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cas12417 (Lucas)
看板NTUfin01
標題[轉錄][轉錄][打達] 如何選擇通識課〈一〉:評價可信 …
時間Wed Aug 20 12:48:50 2008
作者: YuDa (I'm Dada) 看板: dadadays
標題: [打達] 如何選擇通識課〈一〉:評價可信否?
時間: Thu Jul 31 10:50:01 2008
一、導論
根據曾經選到或曾旁聽的通識課,
評價文的可信度會隨著評價的「內容」而有極大的差異。
此一「內容」所包含的層面甚廣,不單只是每個人胡扯亂嚕提出的個人想法,
尚包括評價次數、課程性質等諸因素參雜其中。
因此,想透過評價文來覓得一門好的通識課,實際上需要花點工夫。
二、名詞解釋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有必要針對一些名詞做個簡短的解釋。
唯有明確的定義,才能幫助我們在尋找課程的時候有更清楚的目標,
也才能知道最適合自己的通識課到底是什麼。
1.「甜」與「涼」
大抵來說很多人把這兩個詞混用,其實兩個詞的意義有些微出入,
不宜完全混為一談。「涼」指的是課程本身的性質,而「甜」指的是修課之後的結果。
ex1-1.這門課很甜→老師給的分數不錯,但涼不涼是個未知數。
ex1-2.這門課很涼→老師上課愛管不管愛理不理,但給分可能很雷。
ex1-3.這門課又甜又涼→老師上課幾乎都在睡覺,分數隨便都有9X。
所以,給分甜不代表上課涼下課涼;上下課涼也不代表給分甜,
在讀每一篇評價文時應從內容仔細分析究竟這門課是涼或甜。
2.「紮實」
這個詞是普天之下最沒意義的一個詞,但很多人在讀評價文時看到這兩個字就很緊張。
所謂紮實,或可視為「讀了就有分」,或可解為「抄筆記就有分」,
或可另做他解。唯解釋之後的結果均可一併視為「認真上課就有分」。此非屁話邪?
因此看到這個詞不用反應過度,只要有基本認知:這門課不涼,如此而已,
給分甜不甜則另當別論。
3.「雷」
雷的定義比較複雜,
一般來說定義都是「可甜可不甜,但甜的程度與『紮實』無關(那和什麼有關?)」。
這種課,要嘛老師給分很隨興吹電風扇,要嘛就是上課內容與考試結果呈零相關,
讓你上了課也不知道怎麼考試,因此說紮實有失偏頗,
說涼則偏離事實(畢竟上課還是有個內容的)。
雷課不一定不涼,也不一定不甜,只是甜與涼的分際很難拿捏。
三、討論與分析
1.請自動忽略星星。
星星除了誤導大眾以外我想不到它有什麼額外的功用。
2.評價文「正反兩極化」越嚴重者,此課程「雷」的機率越高。
類似的例子如李錫錕政治學(A5)、李顯峰經濟學(A5)。
正反討論愈是激烈,則愈有可能被老師莫名其妙的神來一雷劈到,
而致萬劫不復者皆時有所聞。且文章樣本數越多則此點越有可能成立。
3.評價文篇數越多者,其文中的可能結果越準確。
例如陳添枝經濟學原理(A5)、林以正普通心理學(A8)等,
這種老師理論上要不是教得很好,要不就爛到某種極致境界,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學生急著傳承─好康鬥相報,或歹康緊來走。
4.鑑往不一定知來
例如李君山海峽兩岸關係史(A2),
從過去授課的經驗來看李老師分數一向還不錯,但那是共同必修的年代。
修海峽兩岸關係史的同學被機機歪歪雷掉的也不在話下。
ex4.本人本學期報告95,點名都到,最終學期成績84,
按照給分標準期末考40%,其餘各30%來算,
95x0.3=28.5,點名全到30,58.5+25.5=84,換算回來期末考只有63.75。
扯遠了。但主要還是提醒大家,過去的評價,尤其是課程性質差異的評價文,
多半僅供參考。通識課的上課模式難免與共必或系必修有差別,
此在選課時應審慎辨明。
四、結論
1.評價文年代越近參考價值越高,優先閱讀。
2.想修涼課或甜課,優先考慮「通識課」評價多且歷年甜與涼結果差異不大的課程。
3.想修好又紮實的課程,則可優先考慮「過去課程評價」完整且差異不大的課程。
4.想修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或刺激思考性的課程,優先考慮評價正反不一的課程。
同理,為避免修到雷課,則應盡量迴避以下情形:
(1)正反不一且高度爭議性的評價。
(2)只有過去開課的評價,且課程性質與通識課迥異(如共同必修→通識);
或首度開設通識課程者(無評價,此下篇將行分析)。
(3)評價曾經中斷,如相隔五年後才有第二篇。此情形通常代表老師曾經放假一段時間,
或許性格大變,或許上課方式改變,沒人能預料,過去評價之參考度已大為降低。
(4)評價皆一致同意該授課教師會「雷」人者。
5.評價文與通識課優劣的相關係數通常低於0.5。
6.絕對有又紮實又甜的通識課,但鮮少有又涼又甜的通識課。
下篇將討論如何不透過評價文選擇通識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99.249
※ 編輯: lucas12417 來自: 59.104.99.249 (08/20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