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pg (不再愛你一點點)
看板PSY
標題Re: [轉錄][問題] 孤兒如何度過伊底帕斯期?
時間Fri Jan 30 21:04:57 2009
※ 引述《expired (毛茸茸的殺人鯨)》之銘言:
: ※ 引述《hilorrk (Cary)》之銘言:
我有看到一則佛洛伊德對單親子女的性向的推論:
《性學三論》中的第三章「春期的變化」:
「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如古代的奴隸)似乎被鼓勵同性戀。
今日的貴族階層所以也常出現性倒錯,
恐怕與雇用男僕及母親對孩子的關照不夠有關。
在有些歇斯底里症患者身上,我們發現,早期父母一方的失去,
無論由於死亡、離婚或是分離,都使剩下的一方將孩子的愛全然吸收,
從而決定了未來性對象的性別,並造成永久的性倒錯。」
這真的是這樣嗎?我不知道佛洛伊德在別的文章中有無其他說法
但這裡似乎是說,一個單親家庭小孩(尤其是兒童期單親)
同性戀傾向的機率高於雙親家庭的小孩
佛洛伊德並未提到兒童會透過想像一個替代父親或母親
來完成伊底帕斯期
而是沒有就是沒有了,注定缺乏雙親中的一個,而造成性心理上的缺陷
不知道佛洛伊德在別處有無別的看法...
他這樣推論,確實讓我蠻訝異的..應該說...有點失望
這不是一個可讓人接受的推論吧
不管是科學性還是道德性方面
難不成我們在心理諮商中必須對單親小孩持這樣的看法:
「你的單親背景注定你性別錯亂的機會大於一般人」
另外如果透過一個想像的父親、母親來度過伊底帕斯期
那麼是否表示伊底帕斯期來自「遺傳」多於「社會」環境的影響?
而且既然可透過想像的父親母親,那麼父親母親以外的人,譬如上文說的「男樸」
又如何能影響小孩呢?
所以...佛洛伊德既然採舉事實認證的父母親(即使不是親生,也得有養育事實)
那麼我想佛洛伊德就不會去假定想像的父母親來度過伊底帕斯期
因為這基本上是矛盾的
不過,也許是我閱讀佛洛伊德時遺漏了
希望能有更多的來自佛洛伊德的言論可比對
可以理解為何克萊恩會弱化伊底帕斯期,將主要的影響期移到更早之前
這樣可避開事實父母在推論上的矛盾
將事實兒童與父母的互動化為嬰兒與客體的互動
(是這樣吧?)
: : 作者: kpg (不再愛你一點點) 看板: ScienceNote
: : 標題: [問題] 孤兒如何度過伊底帕斯期?
: : 時間: Thu Jan 29 20:59:50 2009
: : 恭喜開版!
: : 心理學應該也算科學吧
: : 其實這是我一個好奇很久的問題,但是始終不知道去哪找答案
: : 佛洛伊德提出的伊底帕斯期,認為3-5左右的男孩
: : 會經歷一段弒父娶母的煎熬,也會因此產生道德意識(超我)
: : 可是...孤兒怎麼辦呢?
: : 假設一個小孩,在他到伊底帕斯期前母親早就去世(或父親)
: : 這樣又如何娶母?如何弒父?根本沒有對象可以想像...
: : 總不能說,這時以類似父母的角色代替父母
: : 譬如育幼院的校長...家裡的女傭..爺爺奶奶...哥哥姊姊吧...
: : 這樣的伊底帕斯期應該很微弱吧?
: : 可是事實上孤兒那麼多,許多孤兒長大後也是身心正常啊?
: : 難道他們沒有伊底帕斯期?或是伊底帕斯期對人格養成根本不是那麼重要?
: : 受教了!
