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大陸社向您問好)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情報] 人家寄給我的
時間Wed Mar 26 14:57:47 2003
遍地放牛大學 文憑貶為廢紙
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陷深淵
▲過去10年來,台灣平均不到40天就有一所新大學成立,大學生「量產」的結果就是青
年失業率飛漲
教改這隻怪獸,正在吞噬下一代的前途,掏空台灣的競爭力。而教改的問題,不只在
於課程規劃的荒腔走板,也不只在於入學方式有利優勢階級家庭,更不容忽視的一個
面向是,高等教育的無限制盲目擴充,所造成的教育素質沉淪,青年失業率高漲,以
及大學財務危機。
撰文 /
臧聲遠
猶如八○年代的情景,各種社會運動再度在台灣風起雲湧,所不同的是,15年前社
運的主軸是「改革」,現在的訴求卻是「反改革」。經歷這麼多年的改革實驗,台灣不
但沒有往進步的方向走,反而改革本身成為社會退化的亂源所在,其中尤其是教育改革
,正在把台灣下一代的前途,以及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推向一場空前的大災難,然而卻
沒有人能讓這隻教改怪獸停止下來。
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
台灣近年的改革軌跡,像極了文革結束前的中國大陸。毛澤東妄想讓中國「一步到
位」,直接從小農社會跳到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先後發動「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結果足足使中國倒退了50年。鄧小平上台後,改採「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任何
改革措施都先從「試點」做起,先在局部地區進行小規模的實驗,成功後再推行到全國
,將政策錯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東歐採取所謂「震盪療法」,
妄想從共產體制立刻跳到資本主義民主制,當時許多人質疑中國的改革步伐太慢,但是
不旋踵之間,俄羅斯和東歐的改革就全面破產,中國卻成功蛻變經濟強權。
台灣教育水準「大躍退」
同樣的烏托邦理想想主義,和「一步到位」的狂熱,也主導了台灣的教育改革。不
要說透過局部的「試點」,找出正確可行的方式,甚至連最起碼的教師都還沒培訓好、
課本都還沒編印好,就迫不及待讓教改上路。即使問題已經層出不窮,但在教改精神導
師李遠哲的談話中,顯然不認為教改的方向有任何錯誤;教改步伐也不僅沒有放緩,反
而進一步加緊深化,推行更大規模的激進措施(如九年一貫教學)。當我們在電視新聞
中,看到國中工藝老師沉痛地表示,在九年一貫教學政策下,他被迫要去教生物,自己
實在不願誤人子弟時,不禁令人懷疑教改究竟是讓台灣「大躍進」,還是「大躍退」?
或許就像政論家南方朔所說:改革這兩個字,在台灣已經變成骯髒的字眼!
目前社會對教改的批評,最主要集中在課程方面,例如建構式數學教學法;其次是
多元入學政策所造成的不公平。但有另外一個層面卻被忽略了,也就是大學院校數量的
惡性膨脹;不論從台灣人力素質、大學生就業出路、或社會階級流動來看,其後遺症都
到了無法坐視的程度。
教改浩劫 青年失業惡化的推手
在教育部鼓勵下,近年國內高職和專科學校,紛紛升格改制為學院或大學,一方面
是實現教改理念,希望紓解學生的升學壓力,以及對學校發展「鬆綁」(deregulation)
,一方面就像李遠哲所主張的,在技職教育體系方面,要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將科技
人力的培育重心,轉移到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以提供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級人才。這使
得國內大學與獨立學院的數量,從民國75年的28所、80年的50所,急遽暴增到90年的135
所,足足成長了四倍之多,另外還有30多所大學正在籌設中。相對於先進國家如德國,
