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標題 小螢幕、新本土與合拍片:簡評2012台灣電影
時間Sat Dec 22 13:25:07 2012
小螢幕、新本土與合拍片:簡評2012台灣電影
文/鄭秉泓
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47941884
隨著《賽德克.巴萊》的完成、上映以至獲獎,以及2011年多部台片在票房、評價上的雙
重肯定,「後海角年代」的台灣電影,如今終於得以確認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的、勉強可以
與「產業」兩字沾上邊的光明階段。接下來,2012年的春節檔將由《痞子英雄首部曲:全
面開戰》領軍,七部台片一字排開競逐票房的難得景象,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電影氣勢磅礡
地繼續著這場神奇旅程……。
我在去年這個時候,應電資館電子報之邀評論2011年的台灣電影表現,寫了上述文字當作
「後海角年代」結語,表達對於「後巴萊年代」的期許。如今又一年完結,
2012年總計上
映了47部台片,春節檔、台北電影節、暑假八月檔期、金馬獎儼然成為檢視年度台灣電影
最重要的四個節點,總計包括
《陣頭》、《愛》、《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
《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女朋友。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逆光飛
翔》七部台片名列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此外,
本年度唯二上映的兩部紀錄片之一的《不
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雖未擠入十大,卻超越《生命》票房、創下上映63天全台總票
房突破3000萬的傲人記錄,榮登台灣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另一部紀錄片《麵包情人》
票房也相當出色,反倒兩部分別由音樂人姚謙、左宏元跨界製作的動畫片《腳趾上的星光
》、《封神傳奇之驅魔英雄》既不叫座更不叫好,台灣動畫工作者的長片之路坎坷依舊。
如果說2011年因為《賽德克.巴萊》等片質與量上的突破,為台灣影史寫下新的篇章,那
麼2012年或可視為轉變中的一年,既有的一切開始被挑戰、逐漸被鬆動。倘若要以一句話
來總結2012年院線台片態勢,「小螢幕的逆襲」六個字應該最為適切。
必須先行聲明的是,或許台灣的電視人多半因循苟且、利益至上,無法如英國公廣集團的
BBC或是跨國性電影頻道如HBO、Canal+那般發展出介於電視與電影之間的獨特類型——「
電視電影」(TV Film),以求測試更多元繽紛的分眾市場接受度,也無法如日、韓、好
萊塢讓當紅連續劇以電影版方式附體回魂(例如近期的《慾望城市電影版》等),以求延
續長尾收益,但「小螢幕」這三個字,在此並無貶抑、輕視之意。相對於大銀幕,它的「
小」其實可以意味著一股更自由的顛覆,意味著甩開所有商業考量和沉甸甸的包袱,回歸
創作與議題,更大膽也更無顧忌。
事實上,不僅本世紀初期投身劇情長片創作的硬派導演鄭文堂以至海角年代前後的楊雅喆
、鄭芬芬再到後海角年代的傅天余等五、六年級創作者恰好都出身小螢幕(公視)的電視
電影(人生劇展)體系,甚至寫下台片海外票房紀錄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幕
後推手,正是縱橫小螢幕的偶像劇教母柴智屏。
巧合的是,《陣頭》的導演馮凱以本土劇成名,卻以偶像劇《綠光森林》獲金鐘獎肯定;
《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雙導演之一的王珮華是資深製作人、也是電影版最重
要的幕後靈魂人物;執導《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的蔡岳勳和《愛》的鈕承澤同樣
是演員出身,後轉變跑道分別以《流星花園》、《吐司男之吻》開創台灣偶像劇新紀元,
這四個寫下台灣連續劇紀錄的重量級導演,竟然同時在2012年拍出全台票房破億的作品,
無論最終成果是否盡如人意,終究值得在台灣電影史記上一筆。
除此之外,《甜.秘密》導演許肇任是拍過知名偶像劇和單元劇的金獎導演;《白天的星
星》導演黃朝亮是諸多知名電視節目的製作人;《手機裡的眼淚》身兼學者、建築師、音
樂家等多重身份的導演張世儫,曾以電視電影《Mr.Com之死》在金鐘獎大放異彩;高炳權
、林君陽合導的《愛的麵包魂》,脫胎自兩人六年前合作的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同名電
視電影;鄭芬芬入圍去年台北電影獎的公路電影《熊熊愛上你》,最初原是以「泰迪不是
熊」之名獲得97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的電視電影類補助(同期獲補助者還包括《爸,你好
嗎?》、《父後七日》、《實習大明星》、《燃燒吧!歐吉桑》、《不一樣的月光》等片
)。