: 我算是初學者,上課也有問過這樣的問題,印象中是透過想像的,或是
: 替代的-類似父親角色的人來觸發與完成伊底帕斯。
: 有錯誤還請其它前輩們指正。
: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問題是採用最原始的觀點-
: 也就是佛洛伊德式(Freudian)的早期論點。不過,採用的部分並不完整所以
: 我後面有貼資料補充。
: 而佛洛伊德當時的觀點,在後繼者的眼中也非是十全十美,那麼無懈可擊的。光針
: 對伊底帕斯這點,後來的新/舊/中間學派都有不少人提出自己的觀點。
: 我提供幾筆資料-
: 在Freud的超我的形成中,有兩個主要的部分,以下雙引號中
: 引文均引用自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林玉華教授」的上課課堂講義;
: 其它有一些是用我自己的話講出來的,意思差不多,不過顧及因為沒有事先徵求原作者
: 同意,不能引用太多,所以只有引用雙引號的部分。
: 超我是
: 『 來自內化外在客體(父母)的攻擊,意指,一部份的我內化了外在客體的攻擊,
: 然後反過來對抗另一部份的我』
: 『來自我本身的攻擊,意指,限制自已和權威部分的我內化了外在客體的攻擊,
: 之後再將攻擊轉向另一部份的我。我因此分裂為二,形成超我與自我。
: 超我由裡面督導自我的行徑,抑制自我滿足需求。 』
: ----------
: 而Frued早期的確是認為伊底帕斯是以對異性父母的愛戀為主體,
: 但重點不在弒父取母,真正弒父取母的是神話中的伊底帕斯,弗洛伊德只是藉此比喻
: 對異性父母懷有的[攻擊欲望(驅力)]或[敵意],與緊緊跟著攻擊驅力的「
: 罪疚感」,與「攻擊」才是超我的核心。
: 至於對父親的「閹割恐懼」,則
: 是能否成功跨越伊底帕斯的關鍵。
: 到了晚期,他對此做了修正。
: 「男孩或女孩皆以母親為早期的依附或愛戀對象。
: 『在性蕾期時,女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因而埋怨並懷恨母親未給自己陰莖,進而轉向
: 父親,並渴望由他獲得陰莖(藉由與他生小孩) 因此女孩因為發現並幻想陰莖被閹割而觸
: 動伊底帕斯情結。』
: 『在性蕾期時,男孩發現女孩沒有陰莖,
: 而幻想並害怕被父親閹割而暫時放棄對母親的依戀,因
: 此男孩由於閹割焦慮而跨越伊底帕斯情結。』
: 在這部分的論點中,的確是需要一個父親-不管是實在的或幻想的。
: (在這個時後似乎是用幻想,或是替代的父親來解決孤兒問題)
: --
: 克萊恩的伊底帕斯觀點-klien
: *男孩與女孩在出生時都處在依戀母親的伊底帕斯情結中。
: *認為母親是全能的
: 嬰兒在早期認為母親是自己獨有的,而嬰兒本身也是母親獨有的。
: 並且幻想雙方有配偶關係。
: 當嬰兒查覺到父親時,發現父親也對母親有所愛慕,所以認為母親是所有客體愛慕
: 的對象。此時,也把父親當作競爭對手。直到嬰兒發現母親不僅愛著自己,
: 同時也愛著父親時,嬰兒覺得受到母親的背叛。
: 所以伊底帕斯的開始就在這個時候,在嬰兒察覺到父親這個客體的時後。
: 當小孩意識到父親是母親的配偶時,因為想要重新佔有(獨佔?)母親,所以時常
: 陷在被迫害的妄想當中,這攸關後來的「憂鬱心理位置」。
: 『在克萊恩的思路下小孩所欽羡及渴望的並不是父親的陰莖,
: 而是小孩的幻想中擁有陰莖並能生小孩的母親。
: 只有在性蕾期時父親的陰莖才再次成為小男孩的妒忌對象。因為小男孩認為父親的陰莖使
: 他擁有母親。閹割焦慮再次被激起(卻不是首次出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254.33.219
※ 編輯: kpg 來自: 122.254.33.219 (01/30 21:16)
1F:→ lynner:freud的書從來不能只看一本就拍板定案 02/01 19:16
2F:推 tomoe07:贊同L大,Freud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是有其演進的 02/03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