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recession (little-boy)
看板NTU-Archery
標題轉貼文章--2003諾貝爾獎系列‧醫學之旅
時間Fri Dec 12 08:20:24 2003
※ [本文轉錄自 NTU-Karate 看板]
作者: precession (little-boy) 看板: NTU-Karate
標題: 轉貼文章--2003諾貝爾獎系列‧醫學之旅
時間: Fri Dec 12 08:20:10 2003
《2003諾貝爾獎系列‧醫學之旅》 MRI的美麗新境界
2003.11.16 中國時報
屈指數來,
與MRI(核磁共振影像)相關的領域,
已獲得了五次諾貝爾獎,
並成為就業市場上的新寵…
核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近年來已成為
放射診斷醫學上一個重要的工具。MRI是利用射頻無線電波作為刺激,以
觀察特定種類之原子核在強大的靜磁場下,受到擾動後於恢復平衡過程
中,所發出來的磁矩變化信號。我們可以利用法拉第定律,轉換磁矩變
化信號為電信號,並經由二維傅立葉轉換運算,求得物體中原來的原子
密度的影像。這個技術的優點除了不須要侵入人體,即可得人體的任意
方向剖面圖之外,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人體軟組織任意截面的結構,及
其他眾多的物理參數訊息,而且尚未發現其對人體造成傷害。
核磁共振(NMR)的研究最早是由史丹佛大學的Felix Bloch以及哈佛大學
Edward Purcell二組研究團隊在1946年所發表,但是那段時期有關核磁共
振的研究集中於使用連續變化的無線電波進行化學結構之分析。第一張二
度空間水標本的氫原子NMR影像,由在紐約州立大學 Stony Brook分校的
保羅‧勞特布爾(Paul Lauterbur,200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於1973年
所發表;位於英國諾丁罕大學的彼得‧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
2003諾貝爾醫學獎另一得主)則在同年提出「NMR之固態繞射條紋」。這些
實驗最主要的共同點,是使用具有線性梯度的靜磁場來顯示物質於空間之
分佈,這個重大觀念使NMR 邁進了MRI的領域。
MRI之得獎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在1991年Sir Ernst因Pulse N MR及
2D NMR獲得當年的化學獎以後,匆匆又過了12個年頭。回顧NMR 的諾貝爾
史,1944年拉比(I. Rabi)即因量測原子核的磁矩而獲頒物理獎;1952年
發現NMR現象並精確量測出來之F. Bloch和E. Purce ll也共同獲得諾貝爾
物理獎;連同2002年K. Wuthrich因應用NMR來決定生醫巨型分子之三維空間
結構而榮膺化學桂冠;屈指數來,與NMR 相關之領域已獲得過五次之諾貝爾
獎項。
今年得獎人的貢獻何在?
一般NMR實驗均須將磁場調整均勻,以求得不同結構的精確頻譜訊息。不均勻
的磁場將導致異常過寬之頻帶,因而喪失了據以分析不同物質結構之頻譜鑑
別率;此一調整磁場過程稱做shimming,這是一個入門者必須學習的基礎功
夫,物理學家及化學家以前已用了數十年。我們今天回顧歷史,的確很難想
像二十多年來,竟然沒有文獻顯示曾經有人想到過用這些平常想要去之而後
快的「雜訊」,來形成有用的「空間物質分佈」信息。
勞特布爾及曼斯菲爾德的主要貢獻,即明確指出利用不均勻的磁場「梯度」
來形成「空間解析度」,利用可控制之梯度大小,將空間訊息直接轉換成頻
譜之訊息,將NMR原理由結構分析,貫穿至空間物質數量分布之影像。仔細
想想,這兩個完全互斥的訊息,一般人的確很難跳出傳統訓練的巢臼,想像
出其中的關聯。一般化學家總覺得要不就在頻譜上根據位置告訴我們這是什
麼物質,不然就是從影像的觀點出發,只要能將特定空間上的物資多寡顯示
出來即可。時至今日,MRI的發展迅速,除了可將物質之立體空間分布顯示出
來,更可以結合NMR光譜分析特色,將一個組織中不同成份如脂肪、水分、
化合物之濃度影像,於MRI中分別顯示出來,以作為診斷及手術治療之依據。
曼斯菲爾德的貢獻
除最先提出線性梯度之外,曼斯菲爾德所在的諾丁罕大學,在MRI 上亦有長期
