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ur (飄飄)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我們需要的是論壇,不是審判!
時間Sat Apr 26 00:34:57 2003
http://www.pots.com.tw/weekly/current/current_4.htm
■我們需要的是論壇,不是審判!【2003/04/28/破報復刊256號】
◎中央大學女性研究社、酷兒文化研究社
日前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因提供人獸交相關資訊之連結引發社會爭議,我們身
為中大學生,身為關注性/別議題之社群,身為學術網路的重度使用者,認為有
必要針對此事件提出幾點我們的看法:
學術網路是否該保持純淨無性,即使學術研究用之相關性資訊都不得存在?關於
這點,我們必須先認識到,針對網路空間的焦慮,是隨著近幾年網路普及並向下
紮根而興起的。在台灣網際網路發展初期,政府僅先以大專院校以上之學術機構
做為試行對象,而有所謂的「學術網路」。早期因不涉及中小學兒少族群,且網
路軟硬體未甄成熟,力量也未廣為人知,故社會上並無太多焦慮。後期因政府發
展台灣成為科技之島的政策,學術網路向下推廣到中小學,使得學術網路規範越
來越以保護兒童為考量,大大削減了發揮與拓展的空間。
然而,這樣的趨勢對台灣的學術研究發展是不利的,尤其在以人、以社會、以文
學文化為主題的社會人文領域。性/別研究容易涉及具爭議性的主題,甚至性/別
研究本身就是個具爭議性的學門,然而這樣的爭議性正是值得觀察和研究的。因
此,我們需要一個寬廣自在的學術空間,促使人們有充分的材料和機會,去認識
、辯論和思考各種議題。試想,在介紹性病防治的網站上,我們需要真實的患者
生殖器照片,幫助對性病有清楚認識;在民族人類學研究中,我們透過那些衣不
蔽體、性器穿刺、人體改造、血肉交織的影像,學習各種文化風俗民情;許多著
名的文學與電影,透過赤裸、冷酷、殘暴的文字和影像,逼使我們去面對那些平
日我們避而不見、隱而不思的現實與成見。難道我們皆該以某些人認為「噁心、
變態、有違善良風俗」為由,將這些資訊一概從學術網路上清除?
「噁心變態」及所謂「善良風俗」,這些美學的主觀感受和道德標準,是社會文
化的產物,會隨時空改變,如何定義一向備受爭論。怎樣的表現構成猥褻?什麼
會戕害心靈?什麼叫價值觀扭曲?這些問題恐怕見仁見智,而汙名在這其中經常
不理性地左右我們。它使我們能以鄙斥的態度排解心中的不適,而不須去面對隱
隱作祟的尷尬矛盾。結果,我們將隱含距離甚至歧視與敵意的性態度視為正常正
當,卻指控持平看待引介性的多元樣貌的網站為不當並加以抹黑。
此刻,我們應檢討學術網路本身的定位。學術網路應以充分分享知識、鼓勵獨立
思考與開放討論為原則。學術網路的空間,不應依照特定人士或機構的品味喜好
來規劃設限。正因為學術網路有促進學術研究與教育之用意,所以更應該使其寬
廣與前進,而非侷限與倒退。
數十年前,若有教授在課堂上提及反對運動,可能會被控以違反國家安全。我們
現在知道,當時需要的不是更嚴厲的言論管制,而是改造單一獨斷的意識形態,
促進政治自由。數十年前,若有教師在課堂講解安全性行為,可能被告以違反善
良風俗。我們現在知道,應該檢討的是性態度的保守及性教育的缺乏,而非不經
思考一味排擠抗拒。這次,我們又面臨了同樣的處境。以後見之明看來,我們不
該亟思審判和消滅,而是應該思考,我們社會中的性言論自由及性表達空間是否
充分且平等?我們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因為膽怯和不瞭解,而歧視打壓與自
己主張或喜好不同的他人?
建立嚴密的監督檢查系統,鞏固專斷單一的道德標準,使性異議人士戰戰兢兢,
這絕對不是強調快樂、希望、多元的社會應該有的表現,反而是歐威爾「1984」
的再次呈現。近半世紀以來,婦運與女性主義團體一直是促進台灣社會進步開放
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們在其中學習到的性自主、平等尊重、多元包容等精神,
在這次所謂「婦團」引發的事件中卻完全看不見。我們反而看到毫無反思及辯論
誠意的指控,鼓勵對異己任意抹黑與歧視,以及聯合威權剝奪其生存空間的意圖
。這樣的言論與行動,對我們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又是什麼良好示範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59.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