8,000萬人口只有300多所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幅度,已經明顯失控。
新科系設立盲目趕流行
不只是學校數量失控,新科系的設立也出現失控的現象。文、法、商、傳播、設計
等科系,由於硬體教學設備的建置成本不高,成為私立學校一窩蜂搶設的頭號對象。以
大眾傳播相關的科、系、組來說,總數已成長到超過100個,但就業市場能夠胃納的數量
連1/10都不到,畢業生除了改行別無出路。其後,教改人士鼓吹師資多元化,於是教育
部又廣開教育學程的大門,77多所大學院校一窩蜂搶設教育學程,有些技術學院甚至4個
教授就統包所有課程,不但培養出來的師資素質粗製濫造,更使得教師人力,出現前所
未有的嚴重過剩。
生技科系出現泡沫化警訊
這種投機風氣,最近更蔓延到生命科學領域,從北到南,一窩蜂搶設生物科技系所
的院校不知凡幾,許多私立學校的硬體實驗設備,能否達到教學標準都有問題。台灣的
生物科技產業,是否能發展起來還是個問號,但人才供應已經出現「泡沫化」的現象。
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和工研院的調查,在台灣六大重點科技領域中,生物科技將是人
才過剩最嚴重的領域,科技顧問組並且建議,傳統生物技術相關系所應減少招收學生。
然而諷刺的是,李遠哲仍不斷籲請政府,要增加生物科技高等教育的投資,渾然不察人
力失衡的危機。即使傳統被視為頂尖菁英教育的醫學院系,也同樣開始面臨畢業生過剩
的問題(詳見後文)。大學院校的盲目擴充,不只造成人力供需的扭曲,也造成學生素
質的低落,要為台灣高達12%的青年失業率負起絕大責任。
技職體系「文憑無用論」
就業情報在協助企業徵才的過程中發現,雖然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理工高」,
國內科技廠商普遍面臨工程師短缺的問題,景氣再怎麼冷依然求才若渴,但他們卻不敢
錄用許多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因為素質實在太差。中南部由於高等院校數量
少,技職院校學生還能維持地緣優勢,可以到在地企業任職,北部技職院校學生就沒這
麼幸運了,除非「北才南用」,甘願接受較低的薪水,前往中南部發展,否則在北部往
往成為廠商的「拒絕往來戶」,人資部門看到學校名字就把履歷表扔進垃圾桶,應徵工
作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許多科技廠商找不到工程師的同時,卻有為數不少的技職院
校理工背景學生找不到工作,因為廠商不信任他們的能力。誠如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召
集人蔡清彥所說,台灣資訊產業在人才方面,問題不在於「量不足」,而是「質不精」
,蔡清彥並且「打開天窗說亮話」,明白指出技職體系培育的人才,與產業界需求有相
當大的落差。由於不少技職院校文憑,已形同「信用破產」,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正打算
推動人才鑑定制度,凡是通過鑑定者發給證照,讓技職院校學生有另一個翻身的機會。
對許多技職院校學生來說,在高學費政策下,拿到的文憑卻幾乎是廢紙一張,還要
去考國家證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種當代版的「文憑無用論」,真是情何以堪?按照
李遠哲原先的期待,國內高職和專科學校大量升格改制,目的是要讓科技大學和技術學
院,成為產業技術人才的培育重心,事實證明只是李遠哲一廂情願的想法。
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素質總沉淪
最近在一場研討會中,教育部長黃榮村坦稱,台灣大專院校數量在10年內成長3倍,
大學生素質低落是「很正常的」,外界不必大驚小怪。但黃榮村不忘強調,台灣90多萬
大學生中,其實排名前50萬名的學生水準,並不比10年前差。
但我們要質疑的是:第一,大學數量激增後,是否只有「後段班」的學校,學生素
質每況愈下,「前段班」菁英素質完全不受影響?第二,為什麼「後段班」學校的素質
,惡化到如此嚴重地步,究竟是單純因為原先考不取學校的人,現在也有大學可讀,還
是因為大學沒有善盡教育責任?
