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asiya (拯救流浪動物)
看板NTUcontinent
標題陳水扁政經學院演講
時間Mon Apr 15 05:18:05 2002
季登斯會覺得...
恩..不愧是東方人這個新中間說的如此天花亂墜如此富有哲學性、思辯性
如此加入了歷史的發展和對於時局的驚人分析
恩恩恩....
竟然把17世紀的殖民主義當作與現在全球化一樣的東西,自己被殖民得這麼高興
這麼的理所當然,唉!只怪荷蘭人太早走了,不然陳水扁可以每天呼喊福爾摩沙萬歲
喊到死阿!可惜!真可惜!
-----
前言
首先,我要感謝倫敦政經學院的院長紀登斯先生,以及所有蒞
臨今晚演講會的貴賓和倫敦政經學院師生,感謝各位今晚在
此,與我分享一個東亞國家,在這世紀之交,對於如何邁向全
球化的新世紀,追求民主、繁榮、和平所做的探索。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自古被稱為Formosa──美麗之島的意
思。很高興來到也是海島國家的文明古國──聯合王國,我的
感覺很熟悉,因為我們的國家,都是隔著海峽與大陸相鄰的海
島,我們的人民都在與大陸的互動中,保有海洋子民心胸開闊
的天性。這讓我想起貴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劇本《暴風雨》(The Tempest)中的一段:
不必害怕;這島上充滿了聲音,
樂曲和甜美之歌,施給愉悅,而不
傷人。
(Be not afeard; 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
Sounds 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海島的命運注定和全球化的過程息息相關,英國如此,台灣也
不例外。如果英國的第三條路是因應全球化的世界所提出的發
展途徑,那麼台灣的新中間路線就是順著歷史的記憶通往未來
的航圖。
台灣面對全球化的歷史回顧
全球化對台灣而言,並不是全新的經驗。當十七世紀歐洲國
家,西班牙、荷蘭和後來的英國,逐步在全球各地建立殖民地,
台灣的糖、茶、與樟腦,也沿著第一波全球化所形成的貿易通
路,來到歐洲。甚至,我們可以說,全球化發現了台灣,福爾
摩沙,就是在那個年代,葡萄牙水手經過西太平洋時給予台灣
的美麗名字。
記得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台南,它是台灣南部的一個海港,有
一首流傳久遠的民謠,就是描述一名與荷蘭船醫相戀的台灣女
子,在港邊思念情郎的故事。這是台灣第一次全球化經驗的小
小縮影。
在二次大戰之後,台灣有了第二次的全球化體驗。那時台灣藉
由充沛而低廉的勞動力,加工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國,當然也包
括英國。貿易的繁榮,讓台灣登上了東亞四小龍的寶座。在七
○年代,我也曾經是海商法的律師,處理過國際商船的貿易糾
紛,也見證了台灣成長的故事。
加工出口區的女工、提著公事包走遍世界的商人,這是許多台
灣及許多工業後進國家共有的故事,然而,成長的背面往往也
隱藏許多陰暗的故事,舉凡勞工的剝削、環境的破壞,甚至「裙
帶資本主義」的形成,都在在反噬了成長的果實,這也是許多
東亞國家所共同的宿命。
如今,台灣已經是世界前二十大的經濟體,前五十大的貿易
國,外匯存底居世界第三,人民的出國比率也傲視全球,使台
灣的經濟奇蹟廣受舉世稱讚。然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再一次
全球化的挑戰,在這波趨勢中,台灣和英國不再擦身而過,我
們的命運將首度完全相連。
新中間路線的再思考
在這種外在的挑戰下,我注意到今年四月的北約組織五十週年
高峰會後,美國總統柯林頓與四個歐洲盟國的領袖-英國首相
布萊爾、德國總理施洛德、義大利總理達勒馬、荷蘭總理柯克,
共同討論「新中間路線」的問題。這個話題至今方興未艾,上
個月(十一月)二十二日,包括美國總統柯林頓與英國首相布
萊爾在內的中間偏左派領袖,再度齊聚義大利古城佛羅倫斯,
探討如何使社會正義與經濟發展兼容並蓄。
這兩件事引起我的高度興趣,因為「新中間路線」關心的五大
議題,給我相當多的啟發:一、全球化經濟體系已經形成,資
訊革命使人們的生活形態改變,由於這些刺激,人們也相對的
開始關心地方認同、區域主義等問題。二、新的個人主義關注
的不只是權利,也要強調責任與義務。三、台灣雖然沒有左派
與右派的衝突,但卻有省籍、族群、政黨、統獨的矛盾,「新
中間路線」強調以全新的眼光建立政治中間派,以多元、包容
的觀點來建立新思維,而不再走任何極端。四、「新中間路線」
