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zoo (可可亚)
看板NewAge
标题[爱光]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时间Fri Mar 20 21:47:42 2009
今天搜寻到有趣的东西,分享如下
是不久前过世的圣严法师的回答
http://blog.udn.com/arongshu9/1918348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问:洞山良价禅师开悟之後,劝人不要离开自性去外面找「开悟」这个东西,他体会到了
「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这个经验。请师父为我们开示,分享一下洞山禅
师的心得。
师: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
;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当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
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什麽东西,认为在身外一定还有一个东西是本来面目或自性。
(cozoo注: 「本来面目」就是与神对话说的「Who You Really Are」,也就是
「你真正是的」,或有人说「神性」或「大我」)
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麽,
如果这样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
那就离开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
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
很多人认为开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
其实,
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之後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如此而已。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是从我产生的,离开了我不会有影子。我们平常所使用的
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个东西叫本
来面目。可是尚未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着、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本
来面目。
一般人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於区别什麽是我、什麽是你、什麽是
他。而事实上,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自己所体会到的,所感觉到的,不是那本来的
东西,而是从经验、知识所学习而来的一种判断,并不是一出生就拥有和知道的。
因此有人说,婴儿所见的世界是真实的,成年人所体会的世界是非真实的。
我想这是个比喻而已,因为婴儿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长、成熟,
他们所见到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心智上是一团迷糊,
并不像断了烦恼的智者那般明朗而不执着。
若能达到洞山禅师的悟境,他会对所有的现象清清楚楚,
了知我和非我而还能心无罣碍。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
只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起来了;我今天离开了执着的烦恼
,本来面目终於现前。
所以现在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烦恼的我。我还是在的,只
是没有烦恼了,多麽高兴啊!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圣严说禅 >>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3&ClassType=1&CommId=697
渠今不是我的典故来自以下故事:
摘自:
http://tinyurl.com/cnl7vs
洞山良价禅师是会稽人,俗姓俞,初参南泉,後参沩山(禅师),
皆问:「如何是无情说法?」(译:「什麽是无情说法」)
所谓无情,是佛教的专门用语,泛指无思想、无感觉、无情感之物,如土木瓦砾等等。
良价後参云岩禅师,依然问:「无情说法,什麽人能听得懂?」
云岩回答:「无情能听得懂。」
良价又问:「和尚你能听得懂吗?」
云岩回答:「我若能听懂无情说法,你就不会听懂我说法了。」
良价问:「你为什麽听不懂呢?」
云岩竖起拂尘,问道:「你听懂了吗?」
良价回答:「什麽懂不懂的,我什麽都没听到。」
云岩於是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说法呢?」
良价问:「无情说法,有什麽经典的依据呢?」
云岩回答:「你难道没读过《阿弥陀经》吗?此经不是说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吗?」
良价由是有悟,遂说渴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始得知。」
(cozoo注: 这让人想到白宝书中的Ramyha,是藉着向月亮、太阳、大地、风学习
而了悟了神是什麽的故事,Ramtha之所以向这些大自然的东西学习,乃是因为认为
人的思想多半扭曲而非真理,故不向人学习真理,而向自然万物学习
也让我想到师父说过,奥修的谭崔112技巧,就是藉由眼耳鼻舌身等五官,
感觉美好事物而入道)
後来,良价辞别云岩。云岩问:「到哪里去?」
良价答:「尚未决定。」云岩问:「早晚还回来吗?」
良价答:「待我有了住处再来。」云岩说:「一去难得相见。」
良价答:「难得不相见。」
良价走後,心中仍有余疑,途中见水过影,乃大悟,说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这麽会,方契得如如。」
...
..
.
洞山良价门下出了一位本寂禅师,当他初参良价时,
良价问:「叫什麽名字?」
答云:「本寂。」
良价问:「本寂,寂的是那个?」
本寂答:
「寂的是不叫本寂的那个。」
得到了良价的首肯。後来本寂告辞,良价问何处去?
本寂回答:「不变异处去。」良份问:「不变异处岂能去得?」
本寂回答:
「去了也不变异。」
良价由此非常器重他。後来,本寂赴曹山说法,进一步发挥良价的五位君臣,
遂成禅宗的另一门风,史称「曹洞宗」,也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影响极大的宗派。
心得:
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怎麽我贴佛教禅宗的东西
但是仔细阅读,其实里面很有很多新时代的精要在其中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是在与神对话的课堂上,师父讲的
这里面的文字用语可能相当的古老而难以理解
但是却讲了很少人知道的真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4.47.35.61
※ 编辑: cozoo 来自: 114.47.52.163 (03/20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