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zoo (可可亞)
看板NewAge
標題[愛光]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時間Fri Mar 20 21:47:42 2009
今天搜尋到有趣的東西,分享如下
是不久前過世的聖嚴法師的回答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918348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問:洞山良价禪師開悟之後,勸人不要離開自性去外面找「開悟」這個東西,他體會到了
「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這個經驗。請師父為我們開示,分享一下洞山禪
師的心得。
師: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個人,水面一個人
;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當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終不得開悟,不知道自己
本來的面目究竟是什麼東西,認為在身外一定還有一個東西是本來面目或自性。
(cozoo註: 「本來面目」就是與神對話說的「Who You Really Are」,也就是
「你真正是的」,或有人說「神性」或「大我」)
直到他見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離開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麼,
如果這樣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
那就離開自己的本來面目越來越遠。
現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
影子是我,而我並不是那個影子,這就是開悟。
很多人認為開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
其實,
未悟的時候對面不相識,悟了之後發現根本不曾離開過,如此而已。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是從我產生的,離開了我不會有影子。我們平常所使用的
身體和正在動念頭的心是本來面目的影子,離開我們的身心之外,不可能還有個東西叫本
來面目。可是尚未發現這個道理之前,絕不可以把我們平常有執著、有煩惱的身心當作本
來面目。
一般人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擾,也困擾他人,原因就在於區別什麼是我、什麼是你、什麼是
他。而事實上,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自己所體會到的,所感覺到的,不是那本來的
東西,而是從經驗、知識所學習而來的一種判斷,並不是一出生就擁有和知道的。
因此有人說,嬰兒所見的世界是真實的,成年人所體會的世界是非真實的。
我想這是個比喻而已,因為嬰兒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長、成熟,
他們所見到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心智上是一團迷糊,
並不像斷了煩惱的智者那般明朗而不執著。
若能達到洞山禪師的悟境,他會對所有的現象清清楚楚,
了知我和非我而還能心無罣礙。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煩惱的身心並未離開我的本來面目,
只是把我的本來面目遮起來了;我今天離開了執著的煩惱
,本來面目終於現前。
所以現在的我是本來面目,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我還是在的,只
是沒有煩惱了,多麼高興啊!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3&ClassType=1&CommId=697
渠今不是我的典故來自以下故事:
摘自:
http://tinyurl.com/cnl7vs
洞山良價禪師是會稽人,俗姓俞,初參南泉,後參溈山(禪師),
皆問:「如何是無情說法?」(譯:「什麼是無情說法」)
所謂無情,是佛教的專門用語,泛指無思想、無感覺、無情感之物,如土木瓦礫等等。
良價後參雲巖禪師,依然問:「無情說法,什麼人能聽得懂?」
雲巖回答:「無情能聽得懂。」
良價又問:「和尚你能聽得懂嗎?」
雲巖回答:「我若能聽懂無情說法,你就不會聽懂我說法了。」
良價問:「你為什麼聽不懂呢?」
雲巖豎起拂塵,問道:「你聽懂了嗎?」
良價回答:「什麼懂不懂的,我什麼都沒聽到。」
雲巖於是說:「我說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說法呢?」
良價問:「無情說法,有什麼經典的依據呢?」
雲巖回答:「你難道沒讀過《阿彌陀經》嗎?此經不是說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嗎?」
良價由是有悟,遂說渴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
(cozoo注: 這讓人想到白寶書中的Ramyha,是藉著向月亮、太陽、大地、風學習
而了悟了神是什麼的故事,Ramtha之所以向這些大自然的東西學習,乃是因為認為
人的思想多半扭曲而非真理,故不向人學習真理,而向自然萬物學習
也讓我想到師父說過,奧修的譚崔112技巧,就是藉由眼耳鼻舌身等五官,
感覺美好事物而入道)
後來,良價辭別雲巖。雲巖問:「到哪裡去?」
良價答:「尚未決定。」雲巖問:「早晚還回來嗎?」
良價答:「待我有了住處再來。」雲巖說:「一去難得相見。」
良價答:「難得不相見。」
良價走後,心中仍有餘疑,途中見水過影,乃大悟,說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這麼會,方契得如如。」
...
..
.
洞山良價門下出了一位本寂禪師,當他初參良價時,
良價問:「叫什麼名字?」
答云:「本寂。」
良價問:「本寂,寂的是那個?」
本寂答:
「寂的是不叫本寂的那個。」
得到了良價的首肯。後來本寂告辭,良價問何處去?
本寂回答:「不變異處去。」良份問:「不變異處豈能去得?」
本寂回答:
「去了也不變異。」
良價由此非常器重他。後來,本寂赴曹山說法,進一步發揮良價的五位君臣,
遂成禪宗的另一門風,史稱「曹洞宗」,也是中國禪宗史上一個影響極大的宗派。
心得:
大家也許覺得很奇怪,怎麼我貼佛教禪宗的東西
但是仔細閱讀,其實裡面很有很多新時代的精要在其中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是在與神對話的課堂上,師父講的
這裡面的文字用語可能相當的古老而難以理解
但是卻講了很少人知道的真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7.35.61
※ 編輯: cozoo 來自: 114.47.52.163 (03/20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