高度重視社運團體、非政府組織、單一議題組織、社區團體的
動向,視他們為重要的公民社會機制。五、「新中間路線」重
視生態、環保、國土規劃、綠色革命等永續發展議題。
綜合這五大議題,我發展出台灣版的新中間路線,來因應台灣
目前所遭遇到的問題:一、透過立法與行政手段,確實建立中
央與地方政府的夥伴關係。二、建立以「分權、制衡」的三權
分立總統制及單一國會,加強金融安全機制,並制訂嚴格的反
黑金、掃黑與杜絕賄選步驟。三、以全球戰略、亞太區域安全
眼光,對台海關係進行風險管理,以建立人民對國家安全的信
心。四、鼓勵政府與民間建立夥伴關係,政府以經費支持社區
小團體成立,鼓舞人民參與志工活動,強化公民生活領域。五、
建立「警民一體」的市民警察,建立社區聯防體系。六、為了
因應全球化的挑戰,政府應高度重視教育投資、勞工大學、職
業訓練、終身學習,而為了防止社會福利的重大開銷壓力,政
府應積極與企業界共同推動基本建設、振興經濟、提升就業。
西方新中間路線與台灣版新中間路線的訴求雖然不盡相同,但
我相信,我們採取「化解對立、異中求同」的務實思考,來因
應全球化的挑戰,這個精神是一致的。
全球化對台灣的挑戰
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迅速地加強,貨物、人員、資
金和資訊,穿透國家的界線和地理的分隔,沿著各種通路跨國
流動,一直擴張到全球性的規模。全球化的通路帶來了巨大的
利益,對於世界上所有的工業國家卻也隱含著巨大的風險。這
一波的全球化,不只威脅到如英國的工業先進國家,甚至對台
灣,乃至傳統稱為東亞四小龍的工業後進國家,也帶來了嚴苛
的挑戰。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等區域,更為低廉而充沛的勞動
力,取代了台灣原有的競爭優勢,台灣同樣面臨產業外移、勞
工失業的窘境。今天,不管是在東半球或西半球,全球化經濟
所帶來的挑戰都不可避免,這是台灣和英國一起走向新中間路
線的共同背景。
另一方面,在冷戰結束後,在歐洲大陸,東、西方的對抗格局
已經結束,在亞太地區,中國、日本、美國、俄國卻有勢力重
整的情形。如何在這一波國際新秩序中,對內建立完全的民主
體制,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是台灣新的領導人最重要的使
命,這是我提出以「國家安全為主軸」的台灣版新中間路線的
特殊背景。以下我先從台灣的經濟談起。
1 . 朝向知識經濟的經濟體制正常化──綠色矽島
在全球化的未來裡看台灣的經濟發展,我有一份擔憂和樂觀。
擔憂的是,台灣的天然資源缺乏,以往的成就完全建立在大量
而低廉的藍領、白領的勞動力上,原物料與能源的使用,全都
仰賴進口。面對這種局勢,我們有比別人更緊迫的資源問題。
樂觀的是,台灣也有相對優勢的資訊相關科技。台灣集中於新
竹近郊的高科技產業,在電腦硬體方面已經是世界級的代工基
地,軟體的發展也開始展現世界級的實力。台灣應該可以在此
找到轉機。
長久以來,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綠谷(Green Valley)的構想。我
認為,人類未來應該可以同時享受美麗的自然生態與便利的高
科技。我想像不出它們有本質上不相容的地方。因此,對於現
在高度工業化與環境破壞並存的現象,我也認為它是一個歷史
的過渡,我們一定來得及把它改過來。我想這個時機已經接近
了,而且台灣可以領先一步,提早完成。
因此,我根據台灣現況,循著這個構想,把藍圖的範圍擴大到
整個台灣島,把已有的高科技產業拿來幫助未來的台灣,創新
名詞把它叫做「綠色矽島」(Green Silicon Island),我希望在未來
的千禧年中,這會成為台灣新的別名。
首先,我們應把整個國土規畫,轉為以綠色生活為中心,在可
居空間裡將物質循環使用,使能量損耗最小,同時加速發展以
農業科技為主的生化技術。在我的理想中,現有的都市規模應
儘量縮減,以減低通勤的時間和能量成本,先形成以小市鎮為
主要生活機能單元,再將運輸與資訊通路相連結以形成網路社
區,完成綠色矽島的硬體結構。
其次,我們應該將不具競爭力的物質消費產業外移,將精神消
費的產業引入,加速發展,利用現有的資訊相關產業的軟、硬
體技術,將台灣的整體經濟引導到以精神消費、虛擬消費為主
的資訊經濟、知識經濟。這樣一出一進,或許可以完成台灣產
業結構面對全球化的調整與轉換。
在邁向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綠色矽島正是我對於台灣所提出
的願景。
接下來讓我轉移到政治面向。
2.政黨輪替下的民主體制正常化──夥伴政府
在冷戰時期,國民黨對內高舉反共大旗,實行戒嚴強權統治,
近年來才全面開放選舉,使台灣躋身為民主國家。然而,台灣
