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大陆社向您问好)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情报] 人家寄给我的
时间Wed Mar 26 14:57:47 2003
遍地放牛大学 文凭贬为废纸
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陷深渊
▲过去10年来,台湾平均不到40天就有一所新大学成立,大学生「量产」的结果就是青
年失业率飞涨
教改这只怪兽,正在吞噬下一代的前途,掏空台湾的竞争力。而教改的问题,不只在
於课程规划的荒腔走板,也不只在於入学方式有利优势阶级家庭,更不容忽视的一个
面向是,高等教育的无限制盲目扩充,所造成的教育素质沉沦,青年失业率高涨,以
及大学财务危机。
撰文 /
臧声远
犹如八○年代的情景,各种社会运动再度在台湾风起云涌,所不同的是,15年前社
运的主轴是「改革」,现在的诉求却是「反改革」。经历这麽多年的改革实验,台湾不
但没有往进步的方向走,反而改革本身成为社会退化的乱源所在,其中尤其是教育改革
,正在把台湾下一代的前途,以及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推向一场空前的大灾难,然而却
没有人能让这只教改怪兽停止下来。
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
台湾近年的改革轨迹,像极了文革结束前的中国大陆。毛泽东妄想让中国「一步到
位」,直接从小农社会跳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先後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结果足足使中国倒退了50年。邓小平上台後,改采「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任何
改革措施都先从「试点」做起,先在局部地区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成功後再推行到全国
,将政策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苏联解体後,俄罗斯和东欧采取所谓「震荡疗法」,
妄想从共产体制立刻跳到资本主义民主制,当时许多人质疑中国的改革步伐太慢,但是
不旋踵之间,俄罗斯和东欧的改革就全面破产,中国却成功蜕变经济强权。
台湾教育水准「大跃退」
同样的乌托邦理想想主义,和「一步到位」的狂热,也主导了台湾的教育改革。不
要说透过局部的「试点」,找出正确可行的方式,甚至连最起码的教师都还没培训好、
课本都还没编印好,就迫不及待让教改上路。即使问题已经层出不穷,但在教改精神导
师李远哲的谈话中,显然不认为教改的方向有任何错误;教改步伐也不仅没有放缓,反
而进一步加紧深化,推行更大规模的激进措施(如九年一贯教学)。当我们在电视新闻
中,看到国中工艺老师沉痛地表示,在九年一贯教学政策下,他被迫要去教生物,自己
实在不愿误人子弟时,不禁令人怀疑教改究竟是让台湾「大跃进」,还是「大跃退」?
或许就像政论家南方朔所说:改革这两个字,在台湾已经变成肮脏的字眼!
目前社会对教改的批评,最主要集中在课程方面,例如建构式数学教学法;其次是
多元入学政策所造成的不公平。但有另外一个层面却被忽略了,也就是大学院校数量的
恶性膨胀;不论从台湾人力素质、大学生就业出路、或社会阶级流动来看,其後遗症都
到了无法坐视的程度。
教改浩劫 青年失业恶化的推手
在教育部鼓励下,近年国内高职和专科学校,纷纷升格改制为学院或大学,一方面
是实现教改理念,希望纾解学生的升学压力,以及对学校发展「松绑」(deregulation)
,一方面就像李远哲所主张的,在技职教育体系方面,要让高职成为历史名词,将科技
人力的培育重心,转移到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以提供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级人才。这使
得国内大学与独立学院的数量,从民国75年的28所、80年的50所,急遽暴增到90年的135
