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單純與呆滯之間)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剪報] 如何有效鋪設高等教育最後一哩
時間Mon Apr 14 10:25:36 2003
2003.04.14 中國時報
如何有效鋪設高等教育最後一哩
朱雲鵬
最後一哩(last mile)是網路鋪設的用語,意指網路路線連接到實際用戶端的最
後一段。如果沒有這一段,不論前端的建設多麼完整,使用者還是無法上線,整個網
路鋪設功虧一簣。高等教育也是一樣,如果缺了最後一哩,畢業生無法順利地依照他
們的志願,開拓人生的下一步,便是功虧一簣。以此最後一哩來比喻教育所應具備的
功能,源自英業達副董溫先生,甚為傳神。這個概念應當是學生個人生涯規劃,家長
指導學生,學校規劃課程,教育管理機構導引資源移動的重要考量。不幸的是,太多
的刻板印象和僵固體制,限制了這個觀念的應用。
投入資源相當驚人
最近我們在時序上進入了考試的季節,有大學的「學科能力測驗」、二技「統一
入學測驗」、四技二專的統一測驗等。在此過程中,「填志願」是必經的環節;這個
環節不容小看。從個人來看,填選學校及科系,將影響未來多年的生涯規劃。從社會
來說,牽涉了師資和軟、硬體設備的建置,投入龐大。就整個國家來看,相應投入的
資源更是驚人。這樣龐大資源的配置能否讓學生養成其人格,讓想就業者學得技能及
知識,成為企業或研究機構所需之人才,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不僅是教育的
重要目標,更是國家發展成敗的關鍵。
既然如此,不同高等學校的不同科系所能提供的就業和升學準備,也就是連最後
一哩是否均鋪設完成,照理說應成為選填志願的最重要參考之一,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傳統上,大家關心國中和高中的升學率,但現在絕大多數想唸大學者均有機會就讀
大學,而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考生有沒有就高中(職)一路到大學或
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習生涯,作完整的資料收集,或接受專業的輔導?答案恐怕是否定
的。
事實上,許多考生或家長對於相關資訊的收集,比選購一支手機還不如,而是憑
藉著刻板印象和表面性的指引來作決定。舉例來說,在國中生即將畢業時,應由專業
諮詢,了解自己之性向,對未來應選擇升高中或應升職校以多吸收專業知識作決定。
但是長久以來的習慣就是,國中畢業後應優先選擇進入普通高中,考不上的唸高職;
普通高中畢業後就讀大學,職校學生亦繼續就讀技職學院或科技大學;至於學生的興
趣與能力似乎不是主要的考量。就學校的選擇而言,基本上國立學校優先,私立學校
居後。而在此二群組之內,學生與家長絕大多數先填(科技)大學,然後填(技術)
學院。在美國,著名麻省理工學院不少院系的排名全國數一數二,這樣的情況在台灣
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社會存在著名稱的迷思,技術學院不得不展開一波波的改
名運動。
最後一哩扭轉趨勢
對於科系內容的選擇,一樣多是憑表面的或直覺的印象。那些科系的課程安排適
合自己,所提供的訓練可使其畢業生在那些行業就業,從事何職位,待遇如何,似乎
均不為所問。以商科為例,名稱較為「傳統」的科系分數大多不高,例如「會計」、
「財稅」等,即使學生的出路並沒有不好。但如改個名稱,例如加「資訊」二字,分
數立刻提高,即使教學內容不變。在這樣的迷思之下,儘管很多科系投入相當多的心
力改善教學品質,但不一定得到重視,反而是改名稱、改招牌比較重要。
在如此的決策模式下,學生有如在暗夜的交叉路口選擇要走的路,能否走上正確
的方向能倚靠的似乎僅有運氣了。唸錯學校選錯方向的案例屢見不鮮,畢業等於失業
,或者從事非本業的工作,或者再重考,影響所及不僅是個人的生涯規劃,國家許多
資源也都因此錯置了。
要扭轉這個趨勢,推廣「最後一哩」觀念會有其槓桿上的重要性。我們應當接續
問幾個問題:第一,什麼學校什麼科系的畢業生目前在做什麼,這符不符合考生的期
望?第二,就符合考生期望的目的而言,什麼學校什麼科系提供最好的基本訓練,使
得最後一哩的訓練成為可能?第三,什麼學校什麼科系提供最好的最後一哩訓練?第
四,經由那個路徑能進入這些學校的這些科系?
如果多數考生是循這樣的思考模式填志願,而相關政策的制定也能配合修正,大
局就可以扭轉。首先我們會看到的是,各校均會對學生畢業後表現的資訊作有系統的
收集。各校均必須知道,畢業生目前是在就業還是就學;就業者在那個行業,以什麼
職業身分就業,待遇如何,升遷狀況如何,當初花了多少時間找工作,是否曾失業;
就學者在何處就學,表現是否傑出,是否能進入想進入的研究所就讀;畢業生覺得,
當初在學校有那些訓練和課程應當加強,會對他們有最大的幫助。應當會出現一個團
體,將各校的資訊作一彙整,成為一個資料庫。
實務教學應予重視
其次,各校會卯足力氣,從事最後一哩的鋪設,而且在鋪設的過程中,會兼顧到
基礎或骨幹網路的鋪設。原因很簡單,如果基礎或骨幹網路鋪設不全,最後一哩就免
談了。根據目前所得到的資訊顯示,多數學生在畢業後覺得,如果在學期間能加強英
語、資訊電腦和專業訓練,將有最大的幫助。這就指引了基礎網路鋪設的明路。
在最後一哩的鋪設方面,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例如學校可以有系統地實施到
企業實習的制度。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實習,其他科系如有可能也應儘量做類
似的安排。如果因為行業運作的特性,使得到企業學習難以安排,可否如溫先生所提
議,反過來安排業界人士有系統地到學校來上「實務課」,或甚至此課程就由某單一
企業認養?現在企業普遍地都想設立「企業大學」,這不見得不是一個好的方向,但
何不乾脆將「企業大學」以特殊課程的形式設在既有的學校?
當然,以上的構想最好均有政府的資源和政策協助推動。目前政府的資源和政策
,似乎重點是放在學術研究之推動。這很重要,確有需要培養許多優秀的學術工作者
,從事基礎和應用型的研究。但是,畢竟絕大多數的大專畢業生選擇就業,而台灣經
濟的發展也非靠這些就業者的優良表現不可。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若是對於實
務教學型學校的補助未予足夠的重視,這些學校成功鋪設最後一哩的可能性將降低。
新觀念具戰略意義
就實務教學型補助總額的分配而言,系科評鑑是好的制度,應當持續,但可考慮
加入產出指標,而不限於投入指標。前者應包含學生程度的實際測驗,相關證照之取
得,以及畢業生的表現。如此,會鼓勵學校鋪設好基礎網路,也從事鋪設最後一哩網
路的努力。此外,有關單位也可以考慮輔導推動「生涯規劃事業」的設立。這些事業
應當一方面有系統地收集資訊,為考生和家長提供諮詢服務,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校
進行最後一哩的鋪設。
學生經過了學校的教育,成為畢業生,其表現應作為教育成敗和改進的重要依據
,也應當成為考生選擇學校和科系最重要的指引。要讓這樣的機制能有效運作,推動
最後一哩觀念,有其戰略上的重大意義。為了要達到最後一哩,學校會不得不重視基
礎或骨幹教育之提供,也不得不與企業建立共生共立的關係。這不僅攸關年輕人寶貴
的生涯規劃,牽涉到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更影響到整體經濟發展的前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