的民主仍未正常化,主要原因是部份台灣的人民仍迷信於東亞
發展國家普遍的威權領導風格,即使執政黨為台灣帶來黑金的
傷害,迂迴式的民主改革仍被消極的接受。如何能夠說服人民
自己作主,建立正常的民主機制,而不要把國家交給少數一、
兩個人,這是民進黨目前努力的方向。
我們之所以希望台灣能夠跳脫東亞發展國家普遍的威權領導
模式,走向完全的民主之路,一方面是來自我們相信的價值,
另一方面是來自我們對於全球化新處境的體認。
在價值方面
我們相信,以政黨政治為主體的民主政治不必然還是西方文明
的專利,亞洲人也可以施行同樣的體制。我們也相信,民主政
治就是責任政治,台灣有必要修改目前對於政府體制規範權責
不清的憲法,走向三權分立的總統制。我們同時相信,健全的
地方政治是民意政治的基礎,中央政府必須下放更多的權力給
地方政府,來滿足地方人民的需求。
在新處境的體認方面
我們認識到,全球化雖然並未使得民族國家的時代終結,但以
民族國家為範圍的威權領導已經過時。全球化逼使各國政府將
一部份權力上交國際,也催促政府應該將一部份權力下放給地
方,尤其在台灣,全球化經貿發達的結果,造成民間企業和民
間社會十分活躍,甚至超過了政府的能力。在這個情況下,政
府的角色面臨最根本的挑戰,威權領導註定失效!
舉例來說,台灣過去因為關稅管制,使一些產業能夠繼續生
存,但面對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的保護傘失效之後,
反而延誤了產業轉型的時機。
台灣在九月底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
亡,雖然政府有心,但因為地方政府太過弱勢,加上缺乏和民
間合作的經驗,以至於到目前,重建工作仍難上軌道。在救援
過程中,民間的志工團體反而是最受肯定的一群。
針對政府角色的調整,我們認為,政府不應該是萬能的,政府
應該是企業的伙伴,也是民間的伙伴。唯有建立政府與企業,
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平等的夥伴關係,達成夥伴政府、公民社
會、市場經濟三者的有機整合,才能營造一個民主、正義、自
由同時並進的國家。
全球化之下的兩岸關係正常化
在結束經濟和政治的話題之後,我想留多一點時間來談談備受
國際社會關注的兩岸關係。
冷戰時期,台灣主要是做為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一員,在如今
國際新秩序形成之際,台灣實有必要重新構思我們自己的需
求。
台灣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是和中國關係正常化。長久以來,有
關台灣的國家定位,始終是台灣人民的一大苦悶。
在國際法上,台灣早已具有構成國家的三個要素,即固定的領
土、一定數目的人民、有效統治的政府,而且,台灣目前所有
重要的政府公職,都是由人民選舉產生,實現了主權在民的原
則。然而,由於北京政權的全力打擊,以及國民黨政權的曖昧
定位,多數國家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也
很難參與重要的國際組織。
做為代表台灣的最大反對黨,民主進步黨誓言改變這種不正常
的歷史現況。我們以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首要工作,就是誠
實面對台灣的處境,誠實面對國際現實,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台
灣與中國是互不隸屬的兩個華人國家。
兩個月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說時,曾經
表示: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應該建立在促進各國相互信任和共
同利益的基礎上,但他同時也表示,中國不會承諾放棄以武力
解決台灣問題。對此,我們願意指出,台灣與中國建立友好而
善意的關係,正是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的核心;我們期待中國
能跨越民主發展的障礙,成為亞太地區溫和的巨人;我們期望
雙方經貿互利,使台灣海峽兩岸都能繁榮富裕。這個大方向,
雖然受到軍事對抗、制度差異、經濟安全考量的限制,但我們
願意與中國協商對話,一起克服障礙。
在1999年5月,民主進步黨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我們
認為軍事互信機制和兩岸經貿正常化,正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
