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单纯与呆滞之间)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剪报] 如何有效铺设高等教育最後一哩
时间Mon Apr 14 10:25:36 2003
2003.04.14 中国时报
如何有效铺设高等教育最後一哩
朱云鹏
最後一哩(last mile)是网路铺设的用语,意指网路路线连接到实际用户端的最
後一段。如果没有这一段,不论前端的建设多麽完整,使用者还是无法上线,整个网
路铺设功亏一篑。高等教育也是一样,如果缺了最後一哩,毕业生无法顺利地依照他
们的志愿,开拓人生的下一步,便是功亏一篑。以此最後一哩来比喻教育所应具备的
功能,源自英业达副董温先生,甚为传神。这个概念应当是学生个人生涯规划,家长
指导学生,学校规划课程,教育管理机构导引资源移动的重要考量。不幸的是,太多
的刻板印象和僵固体制,限制了这个观念的应用。
投入资源相当惊人
最近我们在时序上进入了考试的季节,有大学的「学科能力测验」、二技「统一
入学测验」、四技二专的统一测验等。在此过程中,「填志愿」是必经的环节;这个
环节不容小看。从个人来看,填选学校及科系,将影响未来多年的生涯规划。从社会
来说,牵涉了师资和软、硬体设备的建置,投入庞大。就整个国家来看,相应投入的
资源更是惊人。这样庞大资源的配置能否让学生养成其人格,让想就业者学得技能及
知识,成为企业或研究机构所需之人才,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不仅是教育的
重要目标,更是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
既然如此,不同高等学校的不同科系所能提供的就业和升学准备,也就是连最後
一哩是否均铺设完成,照理说应成为选填志愿的最重要参考之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传统上,大家关心国中和高中的升学率,但现在绝大多数想念大学者均有机会就读
大学,而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考生有没有就高中(职)一路到大学或
技术学院毕业的学习生涯,作完整的资料收集,或接受专业的辅导?答案恐怕是否定
的。
事实上,许多考生或家长对於相关资讯的收集,比选购一支手机还不如,而是凭
藉着刻板印象和表面性的指引来作决定。举例来说,在国中生即将毕业时,应由专业
谘询,了解自己之性向,对未来应选择升高中或应升职校以多吸收专业知识作决定。
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就是,国中毕业後应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考不上的念高职;
普通高中毕业後就读大学,职校学生亦继续就读技职学院或科技大学;至於学生的兴
趣与能力似乎不是主要的考量。就学校的选择而言,基本上国立学校优先,私立学校
居後。而在此二群组之内,学生与家长绝大多数先填(科技)大学,然後填(技术)
学院。在美国,着名麻省理工学院不少院系的排名全国数一数二,这样的情况在台湾
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社会存在着名称的迷思,技术学院不得不展开一波波的改
名运动。
最後一哩扭转趋势
对於科系内容的选择,一样多是凭表面的或直觉的印象。那些科系的课程安排适
合自己,所提供的训练可使其毕业生在那些行业就业,从事何职位,待遇如何,似乎
均不为所问。以商科为例,名称较为「传统」的科系分数大多不高,例如「会计」、
「财税」等,即使学生的出路并没有不好。但如改个名称,例如加「资讯」二字,分
数立刻提高,即使教学内容不变。在这样的迷思之下,尽管很多科系投入相当多的心
力改善教学品质,但不一定得到重视,反而是改名称、改招牌比较重要。
在如此的决策模式下,学生有如在暗夜的交叉路口选择要走的路,能否走上正确
的方向能倚靠的似乎仅有运气了。念错学校选错方向的案例屡见不鲜,毕业等於失业
,或者从事非本业的工作,或者再重考,影响所及不仅是个人的生涯规划,国家许多
资源也都因此错置了。
要扭转这个趋势,推广「最後一哩」观念会有其杠杆上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接续
问几个问题:第一,什麽学校什麽科系的毕业生目前在做什麽,这符不符合考生的期
望?第二,就符合考生期望的目的而言,什麽学校什麽科系提供最好的基本训练,使
得最後一哩的训练成为可能?第三,什麽学校什麽科系提供最好的最後一哩训练?第
四,经由那个路径能进入这些学校的这些科系?
如果多数考生是循这样的思考模式填志愿,而相关政策的制定也能配合修正,大
局就可以扭转。首先我们会看到的是,各校均会对学生毕业後表现的资讯作有系统的
收集。各校均必须知道,毕业生目前是在就业还是就学;就业者在那个行业,以什麽
职业身分就业,待遇如何,升迁状况如何,当初花了多少时间找工作,是否曾失业;
就学者在何处就学,表现是否杰出,是否能进入想进入的研究所就读;毕业生觉得,
当初在学校有那些训练和课程应当加强,会对他们有最大的帮助。应当会出现一个团
体,将各校的资讯作一汇整,成为一个资料库。
实务教学应予重视
其次,各校会卯足力气,从事最後一哩的铺设,而且在铺设的过程中,会兼顾到
基础或骨干网路的铺设。原因很简单,如果基础或骨干网路铺设不全,最後一哩就免
谈了。根据目前所得到的资讯显示,多数学生在毕业後觉得,如果在学期间能加强英
语、资讯电脑和专业训练,将有最大的帮助。这就指引了基础网路铺设的明路。
在最後一哩的铺设方面,有许多可以努力的方向,例如学校可以有系统地实施到
企业实习的制度。医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实习,其他科系如有可能也应尽量做类
似的安排。如果因为行业运作的特性,使得到企业学习难以安排,可否如温先生所提
议,反过来安排业界人士有系统地到学校来上「实务课」,或甚至此课程就由某单一
企业认养?现在企业普遍地都想设立「企业大学」,这不见得不是一个好的方向,但
何不乾脆将「企业大学」以特殊课程的形式设在既有的学校?
当然,以上的构想最好均有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协助推动。目前政府的资源和政策
,似乎重点是放在学术研究之推动。这很重要,确有需要培养许多优秀的学术工作者
,从事基础和应用型的研究。但是,毕竟绝大多数的大专毕业生选择就业,而台湾经
济的发展也非靠这些就业者的优良表现不可。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是对於实
务教学型学校的补助未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学校成功铺设最後一哩的可能性将降低。
新观念具战略意义
就实务教学型补助总额的分配而言,系科评监是好的制度,应当持续,但可考虑
加入产出指标,而不限於投入指标。前者应包含学生程度的实际测验,相关证照之取
得,以及毕业生的表现。如此,会鼓励学校铺设好基础网路,也从事铺设最後一哩网
路的努力。此外,有关单位也可以考虑辅导推动「生涯规划事业」的设立。这些事业
应当一方面有系统地收集资讯,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谘询服务,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校
进行最後一哩的铺设。
学生经过了学校的教育,成为毕业生,其表现应作为教育成败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也应当成为考生选择学校和科系最重要的指引。要让这样的机制能有效运作,推动
最後一哩观念,有其战略上的重大意义。为了要达到最後一哩,学校会不得不重视基
础或骨干教育之提供,也不得不与企业建立共生共立的关系。这不仅攸关年轻人宝贵
的生涯规划,牵涉到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更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景。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