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recession (little-boy)
看板NTU-Archery
標題轉貼文章--台灣的第一把稻米和第一隻狗
時間Fri Jul 9 08:23:53 2004
※ [本文轉錄自 NTU-Karate 看板]
作者: precession (little-boy) 看板: NTU-Karate
標題: 轉貼文章--台灣的第一把稻米和第一隻狗
時間: Fri Jul 9 08:23:39 2004
台灣的第一把稻米和第一隻狗
2004.7.5 中國時報
文/劉益昌(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相關圖片見下列網址: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ech/techforum/040705a1.htm
§ 前言 §
台南科學園區南關里遺址發現了稻米和狗的遺跡,
距今4800年前的台灣史前人類,吃的是蓬萊米還是在來米?
當時人已經懂得飼養狗了嗎?
不久前,清華考古學課上的學生轉寄來一封信,信的內容談的是從統計
數據來討論台灣的若干社會現象。其中一則有關台灣人每年的米食消費量
,從1952年時的每人每年132公斤到2002年降到49公斤。換句話說,目前台
灣人的日常飲食中,米食的角色已被其他所取代,尤其是水果、肉類和乳
製品分別增加4至7倍不等。引起我注意的是,短短半世紀間台灣人飲食行
為的變化,大得出乎意料之外。
米曾經是台灣人最重要的食物資源,究竟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有栽培稻
米的活動和技術?當時吃的又是哪一種米呢?
南關里遺址出土五千年前完整的狗骨骸。
五千年前台灣的稻作
自本世紀初迄今,超過一百多年的台灣考古學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史
前台灣生計活動的認識。張光直院士最早利用民族植物學和東南亞地區的
資料,推論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的生業經濟,只有以種植根莖作物
為主的初級園藝式農耕活動。
事實上,這個說法已經需要重新修正。主要的證據是,民國90年10月由
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先生主持的南科考古隊,在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奇美LCM
廠建廠基址進行搶救考古發掘時,從灰坑堆積裡,藉由「漂浮法」的篩洗
,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稻米和小米遺留。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的結果顯示,
這些遺留屬4800年前大坌坑文化時候的產物。雖然目前還沒有比較深入的
研究報告出爐,但從各種農作栽培使用工具(如斧鋤型器和貝刀等)的伴隨
出現,很明顯地看得出這時候的農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
有關台灣稻米的種類,日常一般家庭食用的「蓬萊米」,學名為粳稻
(Oryza sativa japonica),外形上呈短圓體,煮熟時帶點粘性,看起來色
澤光亮;如果喜歡吃米粉、蘿蔔糕或板條,這時便都用「在來米」,或稱
秈稻(Oryza sativa indica)。這種米呈細長形,不粘,口感較硬。根據先
前的考古資料顯示,臧振華先生在澎湖群島的考古發掘中,從距今約4000
年前赤崁B遺址的細繩紋陶文化遺留裡,發現了1片表面帶有稻殼印痕的陶
容器碎片。這個稻穀印痕,經過鑑定推斷屬秈稻。
其次,台北盆地芝山岩遺址,黃士強教授在民國7 0年的考古發掘時,發
現兩塊帶穗的碳化稻米。經當時在中興大學的岡彥一教授鑑定,認為可能
是粳稻的品種。無論如何,俟南科遺留的品種鑑定後,我們就能進一步理
解是否在距今5000年前,古代台灣人便就開始懂得栽種不同種類的稻米。
五千年前台灣狗的飼養
馴養動物和農業起源同樣是人類文化演化上的一項重大變革。狗、豬
、牛和羊是目前考古學研究中認為最早被人類飼養的動物。中國大陸距今
9000年前,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狗的骨骸遺留,這個記錄堪稱是目前
最早的家畜。由於發掘過程中,分別從墓葬區和居住區內出土了11頭狗的
骨骸,因此判斷這些狗是當時人類馴養的証據遺留。無獨有偶的,台南科
學園區目前年代最早的南關里遺址亦發現四具完整的狗骨骸;同時在灰坑
中亦發現不少零散不全或骨骼上有切割痕跡的殘段。這種現象反映著當時
可能已經具備飼養狗的觀念,一方面做為伴隨,另外也做為肉類食物的資
源。
做為伴隨的解釋,一方面從發掘過程中,發現不少狩獵用的箭頭和槍
頭,以及非常多的陸地哺乳類動物遺留,是當時進行狩獵活動的明確證據
。此外台灣早期原住民民族誌的資料亦顯示,人們飼養狗,做為狩獵時的
伴隨和幫手。因為長期出生入死,被主人視同己出,故去世時便當做家庭
成員般看待,於是按照那時候社會所規範的方式將牠埋葬。這樣的推斷應
用在南關里遺址發現的4具完整狗骨骸遺留,不無道理。
南關里遺址的啟示
農業起源和家畜飼養,經常被認為是人類走向文明最重要的推動力。
世界各地也都希望發現和理解這些雖是屬於生計模式,但卻牽繫著早期社
會整體經濟命脈的運作。狗的馴養同樣是被做為討論人類邁向定居聚落型
態的指標,更何況狗和人類的關係是所有動物裡最為密切和融洽的一種。
許多學者亦認為,由於人類很早便觀察和了解到狗在獵取食物資源上的能
力,是故有意將其馴化成為擷取日常肉類食物資源的伙伴。長久以來,大
家對台灣史前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生活圖像,以及先民和不同地區的互動關
係,感到興趣匪淺,但一直都沒有比較具體的證據提供說明。如今,南關
里遺址發現的稻米和狗的遺跡,當能為這些謎團找到答案。或許有關台灣
稻作和養狗的起源,會因新資料的出土而重新修正,不過就目前所發現的
材料,便可討論當時的農具、栽培的方式、發展的過程、地方性的差異、
農作栽培在當時整體生活方式的角色、日常食譜中的份量、以及因為農業
生產所影響的社會變遷等問題。
以遺址裡伴隨出土的斧鋤型石器為例,石材是來自澎湖群島的橄欖石
玄武岩。光這個認識卻又引發一連串有趣話題;諸如:這些石器怎麼來的
?自己製作的還是經由交易取得?臧振華先生在澎湖七美發現石器製造場
遺址的研究,正可為這方面的問題提供證據。近年來,各種遺傳基因的研
究極為熱門。這些稻米和狗基因的研究,正是解開台灣五千年前神秘面紗
的關鍵;讓我們拭目以待。
什麼是「漂浮法」?
英文稱為Flotation。這是考古田野發掘過程中,
用來發現一些細小的植物種子或動物骨骼的遺留。由於許多考古材料體積
非常微小,無法依賴肉眼從堆積裡直接採集。
因此,利用植物種子遺留在物理性質上輕於水的比重,透過專門設計的裝
備,在篩洗堆積土時,將這些遺留蒐集起來。
--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9.223.28.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9.223.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