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看板SAN
標題Re: [閒聊] 歷史沒有假設、但結局相同
時間Thu Jan 5 23:23:57 2023
※ 引述《ZMittermeyer (ZM)》之銘言:
: 「北方到底經濟有沒有南方強」,這個傳統通說,很可能是非常有問題的
先講結論,在缺乏像GDP這類客觀統計資料的前提下,將難以認定三國時代
南方與北方,誰的經濟發展孰更優孰更劣
這篇僅能就繇役的徵發,大致一窺曹魏、孫吳的財富分配情況
對比曹魏因為豪強兼併,接續壓縮了平民去發展其他行業的空間
孫吳的產業結構較為多元化,竊以為會是相當合理的推測
〈孫休傳〉為我們揭露了徵調役事之繁重程度:
"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為役,父兄在都,子弟給郡縣吏,旣出限米,軍出又從,
至於
家事事無經護者,朕甚愍之"
連家事都無法顧及,其負擔之大,可見一斑
晚於孫權的時代,雖沒有簡牘加以驗證,然而幸好仍可參考遲至換孫皓當家時
"遣使者二十五人分至州郡,
科出亡叛"
儼然已經意識到,必須針對過度抽調基層人民服役的政策,採取站在政府立場的應對
亦即揪出不堪負荷結果落跑的民眾
上述傳世文獻,在出土文物的表現形式,應該就會像若干枚吳簡裡
嘉禾年間關於叛走的簡牘,茲舉一例作為代表:
諸鄉謹列郡縣吏兄弟(叛)吏(走?)人名簿(簡四 13-7849)
至於下場,若逃亡隨之自首,身份會淪為"還民";被抓到的話則變成"私學"
二者均被剝奪原有的正戶地位,吳簡裡蠻多相關記載,有興趣不妨自行參閱,就不列了
接著看曹魏,《晉書.王恂傳》:
"魏氏給公卿已下租牛客戶數各有差,自後小人憚役,多樂為之,貴勢之門動有百數"
《晉書.劉頌傳》:"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
豪強兼並,孤貧失業,頌使大小動力,
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結合上面兩段史料,不難大略歸納出,以整治陂堨為例,曹魏放任豪強壟斷式的包工程
這當中自然包括原來該有的工程款,以及周邊能撈的油水
用這種方式,鼓勵他們提供人力,來替代一般百姓的義務性徭役
再讓豪強分配報酬給無論起因為何,最終仍有服徭役的隱匿人口們
如此一來,黑戶免除了無償義務徭役、豪強又有利可圖、政府則毋須擔心沒人做苦工
就我個人看來,不失為兼顧各階層需要而妥協下的產物
當然啦!不可否認,中國歷朝歷代乃至歷屆割據政權,人民逃避勞役肯定未曾少過
曹魏更絕對不會置身事外
我也深信假使今天發出土現魏國簡牘,則不難預見叛走等等的記載
重點在比較兩邊的傳世文獻,魏、吳百姓對於害怕服役所採取的應對:
魏人寧願加入黑戶,之後豪族一邊給予庇蔭,一邊提供有償勞動
簡言之,有好處拿,總比什麼都沒有就浪費時間、體力為國家做事的好
適足以構成減少逃避徭役的有力後盾
反觀怕服役的吳人,選擇的是直接跟政府對賭,逃役會不會被抓到後嚴懲
這當中正面承受繁重賦役而留下來的,惟受到被徵召的影響
使得中小企業容易拼不贏人手充裕的豪門巨賈
但差別在,吳人總是多少存在機會在既有的基礎上,善用有限的資源茁壯,謀求出路
而魏人卻可能連機會都被大公司吃掉
事實上諸如何晏破壞屯田、曹爽承勢取官物這種政敵的壞話,無論《魏書》、
《晉書》皆從未少過,所以若曹魏真的基於苛刻徭役,而引起大量百姓逃亡
想也知道史書必不會吝惜大書特書
因此本文暫不把魏民叛走納入考慮範圍,合先敘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7.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SAN/M.1672932239.A.ADF.html
※ 編輯: Houei (49.216.27.180 臺灣), 01/05/2023 23: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