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sicnet (88 有緣再見..)
看板TSU
標題日本、台灣對大陸投資的比較
時間Mon Jun 28 13:22:02 2004
18 日本、台灣對大陸投資的比較
-台灣對大陸的「投資熱」超越日本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副所長
林武雄
-----------------------------------------------------------------------------
2000年,中國的GDP約1兆美元,佔世界1/30而已。中國政府計畫2020年GDP增加4倍,
假定每年經濟成長為7%,20年後將達4兆美元。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與日本並駕齊驅。
據中國的統計,2003年日本對中國投資的金額是79.5億美元(契約件數);但GDP僅日
本1/10的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高達85.6億美元;就件數來說,日本對中國投資是3254件
、台灣對中國投資是4495件。對中國的「投資熱」,台灣是大幅超越日本。
一、日本對中國的「投資熱」
(1)「中國特需」對日本的效應: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投資熱」有三次。第一次是出現在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二次是在90年代前半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現在是進入第三
次的「投資熱」。這一次的「投資熱」,以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而受矚目。
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以製造業為主。3年來「投資熱」持續升溫,02年實績比99年增
加2.5倍,金額是2152億日元;03年的前半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35.5%,金額是1558億日圓
;在汽車、機械等的產業方面,對中國直接投資件數,市場佔有率從82~88年的13%至00~02年
躍升為46%,。
對中國的輸出方面,03年比去年增加33.3%、金額是6.6兆日圓,佔日本輸出的12.2%。
其中,半導體等電子零件佔1/4。
(2)日本在中國建立「新據點」:據瑞穗綜合研究所在今年3月對2339家製造業的調查:
「日本企業對亞洲商業活動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在問到「對中國投資的動向」時,有236
家企業回答「今後2~3年是否在中國設立新據點」時,回答「設新據點」的有46.6%;回答
「生產線合理化、加強當地化體制」的是43.6%;回答「改變供給與販賣對象,需加強當地化
體制」的是35.6%;回答「擴充建構販賣網」的是16.5%;而回答「從當地據點撤退」的僅0
.8%。
另外,日本有776家廠商對「今後要全力經營的地區」,回答是「中國」的佔60%,其
次是ASEAN(東協)佔26%、「美國」是25.1%。從調查看出,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投資熱」將
會持續升溫。
二、台灣企業對大陸的「投資熱」
(1)台灣採取「間接投資」:台灣企業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兩岸政府的統計數據,差
距極大。台灣企業為了「迴避」政府法規,對大陸的投資案,採「不直接」向政府申請,
而是經由「第三國」迂迴投資。據2003年台灣經濟部統計,對大陸核可投資額是45.9億美元
、但大陸的統計卻是39.7億美元。兩岸統計的數字,出現差異(注1)。
台灣經由「第三國」對大陸的投資,過去大都經由香港。自97年後,香港回歸中國,
台灣企業改經英屬威京群島投資案例劇增。企業經由威京群島向大陸投資的理由:(1)除稅
制上的優惠外,主要是能保密;(2)利潤能自由支配、保留。
台灣企業對大陸投資,不能光從地區別來統計,需包括經由香港、威京群島的投資額
來統計,才能推測出正確答案。因此,要正確統計對大陸的投資額,其實是相當困難。從外
資對中國投資的總額做概算,來自台灣的資金應佔2~3成的程度。
2003年度外資對中國投資的總額,就地域別來說,港澳佔36.5%、威京群島佔11%、台
灣佔7.5%;另一方面,就執行契約來說,03年度外資中國投資的總額是1151億美元。假定台
灣的投資為2成,推算出的金額約230億美元。
就台灣官方的統計,03年度台灣對國外的投資額(不含中國),以地域別來說,威京
群島和中美洲小國,位居首位。
台灣對大陸的投資,主要是以電機、電子等IT產業最為主。高科技產業相繼把生產據
點轉移到中國大陸去設廠。據資策會的統計,在中國設生產據點的IT產業,台灣企業佔6成以
上。台積電、鴻海都相繼在中國大陸設廠,以加強全球化競爭的布局。
據經濟部的統計。2003年1~10月台灣對外直接投資額達62.5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投
資是35.5億美元。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的投資持續增加。所佔的比率是,從99年的27.7%躍