突破口。
就軍事互信機制來說。
為了促進台海和平,我們認為台灣應該積極推動和中國全面性
的對話,包括政治議題在內。其中,強化軍事互信機制更是關
鍵,包括兩岸國防政策、預算、軍力部署透明化;兩岸軍事演
習,採公告方式預先告知;國際第三者參與與查驗、強化互相
監督、設立緩衝區、限制軍事演習種類及次數等等。軍事互信
機制的主張,不僅符合和平的世界潮流,而且在實質層面,即
使統獨爭議一時難解,兩岸仍可透過軍事互信機制,降低情勢
誤判的風險。
就兩岸經貿正常化來說。
傳統觀點把兩岸經貿和臺灣安全對立起來,認為是互斥關係,
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堅持「戒急用忍」,認為過度依賴中國市場,
將使中國有更大空間對臺灣以商圍政、以民逼官、達到不戰而
屈人之兵的後果。
但是,我們認為,兩岸經貿既然已經難以逆轉,與其消極管制,
不如積極管理,以制度設計提供誘因,引導各方在國際化的架
構下,建立正常的兩岸經貿關係。經濟全球化既然是臺灣生存
發展的命脈,政府就應在尊重市場法則之下,將兩岸經貿活動
納入管理,逐步引導,使其發展出正常的互惠關係。唯有如此,
才能化解政府與企業的矛盾,兼顧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
一個年輕的台灣,活力的政府,正常的兩岸關係,就是我們的
目標。
對於世界的期望─全球化的公民社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這個事件一度被認為是「太
平洋世紀」來臨的一個有力的象徵。翌日,泰銖上揚,但隨後
便不斷下沉。東亞經濟危機就這樣展開了,並且迅速將印尼、
馬來西亞、香港、南韓捲入,同時在中國觸發了嚴重的恐慌。
至一九九八年,東亞很多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跟過
去比較正好是反比例,甚至回到多年前的狀態。東亞國家在整
個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高達7%、8%,甚至9%。但
在1998年,東亞區域內很多國家的經濟以同樣的數字出現負
成長,過去大量湧進的資金以同樣的速度流失。
亞洲金融風暴的例子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對全球化抱持謹慎而
樂觀的態度,全球化依然蘊含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穩定的秩序
尚未形成。全球化正處於一種不斷演變的形態,還是一種未被
馴服的「自然」力量。全球化的通路不僅可以傳散環保、科技
與商業,也可以傳輸災害、犯罪與戰爭,更大的利益同時伴隨
著更大的風險。
千禧之交的這波全球化的潮流,拉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
離,也有可能把整個世界都一起捲入難以想像的危險。因此,
一個穩定的新秩序是必要的,我們期待各國之間能夠以信任為
基礎,共同承擔權利與責任、風險與利益,早日形成一個全球
化公民社會。
我們更期許世界各國能夠敞開心胸接納台灣,讓台灣以一個夥
伴的身份,落實對新世界的積極責任和人道關懷。我們深信,
儘管台灣目前面對國際地位的不平等,面對同時身為經貿大國
與政治小國的矛盾,但是只要台灣發展出民主、經貿、和平的
新中間路線價值,促成兩岸關係的全面正常化,必能使台灣得
到新的生存發展空間。我們願意向這個世界許諾:台灣矢志成
為東亞的民主、經貿、和平重鎮!
在現實政治(world order)裡,我們努力追求公義、和平與繁
榮。就如舊約彌迦書六章八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
心,與妳的上帝同行。」台灣將以無比的信心、愛心與希望走
下去,秉持先知彌迦的精神,打開通向世界的活路!
今晚能夠來到倫敦政經學院,以台灣的第三條路來就教於各位
學者先進,個人感到無比的榮幸!還記得二十幾年前,我生平
第一次出國就踏上了英國的土地,當時,我不過二十幾歲。如
今,身為台灣最大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此行所感受到英國朋
友的情誼,更給我莫大的鼓勵。我們有一句話說:「四海之內
皆兄弟」,此刻正足以代表我的心情。未來,我更希望能夠有
機會來扮演貴國與我國人民之間的橋樑,讓英國與台灣成為長
久的兄弟之邦。
誠摯地感謝大家!
(1999.12.6 倫敦政經學
院 演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