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allacew (圍)
看板TAS
標題[性別大補帖]科學需要再同志一點
時間Thu May 27 00:44:28 2010
台灣立報 2010-05-27
http://www.lihpao.com/news/content_p1.php?art_id=40706
王 日告 安
2010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吳嘉麗與藍佩嘉合製的《奈米女孩》
短片,陳述兩個女學生對學習科學的嚮往。很多人看了短片才知道原來
吳健雄是女性,不僅可以用來鼓勵女學生繼續參與科學,也向閱聽人介
紹傑出的女科學家。現在這類平易近人的媒材與論述仍然很少,具有性
別觀點的科學教育論述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科學教育需要涵納不同性別、族群、階級、宗教、性傾向的差異經驗,
有助於不同身份的人學習科學。運用不同背景的生活經驗,有助於科學
、科技研究領域的突破與創新。
在《奈米女孩》片中,提及小阿姨搞不好是女同志,所以一直單身。涵
納不同經驗的科學教育中,「同志」參與科學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是否
也會為科學帶來不同的問題?或另類的科學研究方式呢?
上網用「同性戀」與「科學」作為關鍵字來查詢,出現的是一串又一串
關於「同性戀遺傳基因」、「同性戀環境因素」、「同性戀是否病態」
等等的資訊。努力從生物學、精神病學、社會學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各
種眾說紛紜的理論百家爭鳴,關注同性戀的議題中,竟只有「同性戀是
先天還後天」的問題。
一些科學家,努力把同性戀「問題化」,視同性戀為問題,卻不問異性
戀的成因。在研究中也無法區分跨性別、同性戀、雙性戀、疑性戀等等
的差別,對同志社群的認識淺薄,卻硬是要進行同性戀基因研究。
主張同性戀是環境、後天形成觀點的多為社會科學家,卻也避免不掉同
性戀可以「變成」異性戀的觀點,忽略多元的性傾向與脈絡因素。那異
性戀的成因又是什麼?
如果有同志科學家,會不會問問不同的問題?不把同性戀的成因當問題
?也許這個答案會是肯定的,也許同志科學家不會問是哪隻手指比較長
,就有可能是同性戀,而忽略了同志的多樣性。
也許同志科學家會問透過哪些科學技術,可以讓兩個同性別的人,生下
一個孩子?也許同志科學家會問,什麼才是用來做女性束胸的最好材料
?也許會尋找「性別歧視」是不是一種可被治癒的疾病?還是基因遺傳
所造成?或是讓恐同症的患者,服用什麼藥物可以減緩對同志的恐懼?
「同性戀」在科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行為」與「問題」,而無
法了解、也無法尊重地視其為一個「身分」。難道我們會把「女性的成
因」視為一個問題?科學家不應當將「同性戀」問題化,更不該將社會
與個人的偏見歧視「科學化」。
科學與科技被期待能改善人類的生活。在科學、科技領域中,其實有許
多同志科學問題比「同性戀成因」更值得研究,像是如何發展有益同志
社群連結的網路科技、男女同性伴侶生活型態帶來的健康與醫療問題等
等。用同志的角度來思考科學問題,甚至改善同志與非同志的生活品質。
期許科學家們更認真看待「同志」作為一個「身份」,或是一種生活方
式來進行科學研究。希望未來有同志科學家現身,也期待更豐富多元的
同志科學研究。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5.145.155
1F:推 Vicky1016:我相信有的同性戀可以變異性戀 同樣異性戀可以變同性戀 05/27 03:26
2F:→ Vicky1016:人的情慾跟性傾向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 05/27 03:26
3F:→ Vicky1016:女性科學家 Lise Meitner, Maria Goeppert-Mayer 05/27 03:28
4F:→ wallacew:如果這些「科學家」能像樓上這樣思考就好了 05/27 03:38
5F:推 Vicky1016:討論跨性別的後天自我實踐我覺得比討論基因有意義多了 05/27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