而重要之貢獻。現今使用的超快速成像方法迴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EPI),乃由曼斯菲爾德於1977年提出。此一理論整整領先科技達
20年,直至90年代末,工業科技才有能力將其構想呈現出來。在梯度技術方
面,曼斯菲爾德於1986年提出主動遮蔽梯度系統,可說是現在MRI能夠快速而
準確測量許多物理參數之重要基石。其他如應用在三度成像之迴波立體成像
(Echo Volumar Imag ing, 1989)及無噪音之MRI系統,至今均仍走在現代
科技的前端;其在諾丁罕的實驗室與另一個亞伯汀大學的實驗室,亦可說是
全球MRI 產業人才的搖籃與進步動力。
MRI的應用
MRI自勞特布爾發表第一篇的論文後,歷經另一個十年的軟硬體發展期,於
1980年初方才有臨床之儀器上市。直至今日,MRI仍在快速的蛻變中,硬體
不斷創新、功能不斷增加。整個MRI領域絲毫未見任何發展之遲滯。簡單說
來,MR之應用由早期1980年代之T1、T2及密度影像開始,發展至1986年左右
之流場分布影像,研究者可以在不注射顯影劑下,將身體內部的血液流速場
V(X, Y, Z, t)顯示出來。同時為配合醫生的診斷,亦發展出MR之血管攝影。
在1987~1989年,為縮短病人之檢查時間,MRI在於軟硬體方面均有長足的改
進,一方面使用快速成像方式,一方面也從事如前所述更精確之梯度波形儀
器設計。其同時之研究則以擴散係數(Diffusion Coefficient)影像之應用
為最,得以藉此從事腦中風之早期診斷。此外,MR溫度影像亦同時發展,今
天醫師已可以在熱治療中觀察病人之即時溫度影像,以觀測組織之加熱治療
效果。
自1990年後,MR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總的來說,由靜態進入動態,由解
剖進入功能;成像不斷加速,內容不斷功能化。1990年開始的功能性影像
(fMRI)將MRI的影響,由醫學帶入認知科學界,全球由1995年開始進入fMRI
之熱潮。直至今日,MRI的就業市場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人才需求狀態。超快
速的影像儀使用曼斯菲爾德在1977年所提出的EPI方法,將成像時間大幅縮短,
連跳動中的心臟及位於其上之冠狀動脈,都得以在1995年之後直接呈現出來,
MRI幾乎已成為醫學影像中之透視V8攝影機。
另一方面,結合NMR分析光譜與MRI成像於一體之光譜MRI(Spectroscopic MRI)
也大幅提昇MRI之功能面,得以在人體上直接觀察到特定組織的生化反應及異
常組織的範圍。其他如MR彈性影像、MR壓力影像、MR電流場之影像,均正在發
展中。即時監測之手術用影像系統(MR Intervention)亦開始使用,其影像
本身不但使用在手術前的計畫,更直接應用在手術中,以得到即時之反饋。如
此之手術,傷口更小,癒合亦快,住院時間也跟著縮短,加上其手術成功率高,
業已成為未來手術房之新面貌。
隨著基因體的發展,21世紀的MRI已進入一個嶄新的紀元。生醫分子影像得以在
活體上直接觀測到特定的基因表現與蛋白質表現;新的多通道成像MRI
(Multi-channel Parallel Imaging)將再向下縮短既有的成像時間;生醫分
子影像對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及信號雜訊比的需求,預期將使MRI在可見的
未來內,產生劃時代的改變;除了醫用MRI系統將不斷成長,配合生技製藥使用
的小型MRI系統亦將不斷推陳出新,朝微米級、微機電、及可攜帶式之MRI來發展。
對國內研究的期許
分析國內三大MR研究中心,榮總以大腦科學為主;台大以創新科技為主軸,
未來將與台大醫院加強臨床研究;而中研院生醫所則以生技為其特色。這三
大研究中心各有其發展重點,唯規模均小,且缺乏完整架構,目前雖已於特
定領域領先,但很難與國外之大中心做全面競爭。我們最近與國外相關學者
接觸,一方面感受到國外著名實驗室對我們成果的高度興趣與肯定,一方面
也為國內如何繼續更上一層樓而思索。
前人的一念之間,造就了MRI之美麗新境界。如何為後人創造更好之環境,實
為我們今天之當務之急。
--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9.223.28.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9.223.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