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saac07 (要開學了耶)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轉錄]知識經濟戰爭◎劉仲冬
時間Thu Feb 20 10:53:42 2003
※ [本文轉錄自 So-Edition 看板]
作者: smallgoose (所有的問題都是程度問題) 看板: So-Edition
標題: 知識經濟戰爭◎劉仲冬
時間: Thu Feb 20 01:01:19 2003
知識經濟戰爭
原刊於中時電子報0929開卷書評經由作者同意轉載
◎劉仲冬(國防醫學院醫療社會學教授) (2002.09.29)
近年來,支持智慧財產權呼聲不斷,究竟什麼可以專利私有化,什麼不可以?當涉及藥物與儀器、基因改良等公共議題時,小國島民是否應該順從大國強權與跨國公司?請看本文犀利解析。
一九五六年美國的勞動人口,白領階級超過了藍領工人,成為勞動力的多數;許多公司賺大錢,不再因為他們製造的產品,而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知識、概念。因為知識能降低原料、勞工、時間、空間、資本與其他投資要素的需求,故而成為現代企業的中心,及最珍貴的資產。當一個社會的財富主要來源,自製造業轉移到思考,經濟體系以知識為基礎時,知識經濟的時代遂告來臨。
知識經濟的特性是:除了研發初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以外,製造成本非常低廉(如:藥品),甚至不會因為使用而耗損(如:電腦資料庫),是可以「重複收割」的「非敵對性」商品(意即:個人使用不會損害其他消費人利益)。這樣無限、大量幾乎沒有衍生成本的特性,使得知識經濟不同於過去,而且利潤龐大。
為了回饋及鼓勵創新,歐美均設有專利制度。早期申請專利的產品是具體可見的,近來因知識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專利趨向「可能付諸行動的知識」,如醫療用的基因組成或軟體程式技術。這些「可能付諸行動的知識」與原本具體形式的產品性質迥異,使原本「土地所有權」式的專利系統幾乎無法應付,越來越多的專利戰爭於是開打,打到醫院與研究員翻臉;基因工程公司互控;大學與教授對簿公堂。
坊間剛巧出版了幾本這類的書,值得一讀。《搶救頭號病人》講的是一項能救人命且很有前途的儀器,因為專利戰失敗,整個公司垮了,研究計劃也泡湯;《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說的則是藥界為維護專利無所不用其極的內幕。
在《搶救頭號病人》中,一群年輕人把一個分離周邊血液內幹細胞的機器搞了起來,使得細胞捐贈者不必再忍受抽取骨髓的痛苦,增加白血病患者得到救治的機會,未來還有可能發展治療其他癌症及免疫疾病。這項成就引起了具有幹細胞專利權的大公司覬覦,企圖吞噬他們。鬧上法庭後,一審陪審團判他們勝訴,二審法官翻案改判敗訴。問題的根本在專利審核人及法官對這個領域不了解。情況就像作者所言「專利審查人員手上只有雙翼飛機的指導手冊,卻必需要駕駛噴射機」。因為不了解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有多大,以致他們把幹細胞所有相關的專利權給了某人。故事敘述
者很感性地表達了自己對法律系統的傷心與失望:「我確定法官從未想過,他的裁決會對那麼多生命造成影響……」「它跟財產有關,跟人無關;跟執法有關,跟人命無關。病患的健康不是問題所在,這個劃時代先進醫療技術的未來不是問題」。甚至覺得「法庭執法與找出真相是兩回事……它非關事實,只在乎輸贏而已」。敗訴後,這家小公司倒閉,被對方收購。
什麼可以專利?什麼不可以?原本活體生物不能申請專利,但一九八○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雖然「自然法則、物理現象和抽象觀念不屬於專利範圍」,但若是「人造的新細菌,與自然界任何一種細菌之間,有顯著不同的差異,並可能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者,他的發現並非自然產物,而是個人創造」,就可以授給專利。這使得生命變成商品,生物科技的淘金熱於焉展開。
其實,專利權之爭是知識經濟戰。知識的智慧財產權之爭關乎利益壟斷,不但決定許多人生死存亡,未來更決定整個社會及人類資源的分配及貧富。這讓我不得不對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肅然起敬,因為他堅持拒絕為其發明申請專利。《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描述的是藥品專利權問題,藥品是經濟學「無彈性需求」的典型例子。人生病時非得不計代價解除痛苦,因此藥界雖能趁機謀取暴利,但罔顧醫學良知趁人之危,更為可恥。
