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pg (不再爱你一点点)
看板PSY
标题Re: [转录][问题] 孤儿如何度过伊底帕斯期?
时间Fri Jan 30 21:04:57 2009
※ 引述《expired (毛茸茸的杀人鲸)》之铭言:
: ※ 引述《hilorrk (Cary)》之铭言:
我有看到一则佛洛伊德对单亲子女的性向的推论:
《性学三论》中的第三章「春期的变化」:
「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如古代的奴隶)似乎被鼓励同性恋。
今日的贵族阶层所以也常出现性倒错,
恐怕与雇用男仆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照不够有关。
在有些歇斯底里症患者身上,我们发现,早期父母一方的失去,
无论由於死亡、离婚或是分离,都使剩下的一方将孩子的爱全然吸收,
从而决定了未来性对象的性别,并造成永久的性倒错。」
这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知道佛洛伊德在别的文章中有无其他说法
但这里似乎是说,一个单亲家庭小孩(尤其是儿童期单亲)
同性恋倾向的机率高於双亲家庭的小孩
佛洛伊德并未提到儿童会透过想像一个替代父亲或母亲
来完成伊底帕斯期
而是没有就是没有了,注定缺乏双亲中的一个,而造成性心理上的缺陷
不知道佛洛伊德在别处有无别的看法...
他这样推论,确实让我蛮讶异的..应该说...有点失望
这不是一个可让人接受的推论吧
不管是科学性还是道德性方面
难不成我们在心理谘商中必须对单亲小孩持这样的看法:
「你的单亲背景注定你性别错乱的机会大於一般人」
另外如果透过一个想像的父亲、母亲来度过伊底帕斯期
那麽是否表示伊底帕斯期来自「遗传」多於「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且既然可透过想像的父亲母亲,那麽父亲母亲以外的人,譬如上文说的「男朴」
又如何能影响小孩呢?
所以...佛洛伊德既然采举事实认证的父母亲(即使不是亲生,也得有养育事实)
那麽我想佛洛伊德就不会去假定想像的父母亲来度过伊底帕斯期
因为这基本上是矛盾的
不过,也许是我阅读佛洛伊德时遗漏了
希望能有更多的来自佛洛伊德的言论可比对
可以理解为何克莱恩会弱化伊底帕斯期,将主要的影响期移到更早之前
这样可避开事实父母在推论上的矛盾
将事实儿童与父母的互动化为婴儿与客体的互动
(是这样吧?)
: : 作者: kpg (不再爱你一点点) 看板: ScienceNote
: : 标题: [问题] 孤儿如何度过伊底帕斯期?
: : 时间: Thu Jan 29 20:59:50 2009
: : 恭喜开版!
: : 心理学应该也算科学吧
: : 其实这是我一个好奇很久的问题,但是始终不知道去哪找答案
: : 佛洛伊德提出的伊底帕斯期,认为3-5左右的男孩
: : 会经历一段弑父娶母的煎熬,也会因此产生道德意识(超我)
: : 可是...孤儿怎麽办呢?
: : 假设一个小孩,在他到伊底帕斯期前母亲早就去世(或父亲)
: : 这样又如何娶母?如何弑父?根本没有对象可以想像...
: : 总不能说,这时以类似父母的角色代替父母
: : 譬如育幼院的校长...家里的女佣..爷爷奶奶...哥哥姊姊吧...
: : 这样的伊底帕斯期应该很微弱吧?
: : 可是事实上孤儿那麽多,许多孤儿长大後也是身心正常啊?
: : 难道他们没有伊底帕斯期?或是伊底帕斯期对人格养成根本不是那麽重要?
: : 受教了!