所,足足成长了四倍之多,另外还有30多所大学正在筹设中。相对於先进国家如德国,
8,000万人口只有300多所大学,台湾的高等教育扩张幅度,已经明显失控。
新科系设立盲目赶流行
不只是学校数量失控,新科系的设立也出现失控的现象。文、法、商、传播、设计
等科系,由於硬体教学设备的建置成本不高,成为私立学校一窝蜂抢设的头号对象。以
大众传播相关的科、系、组来说,总数已成长到超过100个,但就业市场能够胃纳的数量
连1/10都不到,毕业生除了改行别无出路。其後,教改人士鼓吹师资多元化,於是教育
部又广开教育学程的大门,77多所大学院校一窝蜂抢设教育学程,有些技术学院甚至4个
教授就统包所有课程,不但培养出来的师资素质粗制滥造,更使得教师人力,出现前所
未有的严重过剩。
生技科系出现泡沫化警讯
这种投机风气,最近更蔓延到生命科学领域,从北到南,一窝蜂抢设生物科技系所
的院校不知凡几,许多私立学校的硬体实验设备,能否达到教学标准都有问题。台湾的
生物科技产业,是否能发展起来还是个问号,但人才供应已经出现「泡沫化」的现象。
根据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和工研院的调查,在台湾六大重点科技领域中,生物科技将是人
才过剩最严重的领域,科技顾问组并且建议,传统生物技术相关系所应减少招收学生。
然而讽刺的是,李远哲仍不断吁请政府,要增加生物科技高等教育的投资,浑然不察人
力失衡的危机。即使传统被视为顶尖菁英教育的医学院系,也同样开始面临毕业生过剩
的问题(详见後文)。大学院校的盲目扩充,不只造成人力供需的扭曲,也造成学生素
质的低落,要为台湾高达12%的青年失业率负起绝大责任。
技职体系「文凭无用论」
就业情报在协助企业徵才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现在「万般皆下品,唯有理工高」,
国内科技厂商普遍面临工程师短缺的问题,景气再怎麽冷依然求才若渴,但他们却不敢
录用许多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因为素质实在太差。中南部由於高等院校数量
少,技职院校学生还能维持地缘优势,可以到在地企业任职,北部技职院校学生就没这
麽幸运了,除非「北才南用」,甘愿接受较低的薪水,前往中南部发展,否则在北部往
往成为厂商的「拒绝往来户」,人资部门看到学校名字就把履历表扔进垃圾桶,应徵工
作连第一关都过不了。
这是多麽强烈的对比!许多科技厂商找不到工程师的同时,却有为数不少的技职院
校理工背景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厂商不信任他们的能力。诚如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副召
集人蔡清彦所说,台湾资讯产业在人才方面,问题不在於「量不足」,而是「质不精」
,蔡清彦并且「打开天窗说亮话」,明白指出技职体系培育的人才,与产业界需求有相
当大的落差。由於不少技职院校文凭,已形同「信用破产」,行政院科技顾问组正打算
推动人才监定制度,凡是通过监定者发给证照,让技职院校学生有另一个翻身的机会。
对许多技职院校学生来说,在高学费政策下,拿到的文凭却几乎是废纸一张,还要
去考国家证照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当代版的「文凭无用论」,真是情何以堪?按照
李远哲原先的期待,国内高职和专科学校大量升格改制,目的是要让科技大学和技术学
院,成为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育重心,事实证明只是李远哲一厢情愿的想法。
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素质总沉沦
最近在一场研讨会中,教育部长黄荣村坦称,台湾大专院校数量在10年内成长3倍,
大学生素质低落是「很正常的」,外界不必大惊小怪。但黄荣村不忘强调,台湾90多万
大学生中,其实排名前50万名的学生水准,并不比10年前差。
但我们要质疑的是:第一,大学数量激增後,是否只有「後段班」的学校,学生素
质每况愈下,「前段班」菁英素质完全不受影响?第二,为什麽「後段班」学校的素质
,恶化到如此严重地步,究竟是单纯因为原先考不取学校的人,现在也有大学可读,还
是因为大学没有善尽教育责任?