藥界認為藥品研發及審核上市不但困難,而且一旦發生問題就須立刻下架回收,藥價當然不能依製造成本定價,其保障利潤的不二法門就是專利。本書作者對此不以為然,他指出《波士頓郵報》披露的事實:在最暢銷的五十種藥當中,四十五種是用納稅人的錢研發出來的;同時因為研發新藥,政府還減免藥廠的賦稅,結果民眾生病時還得再自掏腰包花大筆銀錢買藥,「納稅人真像被剝了兩層皮的牛」。
製藥如同軟體,廠商須大量投資研發,不過一旦成功,生產成本就變得非常低廉。所有知識經濟產業也都如此。只不過電腦年年降價,而藥品除非專利過期競爭產品出現,否則從來不會,也不肯降價。作者認為專利權的初衷也許在鼓勵研發,而非保護獨占利益,但是大藥廠獲得專利後,最熱中的不是研發新藥,而是設法巧立名目延長專利時間,並砸下大筆銀子派密探舉世追蹤其他同類藥品。
本書揭露的藥界黑盒子讓人觸目驚心,除了討好醫生醫院、賄賂官員政客、操控學術機構、打壓不同意見,還走私偷渡、打間諜戰。藥界處處只見「野獸的本質」,完全無關「良心製藥」。至於,台灣市場的狀況如何?值得媒體與學界去深入關心仔細探討。
知識經濟戰危害的不只某人或某企業的權益,更有甚者是它侵犯到原本屬於大眾的公共知識領域。當意見、概念、藍圖、編碼等在知識經濟體系中成為熱門商品,人們開始竭盡所能的囤積、爭奪與控制這些資財。目前許多大藥廠已開始有系統的收集全球各地的野生植物、昆蟲、及微生物,宣稱他們對其中所含的成分具獨占支配權。甚至人類的基因構造,目前也已有三分之一為私人擁有。將來因為閱讀必須透過網站付費,圖書館有可能會變成僅僅收藏舊書的藏經樓。
知識經濟戰還造成國際緊張及衝突。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智慧財產權生產者,它所擁有的智慧財產權內容從電腦軟、硬體、藥品到電影無所不包。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出口仰賴智慧財產權,未來這個比重還會增加。所以美國的貿易策略,從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到生物國際協約,一再強調保護智慧財產權。它不但利用貿易談判鞏固其智慧財產權,並假借自由貿易之名迫使其他國家接受美國公司與研究機構的權利主張。其他國家當然也開始採取對應策略,保護本土的知識資源或培育原生技術。不過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制度讓這些國家很難在新的領域,如生物科技或電腦軟體發展
上建立自己的基礎。美國經濟帝國主義的做法,已在世界各地引起抗議聲浪及反制行動。
這一波的知識經濟戰,處於中游的我國當然不可能自外。發展經濟知識的呼聲及動作,早已緊鑼密鼓的展開。對一般社會大眾,與美國一次次的貿易談判、影歌星頻頻呼籲反盜版,以及八吋晶圓大陸設廠的爭議,閱聽大眾都已耳熟能詳。我國政府最新的大動作是九月二日國安會科技小組,動用「政府資助敏感科技研究安全管制作業手冊」,指示國科會、經濟部、農委會,就學術研究、產業及農業科技三大領域,篩選出一二六項敏感科技,必須經過審查核准或事先報備,否則禁止公開發表研究成果。
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看法,目前專家們的意見依然分歧。古典派的學者認為智慧財產權如果不能得到保護,大家就不會從事研發,未來知識的生產會減少。相反的意見是:因為知識經濟的重疊性高,保護不但會使原本共享的知識領域萎縮,未來的發展也將因之受阻。對於知識經濟,樂觀主義的學者,將之視為充滿發展機會的樂土,並且相信:只要大家遵從遊戲規則,就可以保障公平正義,解決紛爭。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學者也認為:知識經濟自己能產生抑制效應而達到平衡。但事實是:「知識」並非傳統產品,它不會遵從傳統的市場原則,而且過去的思維已經不足以對應現代
的知識經濟戰爭。
既然目前的知識依賴過去人類共有的基礎,未來的發展也必須仰仗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學者開始接受:「智慧財產系統必須在公領域發展,而非移轉到尚未開發、並築有高牆的私人土地上」。應對新的經濟型態,《知識的戰爭》作者賽斯.舒曼說:目前世界各國應當重新思考知識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配置,唯有直接面對新經濟社會的惱人問題,才能針對這些新領域建立起一套公平正義的系統。
參考資料:
◆《知識的戰爭》,賽斯.舒曼著,吳書瑜譯,聯經出版公司
◆《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傑弗瑞.羅賓森著,童月娟譯時報 文化公司
◆《搶救頭號病人》 Rick Mur -dock & DavidFisher 著,陳 秋萍譯,遠流出版公司
--
而我到底是誰 從哪裡來 又要到哪裡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43.19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