教育經費嚴重稀釋
10年來,大專院校和學生總數增加超過200%,但高等教育經費占GDP(國內生產毛
額)的比重,卻僅從1.57%微幅提高到1.86%,相當於成長了18%。兩相對照之下,教
育經費的「稀釋效果」不言可喻。即使在教育預算分配上,最具優勢的國立大學,經費
也不免大幅縮水,「前段班」的菁英教育豈能不受影響?知名經濟學者朱雲鵬,在「高
等教育品質下降將危及台灣競爭力」這篇文章寫道:
「在如此大幅擴張高等教育名額的同時,教育品質不但沒有維持而且正在下降,
菁英教育尤其嚴重……以菁英教育為主的公立大學,遭受前所未有的經費壓縮
窘境。以某知名國立大學為例,該校90學年度經費共編17億元,其中人事費為
11億元,平均每位學生教育支出約為20萬元,僅是10年前的三分之一,如果扣
除人事費則下降比例更大。這所學校的情況還不是最嚴重的,在被教育部稱為
『重點研究型大學』的院校中,不乏政府補助經費尚不足以支付該校人事費者。
與國際情形相較,日本東京大學平均每學生經費支出折合台幣達180萬元,大阪
大學達100萬元,香港中文大學為90萬元,韓國漢城大學為36萬元,連北京的北
大和清大都有15萬元,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堪慮。目前已展現的現象為,學校
訂購期刊的數量減少,研究生所能分配到的儀器上機時間減少,軟硬體汰舊換
新遭延遲。此外,由於學校缺乏高等技術人員及足夠行政、事務人員的配置,
教授除了教學及研究外,還要身兼解決學生各種技術問題,也要兼做行政及事
務工作,甚至還要協助學校自籌經費,疲於奔命。」
放牛大學充斥杏壇
國立大學素質尚且「堪慮」,部分技職院校和新興私立大學就更不用說了,第一線
教學工作者感受尤深。我們聽到教師抱怨,全班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會寫「蒼蠅」兩個字
;聽到微積分教師抱怨,學生要從最基本的代數教起,不禁懷疑自己到底是在教大學,
還是在教國中。這類駭人聽聞的杏壇「笑話」不勝枚舉。在實施聯考制度的時代,每所
國中都有所謂「放牛班」,如今則「放牛大學」到處充斥。有人開玩笑說,現在想要「
名落孫山」,比「金榜題名」還難,尤其對自然類科學生來說,拜技術學院泛濫之賜,
升學幾乎「百發百中」,難怪選擇自然類科的學生,今年人數首度超過社會類科,在濫
竽充數的情況下,豈能怪科技廠商用人太挑剔?
青年失業率即為教改成績單
人才養成是環環相扣的,台灣高等教育素質低落,不全是大學院校本身的問題,而
是從小學基礎教育就開始荒腔走板。就拿小學的建構式教學,造成國中生數學成績、智
力測驗大幅退步來說,現在中學教師被迫要為小學教改失敗「買單」,九年一貫教學實
施後,可以預見的是,大學將被迫「概括承受」中、小學教改更多爛攤子。
企業站在人才鏈的末端,是教改的最終驗收者,面對大學素質滑落,許多企業乾脆
「自動降級」,把碩士當大學生用,大學生當高中生用,再不然就是寧缺勿濫,以致台
灣15-2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遠高於日韓等亞洲鄰國。青年失業率,正是教改的「期末成
績單」。去年有高達11%、今年有15%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寧願選擇「延畢」,留級唸
大五、大六,暫時逃避就業壓力,如果把這部分算進來,台灣青年失業率將更為驚人,
教改成績單也更難看。
一位畢業經年仍找不到工作的新鮮人,在接受採訪時憤怒地表示,「我現在最恨的
就是教育部!」台灣年輕世代的失業怒火,最後不是指向勞委會,也不是指向青輔會,
而是要跟教育部及教改人士算總帳。
大學未善盡教育責任
在技職院校中,名列前茅的科技大學如台科大、北科大,企業評價比多數的國立大
學都還要好;我親訪過國內許多技術學院,也不乏辦學績效令我印象深刻者。最近更有
多所私立技職院校,延攬卸任的國立大學校長接掌校務,展現力爭上游的企圖心。而新
興私立大學方面,元智大學的表現尤其突出,在各家媒體所做的企業最愛用的人才排行
榜上,連年都穩居前十名。但不可諱言的,新興私立大學和技職院校的總體素質,已經
「向下沉淪」到怵目驚心的程度,這不能完全怪學生差,也要怪這些學校教得太差!
