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单纯与呆滞之间)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转录][闲聊] 阿妈变阿母 隔代教养大不同
时间Mon Jun 2 19:43:15 2003
※ [本文转录自 Education 看板]
作者: CCY0927 (按阴阳脑激歪) 看板: Education
标题: [闲聊] 阿妈变阿母 隔代教养大不同
时间: Mon Jun 2 16:45:39 2003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1361190.shtml
阿妈变阿母 隔代教养大不同
隔代教养似乎成为现代银发族必修的课程?社会变迁,亲职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於父
母亲。记者郑超文/摄影
【本报记者梁玉芳】
台南县一所国小五年级女孩「伊布」是新竹师院研究生许玉玲论文「隔代教养学童的
生活世界」的女主角,透过伊布,看见隔代教养下孩子的真实世界。伊布跟着阿妈睡
,六点就起床,重家教的阿妈要她和姊姊先扫了地再上学;骑脚踏车上学是为了省车
钱,但阿妈仍会每天给她卅元零用钱,因为怕她看同学吃零食,孩子心里会难过。
不同於社会对隔代家庭的孩子贴满问题标签,许玉玲发现,伊布拥有来自祖父母丰沛
的爱、学校提供的生活资源,以及老师的关爱和接纳;和一般刻板印象中的隔代家庭
中祖父母教养不力、孩子容易出岔的情况很不相同。
●形成原因不同 不全是问题小孩制造场
「隔代教养家庭不是同质性的集合名词」,许玉玲在文章中说,每个隔代家庭情境不
同,社会得避免把他们归纳成问题小孩的制造场。
当社会有越来越多的隔代家庭,我们必得学着了解隔代家庭中,当阿妈背起娃娃、孩
子在父母栏填上阿公阿妈的名字时,其中种种的温暖与困难。
走过乡下的庙埕、巷口,常可以看到阿妈带着小孩子,围坐话家常的情景,老人闲聊
天,小孩也有自己的社交圈。若说阿公阿妈教出的孩子到底有什麽不同,幼稚园和安
亲班的老师,会不假思索地答你:「非常不同。」到底哪里不同呢?答案也是立即的
:「依赖。」
幼教老师有最直接的观察,三岁以後的孩子开始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穿鞋、穿衣、
拿调羹;但祖父母的疼爱,让孩子进幼稚园仍然要人喂、不会自己穿衣穿鞋,相较起
来,喜欢撒娇、耍赖。
●社会变迁产物 回妈妈身边有段阵痛期
隔代教养家庭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形成原因不外是父母离异、抛弃孩子、未婚生子,
或是外出工作,才会将孩子托给祖父母;在都市,托育政策不健全的情形下,为生活
打拚的双薪家庭,把襁褓孩子送回南部,让「祖母变成保母」已是常事。
一般说来,隔代教养的情形到了孩子上小学就会停止,因为父母会觉得,孩子到北部
受教育比较有竞争力,更何况上班时间的照管问题就由小学老师代劳了。由乡下阿妈
家回到都市妈妈家,教养方式的差异,是许多都市家庭的阵痛期。
因此,到了学龄期的隔代家庭,多半是父母经济情况不佳、婚姻出问题的孩子。祖父
母多半没有拒绝接受养育孙子的权利,先天不良的家庭土壤,培育幼苗也多艰辛。
「不是所有隔代教养儿童都会有问题,」台湾世界展望会资源发展处处长郭秀龄说,
在展望会全台两万三千位资助童里,有百分之十六的受助童是来自隔代教养家庭,百
分之卅六是单亲;因为他们大部分身处文化刺激较少、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让老人
与小孩之间的教养问题更容易被看见。
根据研究,不同成因的隔代家庭,对孩子有不同影响。花莲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
吴佳容的硕士论文指出,不同形成原因的隔代教养学童在学校生活适应上会不同,「
父母外出工作」的隔代教养学童会比父母婚姻出状况等其他隔代教养学童来得好些。
国小老师指出,乡下祖父母有些不识字,就很难监督孩子的课业;一般来说,比起一
般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的孩子更爱看电视;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里玩,可能是想感受
家有父母亲的感觉。
●不必问题化 老人带孙各有利弊
台东社会工作者潘缨花也指出,别把隔代教养问题化,孩子由阿公阿妈那里得到不少
,比如说,阿美社区里的隔代教养家庭的孩子,就比一般孩子母语说得好。老人带孙
,各有利弊。
潘缨花访谈台北一位阿妈说,老人家体力不行,而且对新的营养知识和病症比较不清
楚;但是比起新手父母,是更有耐心、有经验,婴儿会更有安全感,也会比较顺性发
展。
小学一年级的阿平(化名)父母在五年前离婚,他跟爸爸住,但爸爸竟因为受不了离
婚打击,酗酒而亡。阿妈照顾阿平一阵子之後,觉得还是让妈妈扶养会有比较正常的
成长环境。
妈妈带走阿平之後与阿妈断了音讯,阿妈挂心,四处打听,竟然发现阿平已被亲生母
亲送到育幼院,因为她要改嫁,并不在乎阿平怎麽过日子。感受自己被遗弃,阿平出
现偷窃等偏差行为。阿妈很伤心,决定再提出改定监护权的诉讼,把阿平带回家。
社工员相信,这样的隔代教养会比阿平留在无法负起亲职的母亲身边更好,於是官司
打赢了。
●少年期易出岔 一般家庭也有同样问题
看在社工员的眼里,隔代家庭的孩子是在少年期才容易出岔。因为幼童时期,依附关
系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点,祖父母若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一切都OK
,但少年正值生命周期里角色及身分的迷惘或危机,原本就需要较多的关心与沟通技
巧,但祖父母体力衰弱,心理上也较无弹性,观念保守,此时祖父母的照顾经验已经
不够看了,所以冲突、离家、偏差行为等问题,就容易发生,但「就是一般的家庭也
是有同样的问题」,而不是隔代教养家庭常会出现这类的问题。
「两个不同世代的人,年龄相隔半个世纪以上,在这个家庭里,他们都是受害者。」
田礼芳为隔代家庭下了注脚。他慨叹,社会很少关注隔代家庭里老人家付上的代价:
养老金、健康、休闲。
田礼芳认为,持平来说,隔代教养确有些力不从心之处,这些限制在於祖父母的生理
状况、沟通方式、价值观念、亲职能力上的相对弱势;但另由实情来看,现代脆弱的
婚姻关系之下,光靠父或母的照顾角色,已经不够了,许多祖父母发挥了补位的功能
,这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
潘缨花建议,社会不必将孩子的问题都推给祖父母,而是改变观念,「亲职教育的对
象不再局限於父母亲」,也要特别注意孩子躁动的心,若孩子被爱的感觉未被填满,
照顾者要协助孩子多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及培养兴趣,补足「被爱」的需求。
【2003/06/02 联合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160.229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