: 我算是初学者,上课也有问过这样的问题,印象中是透过想像的,或是
: 替代的-类似父亲角色的人来触发与完成伊底帕斯。
: 有错误还请其它前辈们指正。
: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问题是采用最原始的观点-
: 也就是佛洛伊德式(Freudian)的早期论点。不过,采用的部分并不完整所以
: 我後面有贴资料补充。
: 而佛洛伊德当时的观点,在後继者的眼中也非是十全十美,那麽无懈可击的。光针
: 对伊底帕斯这点,後来的新/旧/中间学派都有不少人提出自己的观点。
: 我提供几笔资料-
: 在Freud的超我的形成中,有两个主要的部分,以下双引号中
: 引文均引用自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林玉华教授」的上课课堂讲义;
: 其它有一些是用我自己的话讲出来的,意思差不多,不过顾及因为没有事先徵求原作者
: 同意,不能引用太多,所以只有引用双引号的部分。
: 超我是
: 『 来自内化外在客体(父母)的攻击,意指,一部份的我内化了外在客体的攻击,
: 然後反过来对抗另一部份的我』
: 『来自我本身的攻击,意指,限制自已和权威部分的我内化了外在客体的攻击,
: 之後再将攻击转向另一部份的我。我因此分裂为二,形成超我与自我。
: 超我由里面督导自我的行径,抑制自我满足需求。 』
: ----------
: 而Frued早期的确是认为伊底帕斯是以对异性父母的爱恋为主体,
: 但重点不在弑父取母,真正弑父取母的是神话中的伊底帕斯,弗洛伊德只是藉此比喻
: 对异性父母怀有的[攻击欲望(驱力)]或[敌意],与紧紧跟着攻击驱力的「
: 罪疚感」,与「攻击」才是超我的核心。
: 至於对父亲的「阉割恐惧」,则
: 是能否成功跨越伊底帕斯的关键。
: 到了晚期,他对此做了修正。
: 「男孩或女孩皆以母亲为早期的依附或爱恋对象。
: 『在性蕾期时,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因而埋怨并怀恨母亲未给自己阴茎,进而转向
: 父亲,并渴望由他获得阴茎(藉由与他生小孩) 因此女孩因为发现并幻想阴茎被阉割而触
: 动伊底帕斯情结。』
: 『在性蕾期时,男孩发现女孩没有阴茎,
: 而幻想并害怕被父亲阉割而暂时放弃对母亲的依恋,因
: 此男孩由於阉割焦虑而跨越伊底帕斯情结。』
: 在这部分的论点中,的确是需要一个父亲-不管是实在的或幻想的。
: (在这个时後似乎是用幻想,或是替代的父亲来解决孤儿问题)
: --
: 克莱恩的伊底帕斯观点-klien
: *男孩与女孩在出生时都处在依恋母亲的伊底帕斯情结中。
: *认为母亲是全能的
: 婴儿在早期认为母亲是自己独有的,而婴儿本身也是母亲独有的。
: 并且幻想双方有配偶关系。
: 当婴儿查觉到父亲时,发现父亲也对母亲有所爱慕,所以认为母亲是所有客体爱慕
: 的对象。此时,也把父亲当作竞争对手。直到婴儿发现母亲不仅爱着自己,
: 同时也爱着父亲时,婴儿觉得受到母亲的背叛。
: 所以伊底帕斯的开始就在这个时候,在婴儿察觉到父亲这个客体的时後。
: 当小孩意识到父亲是母亲的配偶时,因为想要重新占有(独占?)母亲,所以时常
: 陷在被迫害的妄想当中,这攸关後来的「忧郁心理位置」。
: 『在克莱恩的思路下小孩所钦羡及渴望的并不是父亲的阴茎,
: 而是小孩的幻想中拥有阴茎并能生小孩的母亲。
: 只有在性蕾期时父亲的阴茎才再次成为小男孩的妒忌对象。因为小男孩认为父亲的阴茎使
: 他拥有母亲。阉割焦虑再次被激起(却不是首次出现)。』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22.254.33.219
※ 编辑: kpg 来自: 122.254.33.219 (01/30 21:16)
1F:→ lynner:freud的书从来不能只看一本就拍板定案 02/01 19:16
2F:推 tomoe07:赞同L大,Freud对於心理病理学的思考是有其演进的 02/03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