教育经费严重稀释
10年来,大专院校和学生总数增加超过200%,但高等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毛
额)的比重,却仅从1.57%微幅提高到1.86%,相当於成长了18%。两相对照之下,教
育经费的「稀释效果」不言可喻。即使在教育预算分配上,最具优势的国立大学,经费
也不免大幅缩水,「前段班」的菁英教育岂能不受影响?知名经济学者朱云鹏,在「高
等教育品质下降将危及台湾竞争力」这篇文章写道:
「在如此大幅扩张高等教育名额的同时,教育品质不但没有维持而且正在下降,
菁英教育尤其严重……以菁英教育为主的公立大学,遭受前所未有的经费压缩
窘境。以某知名国立大学为例,该校90学年度经费共编17亿元,其中人事费为
11亿元,平均每位学生教育支出约为20万元,仅是10年前的三分之一,如果扣
除人事费则下降比例更大。这所学校的情况还不是最严重的,在被教育部称为
『重点研究型大学』的院校中,不乏政府补助经费尚不足以支付该校人事费者。
与国际情形相较,日本东京大学平均每学生经费支出折合台币达180万元,大阪
大学达100万元,香港中文大学为90万元,韩国汉城大学为36万元,连北京的北
大和清大都有15万元,台湾高等教育的品质堪虑。目前已展现的现象为,学校
订购期刊的数量减少,研究生所能分配到的仪器上机时间减少,软硬体汰旧换
新遭延迟。此外,由於学校缺乏高等技术人员及足够行政、事务人员的配置,
教授除了教学及研究外,还要身兼解决学生各种技术问题,也要兼做行政及事
务工作,甚至还要协助学校自筹经费,疲於奔命。」
放牛大学充斥杏坛
国立大学素质尚且「堪虑」,部分技职院校和新兴私立大学就更不用说了,第一线
教学工作者感受尤深。我们听到教师抱怨,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会写「苍蝇」两个字
;听到微积分教师抱怨,学生要从最基本的代数教起,不禁怀疑自己到底是在教大学,
还是在教国中。这类骇人听闻的杏坛「笑话」不胜枚举。在实施联考制度的时代,每所
国中都有所谓「放牛班」,如今则「放牛大学」到处充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想要「
名落孙山」,比「金榜题名」还难,尤其对自然类科学生来说,拜技术学院泛滥之赐,
升学几乎「百发百中」,难怪选择自然类科的学生,今年人数首度超过社会类科,在滥
竽充数的情况下,岂能怪科技厂商用人太挑剔?
青年失业率即为教改成绩单
人才养成是环环相扣的,台湾高等教育素质低落,不全是大学院校本身的问题,而
是从小学基础教育就开始荒腔走板。就拿小学的建构式教学,造成国中生数学成绩、智
力测验大幅退步来说,现在中学教师被迫要为小学教改失败「买单」,九年一贯教学实
施後,可以预见的是,大学将被迫「概括承受」中、小学教改更多烂摊子。
企业站在人才链的末端,是教改的最终验收者,面对大学素质滑落,许多企业乾脆
「自动降级」,把硕士当大学生用,大学生当高中生用,再不然就是宁缺勿滥,以致台
湾15-24岁年龄层的失业率,远高於日韩等亚洲邻国。青年失业率,正是教改的「期末成
绩单」。去年有高达11%、今年有15%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宁愿选择「延毕」,留级念
大五、大六,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如果把这部分算进来,台湾青年失业率将更为惊人,
教改成绩单也更难看。
一位毕业经年仍找不到工作的新鲜人,在接受采访时愤怒地表示,「我现在最恨的
就是教育部!」台湾年轻世代的失业怒火,最後不是指向劳委会,也不是指向青辅会,
而是要跟教育部及教改人士算总帐。
大学未善尽教育责任
在技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的科技大学如台科大、北科大,企业评价比多数的国立大
学都还要好;我亲访过国内许多技术学院,也不乏办学绩效令我印象深刻者。最近更有
多所私立技职院校,延揽卸任的国立大学校长接掌校务,展现力争上游的企图心。而新
兴私立大学方面,元智大学的表现尤其突出,在各家媒体所做的企业最爱用的人才排行
榜上,连年都稳居前十名。但不可讳言的,新兴私立大学和技职院校的总体素质,已经
「向下沉沦」到怵目惊心的程度,这不能完全怪学生差,也要怪这些学校教得太差!
