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Ecophilia 看板]
作者: balanceCIH (revenge)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新聞] 2009/12/08 國際環境新聞節選
時間: Tue Dec 8 18:46:18 2009
20091208 國際環境新聞提要:
1. 史登:追求低碳成長 維繫全球利益
2. 哥本哈根救氣候 中國減碳立場面面觀
3. 中國的哥本哈根矛盾
4. 占全球2%溼地吸碳力=整個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聞來源:
http://ppt.cc/;eKW
工商時報- 史登:追求低碳成長 維繫全球利益
2009.12.08
蕭美惠整理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史登(Nicholas Stern)投書金融時報指出,周一起展開的哥
本哈根會議是二戰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
他鼓勵全球企業界支持低碳成長,因為這才是真
正的全球利益所繫。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表示,目前地球正面臨全球平均溫度升高攝氏5度以上的
風險,這是地球3,000萬年來前所未見的。只在地球上生存20萬年的人類,從未經歷過這
麼高的全球平均溫度。這將造成數億人口遷徙及大規模的嚴重衝突。
目前擔任葛蘭翰氣候變遷研究所主席的史登表示,
管理氣候變遷風險的策略,應該與本
世紀另一大挑戰-克服貧窮的策略,相輔相成,一氣呵成。假如其中一項失敗,另一項挑
戰也會跟著失敗。
文章指出,此次會議有待解決的主要議題是未來40年或更久以後削減全球排碳的具體目
標,及給予開發中國家金融援助,
因為開發中國家並非氣候危機主要禍首,然而卻在這波
危機首當其衝,並且衝擊程度最嚴重。
史登表示,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的全年排放量,預估將相當於4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的危險臨界點在於全球平均溫度升高攝氏2 度以上,我們必須在
2020年將排放量減少到不超過440億公噸,才有5成的機率避免全球升溫超過攝氏2度,之
後還必須在2030年降低到350億公噸,2050年進一步減少到200億公噸以下。
我們必須專注
在這些整體目標,然後看個別國家減排計畫的總量是否能達成這些整體目標,這是一項關
鍵性的考驗。
這幾個月來各國所表達的意圖,已使我們朝著這些目標前進。若實現成真,我們距離
2020年將排放量減少到不超過440億公噸的目標可能只差20億到30 億公噸。這兩個星期的
會議,只要各國進一步承諾便可消弭差距。為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排碳及適應氣候變遷衝
擊,在既有的官方開發援助外,富裕國家應在 2015年前提供每年500億美元援助,2020年
增加為1,000億美元,以配合因應計畫的擬定與實行。優先的援助項目應是協助非洲和其
他脆弱國家因應、對抗森林砍伐,以及融資科技開發與應用。根據聯合國和其他機構的研
究顯示,這些金額其實遠低於開發中國家可能孳生的成本,但是不無小補。
500億美元不過是富裕國家2015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的0.1%。跟因應氣候變遷
失控的成本相較,更如九牛一毛。即便目前各國財政拮据,我們也必須開闢財源,由稅收
、拍賣排碳權以及國際貨運和旅遊籌措資金。這些措施既可補充收入,又能矯正排碳所造
成的龐大市場失衡。以每公噸30美元來計算,47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只要其中10億公噸每
年便可籌集300億美元資金。
大家應體認各國大環境不同,每個國家都有政治與其他壓力。但是,各國領袖必須抵抗
這些短期、狹隘、甚或混淆的自我私利,避免採取懦弱的行動或延後採取行動。
許多企業已體認到低碳成長的創新潛力。因此,企業界應該大聲發言,讓大家明白真正
的全球利益是什麼。我們也應了解低碳成長魅力:未來的成長將更能確保能源、更加潔淨
、更加安靜以及更具生物多樣性。高碳成長根本行不通,這種成長勢必將自尋滅亡。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7/16/1wfve.html
路透社- 哥本哈根救氣候 中國減碳立場面面觀
2009.12.07
路透哥本哈根7日電/中央社翻譯
談判代表今天齊聚哥本哈根,要在聯合國會議上,協商出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氣候協定。規
範各國減排以對抗氣候變遷的京都議定書,即將於2012年底期滿失效。
以下是中國對哥本哈根峰會所持立場、中國為減排所做承諾以及希望已開發國家所提方案
的一些細節。
●中國表示深受全球暖化威脅,隨著地球溫度升高,預期冰川將逐漸萎縮、沙漠不斷擴大
、乾旱期持續延長、暴風雨更加猛烈。
●人為活動使得中國躍升為全球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根據德國再生能源機構IWR,中國
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68億公噸,與1990年相比,飆升了178%。同期美國的溫室氣體
排放量增加17%到64億公噸。
但中國的平均每人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富裕國家。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表示,美國平均每人一年排放相當於25公噸的溫室氣體。相較之
下,中國平均每人一年排放5.8公噸。
●中國表示,全球暖化絕大部份是富裕國家累積排放的溫室氣體所造成,富裕國家應帶頭
大幅減排,讓貧窮國家有發展的空間,且可於接下來的數十年增加排放量。
中國先前表示,到了2020年,排放量應較1990年水平減少25%到40%。但中國最近不願提確
切數字。
●中國表示,工業國家也應轉移更多的綠色科技給貧窮國家。中國也要求工業國家提供1%
的國內生產毛額,來協助貧窮國家對抗全球暖化。此一部份,中國官員最近也對確切數字
含糊其辭。
●上個月,中國表示將在2020年使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水平減少40%到45%。碳排放強度即
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個目標將允許排放量在接下來10年,仍
可隨經濟成長有可觀的增加。這是中國首度對全國排放量訂出量化的減排目標。
●
中國已批准京都議定書。議定書並未要求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設定具有約束力的溫
室氣體限排目標。
美國和其他國家表示,中國以及其他開發中大國,在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氣候協定中,應該
訂定出更明確的目標,並接受更嚴格的監督。
但是中國表示,做為開發中國家,中國的減
排目標在任何國際條約都不應具有約束力。
------------------------------------------------------------------------------