教改浩劫 大學浮現泡沫化危機
台灣在政治解嚴之後,出現了三大產業泡沫:一是伴隨金融解嚴後,金融機構的盲
目增設;二是伴隨媒體解嚴後,新聞媒體的盲目增設;三是伴隨教育解嚴後,大學的盲
目增設。前兩個泡沫都已經被戳破,業者合併的合併,倒閉的倒閉,而教育泡沫也已到
達快要崩破的臨界點。
就在大學總數直線上升之際,人口出生率卻反向直線下降,兩條曲線形成典型的「
死亡交叉」(借用股票投資的術語),各級學校的招生壓力愈來愈大。剛開始是私立高
中職招生嚴重不足,某些學校甚至被迫到緬甸和泰北,去招收所謂的「建教生」(其實
是半工半讀的外籍勞工),接著是技術學院招不到學生,今年更破天荒首度出現10所私
立大學招生不足。
教育市場機制飽受干預
「愈來愈多的大學,搶愈來愈少的學生」,所造成的大學財務危機,在台灣特有的
兩個因素作祟下,情況更加惡化。首先,就像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形容的,國內大
學已步上「銀行過剩現象」的後塵,所不同的是,「銀行不能倒」的神話已經被打破,
「大學不能倒」的神話依然根深柢固,無法用市場機制淘汰較差的大學,用良性方式削
減學校數量,用許士軍的話來說就是存在「退出障礙」。
其次,國內許多大學有意赴大陸興學,開辦EMBA等管理課程,正如中央大學管理學
院院長李誠所說,英美等國也都是積極在海外招生,來解決國內大學過剩的問題,但在
台灣卻遭到教育部千方百計阻撓。相反地,大陸卻極力招攬台灣學生,台灣學子赴大陸
深造蔚為新潮流。國內大學沒辦法去搶大陸學生,反而本身學生被大陸搶走。
招生不足危及教學品質
隨著招生亮起紅燈,私立學校的財務壓力愈來愈大,所提供的教學品質也每況愈下
。一位技術學院教師痛陳,「技職體系的學校因招生不足而惡性競爭,一招、二招、三
招、再招,發出夾報廣告、公車廣告,拚命宣傳拉人,只要有學生就額手稱慶。由於學
校招生出現赤字,一下子削減好幾個班級,於是併班上課,每堂動輒百人以上,沒有任
何設備,連講桌都沒有!學校『在商言商』,但求一時自保,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而
言,最慘的莫過於從年輕的學生身上看不到希望。」
面對嚴酷的「生存保衛戰」,許多私立學校不得不「招生放第一,教學放其次」,
連教師也被迫「下海」,充當招攬學生的業務員,有些學校甚至暗示,每位教師必須拉
到多少名額,下年度才續發聘書。在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必
須補唸碩博士學位,本身已經自顧不暇,再加上教師員額採取「極簡原則」,還要身兼
招生等行政事務,到底能有多少心力放在學生身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務正業走火入魔
為了尋找替代財源,大學院校紛紛轉移重心,擴充所謂推廣教育部,赤裸裸展開「
搶錢大戰」。因為台灣百業蕭條之中,唯有成人教育一枝獨秀,在高失業的陰影下,為
了強化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各種在職進修和第二專長課程大行其道,而勞委會職訓局,
也提撥大筆經費給予補助。南部某私立技術學院就曾告訴我,「現在我們靠的不是教育
部,而是職訓局了。」
儘管搶食成人教育市場大餅,已經成為大學院校的「全民運動」,但現實情況卻是
,教學品質愈被詬病的學校,對於成人推廣教育愈熱衷,教師除了份內的教學工作外,
有時還得奉命支援推廣教育,這難道不會產生「排擠效應」嗎?大學「不務正業」到了
走火入魔的地步,「本業」的教學品質豈能不受影響?