教改浩劫 大学浮现泡沫化危机
台湾在政治解严之後,出现了三大产业泡沫:一是伴随金融解严後,金融机构的盲
目增设;二是伴随媒体解严後,新闻媒体的盲目增设;三是伴随教育解严後,大学的盲
目增设。前两个泡沫都已经被戳破,业者合并的合并,倒闭的倒闭,而教育泡沫也已到
达快要崩破的临界点。
就在大学总数直线上升之际,人口出生率却反向直线下降,两条曲线形成典型的「
死亡交叉」(借用股票投资的术语),各级学校的招生压力愈来愈大。刚开始是私立高
中职招生严重不足,某些学校甚至被迫到缅甸和泰北,去招收所谓的「建教生」(其实
是半工半读的外籍劳工),接着是技术学院招不到学生,今年更破天荒首度出现10所私
立大学招生不足。
教育市场机制饱受干预
「愈来愈多的大学,抢愈来愈少的学生」,所造成的大学财务危机,在台湾特有的
两个因素作祟下,情况更加恶化。首先,就像元智大学讲座教授许士军形容的,国内大
学已步上「银行过剩现象」的後尘,所不同的是,「银行不能倒」的神话已经被打破,
「大学不能倒」的神话依然根深柢固,无法用市场机制淘汰较差的大学,用良性方式削
减学校数量,用许士军的话来说就是存在「退出障碍」。
其次,国内许多大学有意赴大陆兴学,开办EMBA等管理课程,正如中央大学管理学
院院长李诚所说,英美等国也都是积极在海外招生,来解决国内大学过剩的问题,但在
台湾却遭到教育部千方百计阻挠。相反地,大陆却极力招揽台湾学生,台湾学子赴大陆
深造蔚为新潮流。国内大学没办法去抢大陆学生,反而本身学生被大陆抢走。
招生不足危及教学品质
随着招生亮起红灯,私立学校的财务压力愈来愈大,所提供的教学品质也每况愈下
。一位技术学院教师痛陈,「技职体系的学校因招生不足而恶性竞争,一招、二招、三
招、再招,发出夹报广告、公车广告,拚命宣传拉人,只要有学生就额手称庆。由於学
校招生出现赤字,一下子削减好几个班级,於是并班上课,每堂动辄百人以上,没有任
何设备,连讲桌都没有!学校『在商言商』,但求一时自保,对於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
言,最惨的莫过於从年轻的学生身上看不到希望。」
面对严酷的「生存保卫战」,许多私立学校不得不「招生放第一,教学放其次」,
连教师也被迫「下海」,充当招揽学生的业务员,有些学校甚至暗示,每位教师必须拉
到多少名额,下年度才续发聘书。在升格改制为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必
须补念硕博士学位,本身已经自顾不暇,再加上教师员额采取「极简原则」,还要身兼
招生等行政事务,到底能有多少心力放在学生身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务正业走火入魔
为了寻找替代财源,大学院校纷纷转移重心,扩充所谓推广教育部,赤裸裸展开「
抢钱大战」。因为台湾百业萧条之中,唯有成人教育一枝独秀,在高失业的阴影下,为
了强化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各种在职进修和第二专长课程大行其道,而劳委会职训局,
也提拨大笔经费给予补助。南部某私立技术学院就曾告诉我,「现在我们靠的不是教育
部,而是职训局了。」
尽管抢食成人教育市场大饼,已经成为大学院校的「全民运动」,但现实情况却是
,教学品质愈被诟病的学校,对於成人推广教育愈热衷,教师除了份内的教学工作外,
有时还得奉命支援推广教育,这难道不会产生「排挤效应」吗?大学「不务正业」到了
走火入魔的地步,「本业」的教学品质岂能不受影响?