升為近年的57%。就產業別來說,電子產品是佔30%。今後,兩岸的的經貿關係,勢必會更
加緊密。未來,中國的景氣走勢,將會左右到台灣的經濟成長。
(2)台灣「戒急用忍」政策的限制:8年前,李登輝總統打出「戒急用忍」的政策來冷卻
對大陸的投資熱。但是,中國大陸低廉的勞力和土地租金,對台灣企業是「難於抗拒的魅力
」。再加上,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三通」尚未解禁。「人、物、錢」直接往來,均受到法律
的規範。例如:中、台間無法直接雙向匯款,需經由香港等「第三地」;飛機等航運也無法
直航,需經由香港來轉運。
去年開始,台灣政府才開放經由琉球那霸來轉運,經由這條航線的旅客快速增加;另
外,藉由船舶來運輸貨物也多經由香港。現在,改經琉球石垣島的海路運輸貨輪,快速在增
加;台灣企業藉由各種管道,對中國進行「轉運」貿易。
雖然,台灣政府以「戒急用忍」來隱藏企業的實力,根留台灣。政府對企業投資中國
,在金額或產業類別,是採取設限和規範。但台灣企業對大陸投資的腳步,似無減緩下來。
最近,經濟部已計畫放緩台灣半導體設計產業對中國投資的規範。
三、結論:「中國特需」對台日經濟的消長
2003年,中國克服了SARS疫情,實現了年經濟成長率9.1%,達成7年來首次的高成長;
04年的第一季,中國經濟成長又達成9.7%。從各種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的景氣依舊是樂觀
。去年,中國吸引外資高達535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
隨著中國加入WTO,加速了經濟的快速成長。就輸入金額來說,從02年的2435.5億美元
、到03年的4128.4億美元,成長了1.7倍。
(1)對日本的「貢獻」:現在,中國已由「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中國因內需擴
大、輸入增加。中國以日本工廠製造出來的產品,加以活用,這就是「中國特需」的內涵
。例如:對高級鋼板、高機能材料、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的輸入,快速增加。
日本財務省3月發表:「2月份貿易統計」,對中國輸出是5900億日圓。輸入是5700億
日圓。這是自94年3月以來的首次盈餘。對日本經濟來說,貢獻度極高。據專家的試算,就實
質GDP的成長率和輸出的貢獻度,中國的貢獻度是佔0.3~0.9點。「中國特需」對日本的景
氣復甦做出了貢獻。
2003年,日本對中國的貿易額,僅次於美國、躍昇為第二大貿易伙伴。
(2)對台灣的「警訊」:據經濟部國貿局的發表,2003年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貿易是比去年
增加了23.8%,金額是463.2億美元,佔台灣對外的貿易總額的17.1%(02年是22.6%)。中
國超越美、日兩國,變成了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
台灣對中國的貿易盈餘增加了244億美元。其中,輸出是增加20%,金額是353.6億美元
、佔總輸出的24.5%(去年是22.6%);輸入是增加37.9%,金額是109.6億美元。台灣對大陸
的投資以製造業為主,電子產品佔30%,是最大宗。
但是,據中國大陸國務院管轄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2004年1月委託零點調查公
司,針對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融入度」進行調查指出,調查設定的「外部指標」:包
括欣賞度、發展前景、工作選擇、企業產品;「內部指標」:包括企業文化、企業工作環境
、管理機制和公共關係等。調查結果,美資企業排名第一(17.44%)、第二是歐系企業(16.
11%)、第三是日資企業(9.3%%)、第四是港資企業(6.27%)、殿後的是台資企業(3%)
和韓資企業(3.21%)。台資無論在發展前景、整體形象和產品的選擇上,受歡迎的程度都
敬陪末座,輸給韓資,排名最後。今後,台商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將會面臨「艱苦」的奮
戰。
總之,台灣對大陸的投資,以在大陸設生產據點、再輸出產品為主。由於製造業外移
,台灣本身產業空洞化、輸出和民間設備投資減少、失業增加、個人消費低落。據「天下」
雜誌對「台灣1000大企業主」所做的調查,對今後的中台關係「悲觀」的佔48.7%、「樂觀」
的僅佔19.7%;對經濟動向「悲觀」的佔39.8%、「樂觀」的佔30.9%。雖然,台灣經濟的成
長率4.7%是創過去4年來的新高,但兩岸政情呈僵局、選後政局不安等,都將對台灣未來經
濟的發展投下變數。
(2004/5/5)
【註釋】
註1:Econo Taiwan 2004、01、07「兩岸『台灣企業?中國投資、累計?1295億??』」,艾
爾希企業集團(台北),VOL.963,頁51。 「據投資中國雜誌社的報導,在中國31省的台
資企業,在當地投資金額,2003年累計約1295億4600萬美元。這數據比兩岸政府所發表的統
計數字,大幅提高。另外,台資企業在當地的登記數是6萬8100家。」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akeo-18.as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0.13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