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ao (LuxMe & Garnesh)
看板NTUAC88
標題環尾狐猴
時間Sun May 28 17:29:13 2000
PART I:
靈長類的起源、演化樹和特徵:
靈長類為始新世中重要的一類動物,為"食蟲類"的生物演變而來。最初的靈
長類生活在"古新世"(六千五百萬年前~五千四百萬年前),狀似tree shrew(樹鼩)。
依演化環境的不同(水中或是空中),演變成今日水獺和蝙蝠。有的利用樹林而演
化成"原猴類"(始新世)。今天所要講的主角-環尾狐猴,便是屬於原猴類中的一
種。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靈長類的特色和演化的方向,將有助於我們稍後認
識狐猴。
靈長類的主要特徵和演化方向為:
(1):改變所有骨骼構造及運動方式。
(2):前肢,
也就是"手"的變化,使得手有
"散開的動作":五指張開,在原始的靈長類中此功能可以使其在奔跑、行走中有助於
體重的支撐
"合攏的特徵":使得雙手可以彎曲成"杯狀",以利進食。
"握的動作":這對樹棲類的動物尤其重要,因為必須時時在樹枝攀爬,故握
緊樹枝便成為重要的技能。而指紋和指甲的演化皆與握的動作有關。
"可對立的動作":就是大拇指可和其他四指碰觸
(3):強化的白晝視力、雙眼視覺:適應樹林中顏色和光強度的變化、距離的判斷。
(4)齒列的改變:
(5)腦的增大與精緻化:就狐猴等樹棲類的動物來說,由於攀爬在樹上需要能一個整合
不同刺激,繼而作出正確、迅速、卻具彈性變化的動作以為反應的神經系統,
由於在樹林上層從事行走、擺盪和跳躍之前,必須先評估許多因子-距離、體重
、風力、估計錯誤時該如何補救,因此在化石中不難發現其腦容量漸增的現象。
而原始狐猴在始新世晚期(五千萬年前)分化成較高等的靈長類,包括"闊
鼻猴"和"狹鼻猴類"。
PART II:
狐猴科總共八屬十七種,全產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其同類是原猴中比樹
鼩更能適應樹上生活的種類。狐猴的特徵為:趾爪除了第二趾為鉤爪,可用來整
毛、搔耳外,其餘四根趾爪均為扁爪,因為有了這四根扁爪,牠們才可以用「握」
這個動作來抓牢樹枝;眼睛往臉部中央集中,所以已經具有「雙眼視覺」。狐猴
的體型如貓,少數如鼠,長尾,口鼻似狐,主要在夜間活動,樹棲,食物大多為
水果,偶而會吃小昆蟲。這象徵著靈長類已進入雜食的狀態。
狐猴中最大最有名的就是Ring-tailed lemur也就是所謂的環尾狐猴,牠的學名是
Lemur catta,僅產於馬達加斯加南方乾燥森林中。牠的特徵是身體背面呈灰色,
腹面為白色,手、臉與尾上有黑色花樣,尤其是在牠的尾巴上有黑、白毛所形成
的交錯環紋,這也是牠被稱為環尾狐猴的原因。
環尾狐猴的體型大約與貓一樣大,眼大向前,鼻口似狗,有很大的犬齒,這些犬
齒在牠心情不好時會微向外暴,牠是動物園中最普遍常見的狐猴種,但也似乎是
最危險的其中之一,曾經有許多管理員被環尾狐猴嚴重咬傷。
環尾狐猴較偏地上性,當牠在地上行動時會將尾巴豎立成S型,這動作有著宣告主權的意味
,環尾狐猴基本上為草食性,會吃水果、花和樹葉,很少吃動物性食物,日出之後才開始
活躍,日落後就休息。環尾狐猴所形成之群在所有狐猴中算是很大的,平均一群的成員大
約有十五隻,到處移動,一起餵食與睡眠,雖然到處移動但餵食與睡眠都在一明
確之家範圍中,當有外敵入侵時,牠們會全力防衛此範圍。環尾狐猴從不築巢,
晚上就以密集編制移動到傳統的睡眠樹上一起睡。
環尾狐猴具有狐猴中最豐富之叫聲,包括卡塔、咕嚕、爆破的哼鼻、唧喳、喵喵
與長嗥。晚上一起過夜時,若個體看到一隻鷹或其他危險,就會發出一種特殊的
驚叫聲,而喵喵聲則用作移動時使群體聚集在一起的訊號。牠們也使用視覺訊號
來傳遞信息,黑白相間的尾巴就具有這種功用。
環尾狐猴的交配期在四~五月,此時雄猴會將由手腕分泌的誘引液體塗擦在尾巴
上以引誘雌猴,雌猴在交配期結束後四個半月,也就是九~十月生產。每次通常
生一隻,但雙胞胎也是常有的事。幼猴在出生後會直接爬到母親的毛上,由她攜
帶到獨立為止,起初騎在母親的腹部,兩個月後改騎到背上,隨著年紀增長,幼
猴會逐漸離開母親,但一遇危險仍會立即爬回母親身上。
環尾狐猴與其他狐猴之差異:
1. 其他狐猴為夜行性,環尾狐猴為晝行性。
2. 與一般狐猴長時間停留在樹上不同,環尾狐猴在地面上與在樹上的時間大致相同。
3. 幼猴在出生後會直接爬到母親的毛上,由她攜帶到獨立為止,起初騎在母親的腹部,
兩個月後改騎到背上,這種特性在其他狐猴中是很少見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Dida.m7.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