不可否認,台灣正面臨著產業世代交替,新興科技如奈米、平面顯示器、基因工程
等,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從業人員在校期間根本沒學過,當然只有靠在職進修。但是我
要奉勸有意報名在職學分班、碩士在職專班的社會人士,有些大學連本身的學生都教不
好,你去進修能學到什麼東西?有些學校本身的畢業生,都被企業列為「拒絕往來戶」
,你進修拿到的學分或學位,對於求職或升遷有何幫助可言?
教改浩劫 社會階級倒向世襲化
大學浮濫增設下,企業被迫採取「名校主義」,用人政策愈來愈偏頗。而名校主義
的後遺症,就是把台灣推向「階級世襲化」,底層家庭子女想要翻身,掙脫父母的階級
地位,機會變得愈來愈小。
名校主義趨於極端
企業選才偏好名校學生,古今中外皆然,但絕不像台灣現在這麼極端。從前大學聯
考時代,師長都會建議學生「選系不選校」,因為三流學校的熱門科系,出路通常都比
一流學校的冷門科系要好。但現在國內企業普遍的現象是,寧願用一流學校「非直接相
關科系」的畢業生,錄用之後給予在職訓練,也不願用三流學校「直接相關科系」的畢
業生。
再者,從前「名校」與「非名校」的文憑,差別在於「吃香」和「不吃香」,好歹
總是有工作機會。然而,現在卻變成「有用」和「沒用」的差別,非名校學生往往第一
關履歷篩選就出局,連應試機會都沒有。
學校是階級複製的工具
國內許多科技廠商,研發部門指定台、成、清、交四所名校,其他學校履歷幾乎看
都不看一眼;今年即使台積電放寬徵才標準,仍然限定在台、成、清、交、中央、中原
、元智、逢甲、中山、台科大等10所學校。不少用人主管表示,大學院校已經多到他們
連名字都不認識、也無從鑑別的地步,而且提起實際雇用的經驗,非名校學生的素質也
令他們「心有餘悸」,只好唯名校是尚。
有人形容說,現在學校出身就好比「血統」,你這輩子的前途,在大學放榜的那一
刻就大致決定了,非名校血統的學生,縱使個人專業實力、性格特質再好,可能連最起
碼的應徵資格都沒有,其中「遺珠之憾」所造成的人才浪費是很驚人的;相反地擁有名
校血統,就等於躋身職場菁英俱樂部的保證會員之列。但這只是第一層不公平,我們要
進一步追問的是,到底哪個階級的子女,比較有機會進名校?這是更深層的不公平所在。
優勢家庭條條大路通名校
我在台大的同班同學,有三成任教於各大專院校,某次同學會的場合,談起實施多
元化入學方案後,各種旁門左道的現象,大家都不勝唏噓,一位現任政大教授的同學感
慨說,如果晚個20年出生,以我們班同學的家庭背景,恐怕有一半進不了台大!
毫無疑問,優勢家庭子女是教改的獲益者。劣勢家庭的父母,沒有辦法在子女推薦
甄試過程中「使力」,沒有能力幫小孩累積課外活動的資歷,沒有錢栽培小孩進才藝班
,就連應付飛漲的教科書費用都愈感吃力。教改的結果,就是讓優勢階級「條條大路通
名校」,而劣勢階級進名校的門卻愈來愈窄。
最近國內社會學界,開始注意到所謂「階級複製」的問題,也就是階級流動僵固化
,造成下一代複製上一代的階級地位,劣勢階級喪失翻身機會。這種社會病態的產生,
教改絕對難辭其咎,它使企業徵才走向「名校血統論」,而名校的入學方式又對劣勢階
級不利。
教改掏空台灣的競爭力
教改一路走來,所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就像朱雲鵬所說,「在未來數
年大專院校數量及學生名額仍將持續擴充的狀況下,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的速度還會持續
惡化,若不立即糾正、改善,台灣經濟過去所奠定的厚實基礎將被侵蝕及掏空,嚴重影
響未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別再讓教改人士和放牛大學,繼續糟蹋台灣,糟蹋我們的
下一代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8.112
1F:→ shark:可以請駱明慶老師談一下 推140.112.155.235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