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tteland ()
看板TW-language
標題談先輩吳守禮仙 ◎賴永祥
時間Sat May 27 22:55:28 2006
談先輩吳守禮仙 ◎賴永祥
台語大師吳守禮先生(1909-2005)是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的「大先輩」,守
禮仙是第 3屆生,而我是第15屆生。 1951-1972年我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和
文學院圖書館學系)服務,其間常有機會和守禮仙連繫,得了伊的友待善遇。
守禮仙於1927年考進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就讀文科乙組,乙組就是選讀德語為
第一外國語、英語為第二外國語的。同級生有40名,臺籍只有4名。伊於1930年
畢業該校,進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學科,主修中國文學(當時稱「東洋文學
」)。
守禮仙對台語研究引起特別興趣是發生在高等學校的時期。當時在板橋有一所專
為外地出來就讀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供膳食的「下宿」,是長老教會傳道師康清塗
(1893-1953)租來經營的。地點鄰近於林本源家園,而隔壁則是板橋教會禮拜堂
。1928年有 豐原人林朝棨 (1910-1985)考進台北高等學校理科乙組,約守禮仙
同寄宿。林朝 棨是長老教會出身的子弟,禮拜日不只參加上午及晚間禮拜,下
午也常常跟康傳道到樹林中和去佈道教「主日學」。守禮仙不是信徒,但是禮拜
日上午伊也經常參加禮拜。禮拜時會眾吟台語的聖詩,讀台語的聖經,聽台語的
講道。兒童在教會「主日學」首先要學白話字 (台語羅馬字),而很多年老的信
徒也懂得讀白話字。因為伊懂些ABC,又能辨認漢字七聲的發音法,所以伊很快
就會用白話字了。康傳道和藹可親,樂意助人,看伊對白話字有興趣,就借給伊
看一本甘為霖牧師 (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0)編的《廈門音新字典
》。這本字典以羅馬字拼臺灣音,用白話字做注解。伊很快就能把漢字音與羅馬
拼音對照起來。 守禮仙就託康傳道買了一本「甘字典」自用。書價4圓。從那時
候起,所有沒讀過的字,伊都參考這本字典來決定讀音。伊一直自修漢字的閩南
音(包括臺灣音、廈門音)的讀法。
守禮仙是台北帝國大學第3屆生。第1屆生有柯設偕 (1900-1990),就讀於文政學
部史學科,是宣教師馬偕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的外孫。
柯設偕的父親柯維思 (1869-1945)於1932年用白話字寫<白話字的歷史>一文,刊
於《台灣教會公報》第570號(1932年 9月, p.23-24),這是世上第一篇介紹閩南
話台語「白話字」歷史的文章。守禮仙用日文寫的<臺灣羅馬字和基督教宣教師
>(收載於《民俗臺灣》 4卷11號 8~11頁, 1944年11月) ,就是根據柯設偕學長
的談話和所見所借的資料所撰的。兩文都提到打馬字 (Rev. John van Nest
Talmage, 1819-1892)、羅啻(Rev. Elihu Doty, 1809~1864)、杜嘉德(Rev.
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賓威廉(Rev. William Charmers Burns,
1815-1868)、馬偕等西方宣教師們的貢獻。後來我認識守禮仙,宣教師的事跡和
白話字相關的問題,就成為我們討論的話題。
守禮仙說 : 宣教師們「為著要在中國傳教,對中國方言的學習、研究、著作、
編撰、記錄等等所做的準備工作,不但對他們傳教本身有直接益處,對中國文化
亦有間接但也相當富有特殊意義的貢獻。就是說,羅馬字拼音的利用,對於中國
方言方音的記錄,比起從前古老的反切法,確實別具妙用,又有很多優點;尤其
是與漢字相輔而行,有不可偏廢的功用,的確可以補足漢字偏重表意的缺點。」
(引伊的 <閩南語史研究的回憶>) 。伊也勤於搜集以羅馬字寫成的書冊,有台語
(白話字 )、有客語、也有天主教教會用的。我也就贈送岳父劉青雲
(1894-1981)所著 《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及《大學精詳》給伊。
我於 1951年 3月進國立台灣大學總圖書館,任閱覽組主任。當時守禮仙是文學
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臺靜農 (1902-1990)是教授兼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系裡
有大陸來的名師,如毛子水(1883-1988)、董作賓(1895-1963)、戴君仁
(1901-1990)、鄭騫(1906-1991)、董同龢 (1911-1963)等教授。屈萬里
(1907-1979)是副教授。臺籍教授有洪炎秋(1899-1980)、而黃得時(1909-1999)
