 然後再告訴靈兒他倆此行必有一人犧牲
要她吃下他的什麼丹再讓他把她移走?
感覺他不但不是在保護靈兒 反而是害死月如的罪魁禍首
如果他不把靈兒關在鎖妖塔 逍遙月如不會來救;
如果他堅持不讓逍遙他們進鎖妖塔 或根本不告訴他們靈兒在那裡
逍遙他們或許就不會進塔找到靈兒 他也就沒必要去把靈兒移開;
(如果是酒劍仙暗中幫助逍遙打聽來的消息 至少和劍聖無關)
而最後他既然要把靈兒移開 為何又做得虎頭蛇尾?
給靈兒吃下丹後 不是應該馬上把靈兒帶走嗎?
為何逍遙他們進去時靈兒還在? 現場還連個正在施法、面露驚訝的劍聖都沒看到
真是太奇怪了!(把靈兒關進鎖妖塔前也是 為什麼一定要念咒讓她恢復原形?)
因此月如死後 逍遙和酒劍仙都搶著怪自己 我看了就在心裡吶喊
這一切明明就是劍聖搞出來的! 你們怎麼沒人想到他啊…
總而言之 劍聖這一連串的行為用他自己的話解釋
就是他已洞悉自己和其它人的命運
因此他就順應命運做好「他命中注定會做的事」 讓「該發生的事」發生…
這樣一解釋感覺還真吊詭啊…
而且中途他還對酒劍仙說 天命也是人性走出來的…
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既如此 他為何不前去討伐拜月?
劍聖抱持的究竟是「天命不可違」 還是「道是人自己走出來」的啊…
他說的話實在太反反覆覆 毫無原則可言了 常聽得我苦思不得其解…
難道這就是所謂高人? 話講越玄別人越聽不懂就越高明嗎?
在這方面 我覺得別把劍聖的能力描述得那麼高
讓他雖具有洞悉未來可能發生之事的能力 卻又無法確定比較好
畢竟他本人也是命運的一環 當局者總不可能全盤皆清吧!
依他做的事看來 他又無法真正將自己置於局外…
而且有時我覺得拜月比劍聖還懂道
在阿奴以為唐鈺已死 憤怒地對拜月拳打腳踢時 拜月說了一段話
好像是「你說我是壞人 但對動物來說 人才是壞人;
若再跳脫出來 從宇宙的角度來說 世界上又沒有好人、壞人之分了」
我覺得就講得很好 (雖然在那種情況說出來感覺很欠揍)
正如劇中人口中不斷念的一句話「善與惡 必共存」一樣
善惡其實都是世上必存的元素 身處其間會感到其中分別
但若以整體宇宙的角度觀之 善惡又都是道的一環 並無孰好孰壞之分了
如果劍聖對姜明的疑問 是從這個切入點去回答
兩人的對話一定充滿禪機 精彩萬分吧!
偏偏劍聖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還有點答非所問的話來解開姜明心裡的結
姜明問:「到底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 善惡的區分到底在那裡?」
劍聖卻回他:「不曾親手拿起 又談何放下?」
然後跟他說:「你殺他們反而是幫了他們 讓他們早登極樂 是天載難逢的機緣」
還說被殺那些人及姜明的師父現在都在感激他…
我聽了差點沒當場昏倒!
難道劍聖就是用這種邏輯來看拜月 才不去阻止他的惡行嗎?
因為拜月殺人 就能讓那些人早死早投胎 登上極樂世界?
實在是莫名其妙… 那之後月如、酒劍仙、靈兒他們死了
將來也都會感激拜月幫他們早日成佛囉?
如果我是姜明 這百年心結怎可能因為這種蠢話而解開?
如果這麼輕易就解開 這結也就不會存在百年 早該解了!
而且劍聖既然有辦法自由進出塔內
為何還要對姜明說因為蜀山弟子按規定不得入塔 因此一直無法來向他請安?
照理說他早有機會可以超渡姜明了…
再看"仙"劇最後一幕 劍聖為何又突然出山來找逍遙了?
這一段實在很沒必要 讓這個已夠矛盾的人的矛盾事蹟再多上一筆
也讓全劇的中心主旨變得混亂 不知編劇真正想傳達的是什麼
首先 劍聖臉上悲痛的表情就已明顯點出 其實他還未真正悟「道」
否則對生死應當看得很淡才是 也應知道萬物有生才有死
生死本是自然(道)的一環 無需為此喜悅悲傷
(不過對這個道家思想 我也一直感到很困惑
因為若說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 拋開七情六欲 是否也是違反天性?
萬物繁衍後代是自然的一環 刻意不談情愛 不結婚生子 是否也違反道?
人沒有感情 還能叫作人嗎?)
其次 最後逍遙問:「你明白嗎?」 將劍聖問得啞口無言、無語對蒼天
似乎有推翻劍聖想法的意味在 那之前花大量篇幅來讓劍聖傳道
又失去了意義 既然不是全劇主旨 何必如此費心來談?
多花點時間鋪陳劇中人物的感情線 把一些瑣碎的劇情做好前後呼應連結
不是更好嗎?
順道一提 在鎖妖塔時劍聖告訴靈兒
情就像是人的頭髮 愛情只是其中一根 失去了並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但若沒有生命 頭髮也就無用了 言下之意是「愛情誠可貴 生命價更高」
可是很多時候不正是一些無私的人 為了這看似無用的情義去幫助別人
才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也才促進善的實現嗎?
而劍聖對萬物的大愛 不也是情的一種? 只不過是更寬大無私的情
對象不跼限在自己身邊一二人罷了 他會認為這種愛不如生命偉大
也像一兩根頭髮一樣可以說丟就丟嗎?
其實我個人是比較傾向「由小愛推大愛」的論點 也就是:
因為有對身邊特定的人的愛 而進一步對他身邊 及他所在的世界也有愛
像月如他們雖身陷愛情不可自拔 但也就因他們有情
對周遭人的痛苦能夠感同身受 而同時行走江湖、行俠仗義 不也很好?
我反而覺得他們這樣才是具有大愛的表現
劍聖、甚至之後被他影響的巫后給我的感覺都是 口口聲聲說大愛
其實一個只會關起門來說愛萬物(因為不該偏私 為了其一去打其二)
一個說穿了愛的就是她的國民而已(不然"萬物"所涵蓋的範圍森羅萬象
不只是花草樹木 人鳥蟲魚 也包括妖魔這些"負"的對象
為何巫后要為了人去打水魔獸?)
再看月如、逍遙等人 卻是肯為所愛的人犧牲
同時不斷在旅途中因所見所聞而成長(對妖觀念的改變就是一例)
實在比把自己當作已升至最高境界 事實證明卻只是空口說大道理的劍聖
(巫后也有一點 但至少她還決定回國幫助人民)偉大太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2.215.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