新聞來源:
http://ppt.cc/N8oG
工商時報- 中國的哥本哈根矛盾
2009.12.08
彭女韋琳
近年全球氣候變異所造成的災難,迫使192國領袖齊聚哥本哈根,為控制地球暖化速度共
商大計,但檯面下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角力,卻成為哥本哈根會議能否成功的
重要關鍵。而中國大陸雖擁有已開發國家的發言權,但卻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其中所衍生
出的各種矛盾,都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投下變數。
中國大陸2008年的經濟總量達到了30兆元人民幣(下同),佔了全球總量的7.3%,其
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度也達到了5分之1強,是僅次於美國、日本,世界第3大經濟體。這種
高速發展的經濟實力,帶給中國政府與民眾極大的自信心,以發展中的大國自居,強調會
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尤其在金融海嘯襲擊全球經濟之後,中國大陸頻頻出現在各種全球
性的金融會議當中,與各大工業國共商救市之道。
在經濟上,中國大陸晉升強國之列,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更一舉超越美國,穩居龍
頭地位。國際能源總署的最新報告指出,全球1年產生290億噸的二氧化碳,其中中國大陸
就排放了60億噸,超過第2名美國的 58億噸,是最應該進行節能減排的國家。該報告主筆
的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教授洛林‧凱雷更表示,2000年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幾
乎都來自於中國大陸。
也因此,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歐盟輪值主席瑞典首相雷恩菲爾德在11月相繼訪問中國大
陸時,都呼籲北京政府要負起領袖的責任,促使哥本哈根會議能有具體成果。但這些工業
大國的算盤,可能無法如願以償。
哥本哈根會議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在京都議定書所提出的2008至2012年第一階段減排
目標到期後,制定2012到2020年的全球減排計畫,以及各主要國家將負擔的經費,預估未
來3年起碼需要300億美元。
已開發國家認為,京都議定書當時採用「普遍但有區分的責任」原則,把控制二氧化碳
排放量的責任放在工業化國家。
但是近年來金磚四國快速崛起,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
之一,必須擔負應有的責任,所以要建立新的公約來取代京都議定書,把中國和印度納入
其中,同時還要對這些國家進行確實的減排調查。
面對這個要求,中國大陸始終持相反的看法,認為要堅持「普遍但有區分的責任」原則
,區分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與負擔。即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的中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就直接向雷恩菲爾德表示,
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歷史累積排放量還是人均排
放量,都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相信溫家寶在哥本哈根也會維持相同的論調。
近日,中國大陸各大官方媒體都火力全開,不斷強調自身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弱勢地位,
並且要堅持京都議定書的原則,無需另闢新約。
「新華社」指出,2008到2012年的減排階段,只是京都議定書所提出的第1階段目標,
並不代表京都議定書到期,2012年之後應該在京都議定書下建立第2階段減排指標,如果
在第1階段目標都尚未完成之際就推出新約,就是給全球談判設置了新障礙。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認為,為了反對已開發國家轉嫁歷史責任的企圖,捍
衛自身正當發展的權益,因此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已經在哥本哈根會議前達成共識,
節能減排將不能影響國家發展。
正如鄧小平在30年前說的:「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讓中國克服路線鬥爭,走上改革
開放之路,現在當然也在這個原則下,不可能對任何有損經濟發展的障礙做出妥協。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8/4/1wgm4.html
中國時報- 占全球2%溼地吸碳力=整個海洋
2009.12.08
楊芬瑩/綜合報導
中美濕地專家將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共同發表一份溼地碳匯量(carbon sink,即植物吸
收二氧化碳量)報告指出,
佔全球面積二%的自然溼地,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與占全球面
積七成的海洋相同,而溼地受工業汙染及氣候變遷問題影響,已大幅喪失其自然「碳匯」
的功能。
以大陸溼地資源最豐富的上海來說,專家指出,二○三○年上海地區的海平面,會比一○
年上升十二公分,到二○五○年並將累計上升廿五公分,「若無積極措施,屆時上海可能
被海水侵入。」
另一份上個月發布的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也指出,卅年來上海地區的海
平面,上升了一一.五公分,因此這幾年海水倒灌、鹹潮入侵的頻率明顯增加。尤其,每
年冬春之際,枯水期的長江,難以抵擋東海的水潮,鹽水就會由河口一路向上,甚至入侵
水庫的取水區,影響用水安全。
氣候變化帶來環境衝擊,讓大陸除積極減碳,也開始關注海岸溼地的吸碳能力。這次參與
中美碳匯報告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表示,目前長江口溼地還有卅萬公頃,若溼地資
源可維持健康狀態,應能完全吸收上海的工業排放,達到碳平衡。
只不過,目前上海地區溼地狀態不佳,除氣候變化導致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人為江水
資源調度、汙染等上游影響,也使溼地失去「碳匯」功能。除工業區汙染,溼地面積也常
為各樣開發理由被鯨吞蠶食。
以九九年啟用的浦東國際機場為例,一口氣圍墾的溼地面積高達八.六平方公里。因此,
目前上海潮間帶溼地只剩十餘平方公里,等同失掉了原有溼地三分之一的碳吸收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4.193.6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98.115
※ 編輯: evelynsue 來自: 123.192.98.115 (12/09 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