和守禮仙是副教授。
守禮仙在國立台灣大學講授「國文」和「國語」,是十分夠資格的。伊在台北帝
國大學,主修中國文學,於1933年畢業,就留校當了五年的副手,撰有<陳恭甫
先生父子年譜附著述考略>、<王靜安先生的學問及其影響>等多篇論作 ;1938年
再赴日在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參與研究和編該所圖
書總目錄共八年,其間也有機會接受旗人傅芸子「中國語文」的個人教授。1943
年回台,任職台北帝國大學南方文化研究所,擔任編譯,從此未曾離開過語文方
面的研究。戰後仍一直從事國語(北京語)教育,亦擔任過「國語推行委員會」的
委員。
不過守禮仙的興趣,也是伊的專長,是在閩南話台語的研究。1955年以前發表的
就有 <福建語研究導論──語言與民族>(1949.02《臺灣人文科學論叢》第一輯
p.125-194)、《校註海音詩全卷》1953.0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3面(清劉家謀
原撰;載多為臺灣風物詩 )、《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卷二語言篇》 1954.12 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 252p、《近五十年來臺語研究之總成績》1955.06 油印本等著
作,都是在這領域。可惜伊始終未有機會開伊專長的課程, 伊所教的是「國文
」 (最後變成一般性的「國語」,教授僑生中文)。
黃得時在台北高等學校晚守禮仙3屆,1933年黃得時進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
學科(主修中國文學)時,守禮仙已畢業,任該科副手。1955年8月黃得時升任為
教授。大概就是那一年吧,有一天系主任臺靜農來圖書館,和蘇館長商談中文系
圖書的編目事宜,我也在場。中國文學系圖書,在日本時代分散於各研究室內,
接收以後,始集中於總圖書館後樓,但尚無總目。初由圖書館閱覽組派員協助該
系圖書室管理員先完成圖書清冊。雖然圖書館於1950年 7月決定中文圖書即用《
中國圖書分類法》來分類,但系裡主張線裝圖書該彷四庫總目的體例分類編目。
臺主任說: 系裡無專職編目員,此種工作只好繼續賴系助教及學生從事,皆係
生手,就請吳守禮先生來編定 (守禮仙曾在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參與編該所圖書
總目錄,而該目錄就是仿四庫總目的體例),也請屈萬里先生 (1953年升為教授)
參與斟酌。為此守禮仙用力甚勤(授課時數減輕,伊戲稱過有如「閒雲野鶴」的
生活) ,歷時數載,書目終於 1961年 5月由系油印成冊。(順便一提,就在守
禮仙編書目的期間,1959年在系裡1950年畢業的葉慶炳升任為副教授)。
守禮仙的研究那時已頗有成果,但在發表上卻有困難。伊知曉閩南話現存最早的
文獻是《荔鏡記戲文》,就寫了一篇<荔鏡記戲文研究序說>,文於1956年秋天成
稿, 1957年1月應台大文學院《文史哲學報》徵稿期限投稿,未見刊登,以後也
找不到刊物發表,我就勸伊交給《台灣風物》刊出,見於第10卷第2/3期,時為
1960年 3月,已隔成稿3年有餘。之後伊的 「荔鏡記戲文研究」 開始受到注目
,因此連獲 1961、1962、1967年度的「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補
助。伊研究的部分成果,如<順治本荔枝記校研>、<荔鏡記戲文之刊刻地點>,後
來也陸續在《台灣風物》刊登。不過其中大部份仍須由伊個人親手油印刊行。
守禮仙就這樣在台灣大學屈就副教授有18年之久。伊24足歲自台北帝國大學文政
學部畢業,一直繼續從事研究及教學垂30年,1963年8月54歲終於升任教授,之
後守禮仙又繼續任教10年,於1973年64歲自台大退休 。然而退而不休,更加專
心一志,從事母語及母語歷史文獻的研究,直至 2005年10月14日方歇手西歸,
享壽96歲有餘。守禮仙的治學風範、研究成果以及在台灣文化上的特別貢獻,不
僅已普受社會的重視,更獲得學界的肯定與推崇。換句話來說,窮畢生之力所鑽
研的專門領域已經從過去位居學術界邊緣的冷門變成了今日的大熱門,時人也都
以大師來稱呼您守禮仙,可以含笑九泉了!
(作者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前任哈佛大學哈佛燕
京圖書館副館長,已退休 )
刊於《台灣文學評論 Taiwan Literture Review》第6卷第2期 2006年4月。
--
http://blog.yam.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107.194
1F:推 Yenfu35:目前的「中國圖書分類法」是不是他設計的?:) 05/28 15:44
2F:推 inosen:沒記錯的話,好像就是賴發明的 05/28 16:02
3F:推 wetteland:同一個人,我今天還在教會遇到他耶 XD 05/28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