當然更不應該忽略內政部出資的「內人外人」系列,網羅鄭有傑、周旭薇、傅天余、陳慧
翎四位悠遊於電影、電視領域的作者型導演,以外配議題進行命題作文,分別交出《野蓮
香》、《金孫》、《黛比的幸福生活》、《吉林的月光》四部傑出的電視電影(預計8月
在緯來電視頻道正式首播),不僅極可能成為年底表彰優良電視節目的金鐘獎強棒,其中
《金孫》更是一舉晉級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類前十強,與《陣頭》等強片分庭抗禮。
小螢幕絕非形式或是風格的限制,所謂的電影感,也可以存在於小螢幕上。無關大銀幕還
是小螢幕,無涉所謂「電影感」之有無,評斷一部影像作品的好與壞,在主題意識、美學
藝術和原創性的取決之外,決定性的因素往往更形多元、複雜,遠遠超越你我想像。
這一年來,包括歌詠大地又突破性結合真人與動畫的兒童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試
圖以台灣最獨一無二的BBS文化擁抱大眾市場,且冶真人表演與動畫為一爐的娛樂大作《
BBS鄉民的正義》;巧妙融合傳統病痛題材和有機農業觀點的親情故事《第三個願望》;
從溼地候鳥生態思索城鄉差距社會變遷的家庭倫理片《候鳥來的季節》;台灣許久未見的
純正棒球電影《球來就打》和《球愛天空》;具有公益宣導性質的老人失智題材短片合集
《昨日的記憶》;連同質樸簡單的《白天的星星》、以父子關係為核心的多線敘事電影《
手機裡的眼淚》;以及前述的「內人外人」系列。這些作品有的受限拮据製作經費而有諸
多不足,或是敘事上略嫌突兀,或是技術層面明顯瑕疵而透露出台灣電影與一個成熟電影
產業之間的遙遠距離,然而這些「手工化」的個人創作,憑藉著電影人排山倒海的創作熱
情,以及他們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真誠認同,連綴出的「新本土電影」自信態勢,依舊令
人動容。
「本土」兩個字,過去十多年來,拜動輒三、五百集的粗劣濫造八點檔連續劇之賜,承受
了太多污名,如果說《海角七号》的歷史文化底蘊令「本土」得以正名,《父後七日》、
《艋舺》、《雞排英雄》、《翻滾吧!阿信》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將之發揚
光大,而《不能沒有你》更是多元化了它的豐富意含與社會使命,那麼所謂的「新」這個
字,在2012年顯然繼續以十足誠意、毫無保留的可貴初衷,將創作者自我與這片土地坦白
、懇切而堅定地連結起來,《寶米恰恰》、《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從刻板台
式小清新的框架中突圍,各自重新定義了成長電影、台灣史觀和當代台灣生活,即是最好
的示範。
總結而論,2012年仍是草根本土與目標大華語市場的合拍片路線之爭,既有《愛》和《痞
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等瞄準大華人市場的大型製作,也有製作成本未獲輔導金加持
、缺乏強勢媒體關注,以僅僅三千萬新台幣成本寫下從1(口碑場戲院只賣出一張票)到
3.17億的傲人成績的《陣頭》奇蹟,假如再加上《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的賣座盛
況,無疑再次確立了自《海角七号》以降賣座台片的四大法則:草根情懷、在地特色、笑
中帶淚、勵志熱血。
最後,合拍風潮的勢不可擋,在2012年更形凸顯。多數合拍片仍偏好1949年大江大海的歷
史背景,對於兩岸因為時代錯誤所造成的遺憾與文化隔閡,以及橫跨半個世紀的鄉愁情感
與回歸渴望,格外感到興趣,《追愛》、《為你而來》、《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三部
片可為代表。另一個系譜則相中「寶島」這塊閃亮招牌,只可惜無論是走美式雙人動作喜
劇路線的《寶島雙雄》及嘗試無厘頭kuso壞品味風格的《寶島大爆走(陸名:烏龍戲鳳
2012)》兩部因應2011年6月開放陸客自由行而生的類型電影,還是溫馨搞笑主打兩岸人
情義理的《搶救老爸》,觀眾評價與市場反應均不理想。
合拍片在考量兩岸相關電影法規對於主創人員比例嚴格要求及題材的限制之餘,是否可能
走出兩岸出品方對於各自在地特色的置入迷思,讓文本回歸故事,讓創作回歸作者?誠如
香港電影在21世紀之初早已面臨「北上抑或堅守本土」的關鍵抉擇(杜琪峰就是非常明顯
的例子),台灣電影自2008年《海角七号》絕處逢生以來,已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產業
面向逐漸成型,合拍亦成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藉由兩岸三地的資金、人才,尋求廣大市
場與國際賣埠,這是合拍片的優勢,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題材、卡司的選擇、到等
待審批的漫長過程,以及上映檔期的協調、網路盜版的威脅,雙方如何在國情文化法規不
盡相同的情況下,協調抑或捍衛更寬廣、深刻的創作主體性?到底是要讓大華人市場看見
台灣?看見大陸?還是看見創作本身?兩岸合拍之路,顯然仍有好一大段路要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