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單純與呆滯之間)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轉錄][閒聊] 阿媽變阿母 隔代教養大不同
時間Mon Jun 2 19:43:15 2003
※ [本文轉錄自 Education 看板]
作者: CCY0927 (按陰陽腦激歪)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閒聊] 阿媽變阿母 隔代教養大不同
時間: Mon Jun 2 16:45:39 2003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1361190.shtml
阿媽變阿母 隔代教養大不同
隔代教養似乎成為現代銀髮族必修的課程?社會變遷,親職教育的對象不再侷限於父
母親。記者鄭超文/攝影
【本報記者梁玉芳】
台南縣一所國小五年級女孩「伊布」是新竹師院研究生許玉玲論文「隔代教養學童的
生活世界」的女主角,透過伊布,看見隔代教養下孩子的真實世界。伊布跟著阿媽睡
,六點就起床,重家教的阿媽要她和姊姊先掃了地再上學;騎腳踏車上學是為了省車
錢,但阿媽仍會每天給她卅元零用錢,因為怕她看同學吃零食,孩子心裡會難過。
不同於社會對隔代家庭的孩子貼滿問題標籤,許玉玲發現,伊布擁有來自祖父母豐沛
的愛、學校提供的生活資源,以及老師的關愛和接納;和一般刻板印象中的隔代家庭
中祖父母教養不力、孩子容易出岔的情況很不相同。
●形成原因不同 不全是問題小孩製造場
「隔代教養家庭不是同質性的集合名詞」,許玉玲在文章中說,每個隔代家庭情境不
同,社會得避免把他們歸納成問題小孩的製造場。
當社會有越來越多的隔代家庭,我們必得學著了解隔代家庭中,當阿媽背起娃娃、孩
子在父母欄填上阿公阿媽的名字時,其中種種的溫暖與困難。
走過鄉下的廟埕、巷口,常可以看到阿媽帶著小孩子,圍坐話家常的情景,老人閒聊
天,小孩也有自己的社交圈。若說阿公阿媽教出的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幼稚園和安
親班的老師,會不假思索地答你:「非常不同。」到底哪裡不同呢?答案也是立即的
:「依賴。」
幼教老師有最直接的觀察,三歲以後的孩子開始學習簡單的生活技能,穿鞋、穿衣、
拿調羹;但祖父母的疼愛,讓孩子進幼稚園仍然要人餵、不會自己穿衣穿鞋,相較起
來,喜歡撒嬌、耍賴。
●社會變遷產物 回媽媽身邊有段陣痛期
隔代教養家庭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形成原因不外是父母離異、拋棄孩子、未婚生子,
或是外出工作,才會將孩子托給祖父母;在都市,托育政策不健全的情形下,為生活
打拚的雙薪家庭,把襁褓孩子送回南部,讓「祖母變成保母」已是常事。
一般說來,隔代教養的情形到了孩子上小學就會停止,因為父母會覺得,孩子到北部
受教育比較有競爭力,更何況上班時間的照管問題就由小學老師代勞了。由鄉下阿媽
家回到都市媽媽家,教養方式的差異,是許多都市家庭的陣痛期。
因此,到了學齡期的隔代家庭,多半是父母經濟情況不佳、婚姻出問題的孩子。祖父
母多半沒有拒絕接受養育孫子的權利,先天不良的家庭土壤,培育幼苗也多艱辛。
「不是所有隔代教養兒童都會有問題,」台灣世界展望會資源發展處處長郭秀齡說,
在展望會全台兩萬三千位資助童裡,有百分之十六的受助童是來自隔代教養家庭,百
分之卅六是單親;因為他們大部分身處文化刺激較少、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讓老人
與小孩之間的教養問題更容易被看見。
根據研究,不同成因的隔代家庭,對孩子有不同影響。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佳容的碩士論文指出,不同形成原因的隔代教養學童在學校生活適應上會不同,「
父母外出工作」的隔代教養學童會比父母婚姻出狀況等其他隔代教養學童來得好些。
國小老師指出,鄉下祖父母有些不識字,就很難監督孩子的課業;一般來說,比起一
般孩子,由祖父母照顧的孩子更愛看電視;也特別喜歡到別人家裡玩,可能是想感受
家有父母親的感覺。
●不必問題化 老人帶孫各有利弊
台東社會工作者潘纓花也指出,別把隔代教養問題化,孩子由阿公阿媽那裡得到不少
,比如說,阿美社區裡的隔代教養家庭的孩子,就比一般孩子母語說得好。老人帶孫
,各有利弊。
潘纓花訪談台北一位阿媽說,老人家體力不行,而且對新的營養知識和病症比較不清
楚;但是比起新手父母,是更有耐心、有經驗,嬰兒會更有安全感,也會比較順性發
展。
小學一年級的阿平(化名)父母在五年前離婚,他跟爸爸住,但爸爸竟因為受不了離
婚打擊,酗酒而亡。阿媽照顧阿平一陣子之後,覺得還是讓媽媽扶養會有比較正常的
成長環境。
媽媽帶走阿平之後與阿媽斷了音訊,阿媽掛心,四處打聽,竟然發現阿平已被親生母
親送到育幼院,因為她要改嫁,並不在乎阿平怎麼過日子。感受自己被遺棄,阿平出
現偷竊等偏差行為。阿媽很傷心,決定再提出改定監護權的訴訟,把阿平帶回家。
社工員相信,這樣的隔代教養會比阿平留在無法負起親職的母親身邊更好,於是官司
打贏了。
●少年期易出岔 一般家庭也有同樣問題
看在社工員的眼裡,隔代家庭的孩子是在少年期才容易出岔。因為幼童時期,依附關
係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重點,祖父母若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環境、經濟條件,一切都OK
,但少年正值生命周期裡角色及身分的迷惘或危機,原本就需要較多的關心與溝通技
巧,但祖父母體力衰弱,心理上也較無彈性,觀念保守,此時祖父母的照顧經驗已經
不夠看了,所以衝突、離家、偏差行為等問題,就容易發生,但「就是一般的家庭也
是有同樣的問題」,而不是隔代教養家庭常會出現這類的問題。
「兩個不同世代的人,年齡相隔半個世紀以上,在這個家庭裡,他們都是受害者。」
田禮芳為隔代家庭下了註腳。他慨嘆,社會很少關注隔代家庭裡老人家付上的代價:
養老金、健康、休閒。
田禮芳認為,持平來說,隔代教養確有些力不從心之處,這些限制在於祖父母的生理
狀況、溝通方式、價值觀念、親職能力上的相對弱勢;但另由實情來看,現代脆弱的
婚姻關係之下,光靠父或母的照顧角色,已經不夠了,許多祖父母發揮了補位的功能
,這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潘纓花建議,社會不必將孩子的問題都推給祖父母,而是改變觀念,「親職教育的對
象不再侷限於父母親」,也要特別注意孩子躁動的心,若孩子被愛的感覺未被填滿,
照顧者要協助孩子多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及培養興趣,補足「被愛」的需求。
【2003/06/02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160.22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