不可否认,台湾正面临着产业世代交替,新兴科技如奈米、平面显示器、基因工程
等,如雨後春笋般问世,从业人员在校期间根本没学过,当然只有靠在职进修。但是我
要奉劝有意报名在职学分班、硕士在职专班的社会人士,有些大学连本身的学生都教不
好,你去进修能学到什麽东西?有些学校本身的毕业生,都被企业列为「拒绝往来户」
,你进修拿到的学分或学位,对於求职或升迁有何帮助可言?
教改浩劫 社会阶级倒向世袭化
大学浮滥增设下,企业被迫采取「名校主义」,用人政策愈来愈偏颇。而名校主义
的後遗症,就是把台湾推向「阶级世袭化」,底层家庭子女想要翻身,挣脱父母的阶级
地位,机会变得愈来愈小。
名校主义趋於极端
企业选才偏好名校学生,古今中外皆然,但绝不像台湾现在这麽极端。从前大学联
考时代,师长都会建议学生「选系不选校」,因为三流学校的热门科系,出路通常都比
一流学校的冷门科系要好。但现在国内企业普遍的现象是,宁愿用一流学校「非直接相
关科系」的毕业生,录用之後给予在职训练,也不愿用三流学校「直接相关科系」的毕
业生。
再者,从前「名校」与「非名校」的文凭,差别在於「吃香」和「不吃香」,好歹
总是有工作机会。然而,现在却变成「有用」和「没用」的差别,非名校学生往往第一
关履历筛选就出局,连应试机会都没有。
学校是阶级复制的工具
国内许多科技厂商,研发部门指定台、成、清、交四所名校,其他学校履历几乎看
都不看一眼;今年即使台积电放宽徵才标准,仍然限定在台、成、清、交、中央、中原
、元智、逢甲、中山、台科大等10所学校。不少用人主管表示,大学院校已经多到他们
连名字都不认识、也无从监别的地步,而且提起实际雇用的经验,非名校学生的素质也
令他们「心有余悸」,只好唯名校是尚。
有人形容说,现在学校出身就好比「血统」,你这辈子的前途,在大学放榜的那一
刻就大致决定了,非名校血统的学生,纵使个人专业实力、性格特质再好,可能连最起
码的应徵资格都没有,其中「遗珠之憾」所造成的人才浪费是很惊人的;相反地拥有名
校血统,就等於跻身职场菁英俱乐部的保证会员之列。但这只是第一层不公平,我们要
进一步追问的是,到底哪个阶级的子女,比较有机会进名校?这是更深层的不公平所在。
优势家庭条条大路通名校
我在台大的同班同学,有三成任教於各大专院校,某次同学会的场合,谈起实施多
元化入学方案後,各种旁门左道的现象,大家都不胜唏嘘,一位现任政大教授的同学感
慨说,如果晚个20年出生,以我们班同学的家庭背景,恐怕有一半进不了台大!
毫无疑问,优势家庭子女是教改的获益者。劣势家庭的父母,没有办法在子女推荐
甄试过程中「使力」,没有能力帮小孩累积课外活动的资历,没有钱栽培小孩进才艺班
,就连应付飞涨的教科书费用都愈感吃力。教改的结果,就是让优势阶级「条条大路通
名校」,而劣势阶级进名校的门却愈来愈窄。
最近国内社会学界,开始注意到所谓「阶级复制」的问题,也就是阶级流动僵固化
,造成下一代复制上一代的阶级地位,劣势阶级丧失翻身机会。这种社会病态的产生,
教改绝对难辞其咎,它使企业徵才走向「名校血统论」,而名校的入学方式又对劣势阶
级不利。
教改掏空台湾的竞争力
教改一路走来,所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就像朱云鹏所说,「在未来数
年大专院校数量及学生名额仍将持续扩充的状况下,高等教育品质下降的速度还会持续
恶化,若不立即纠正、改善,台湾经济过去所奠定的厚实基础将被侵蚀及掏空,严重影
响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别再让教改人士和放牛大学,继续糟蹋台湾,糟蹋我们的
下一代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8.112
1F:→ shark:可以请骆明庆老师谈一下 推140.112.155.235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