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ifong (聽天使在唱歌)
看板NCKU-BEH93
標題標籤理論
時間Fri Jul 8 00:03:42 2005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標籤理論是指關於偏差像是一個類似連鎖反應的行為,當作行為者在初
犯了偏差行為後,在被社會中的他人貼上是此人犯有偏差行為的標籤
後,不但沒有改善行為,反而還繼續做出違反規範的行為(Stark,
Rodney, 1997)此即為標籤理論所指的效果。這裡有兩個相關的概念,就
是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以及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
初級偏差的定義為在標籤理論當中,一個導致被貼上標籤的偏差行為就
是初級偏差,次級偏差的定義為一個因為犯了偏差行為而對他人貼上不
好的標籤之後,反而對此不良的標籤有所反應,並且繼續持續這樣的偏
差行為,這種因為他人貼標籤持續的偏差行為就叫做次級偏差(Stark,
Rodney, 1997)。例如:當一個人第一次違反規範的時候,人們會給此人
貼上標籤,這些標籤例如是:胖子,髒鬼、懶惰…..等,舉例來說:當
一個人第一次隨地吐痰被發現,人們可能會稱此人為髒鬼,而此人的偏
差行為就稱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而稱此人為髒鬼的動作就
叫做貼上標籤〈Labeling〉,當人們在給這個人貼上「髒鬼」的標籤之
後,此人很有可能因為人們給他貼上的標籤而有了「越是說我違反規
範,越是要做違反規範的行為給人家看!」的心態,便因此就繼續行使
吐痰這個偏差行為,當此人因為被貼上標籤而繼續吐痰的行為,標籤理
論將其定義為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在標籤理論當中指
出,次級偏差的行為是初級偏差行為的延續,藉由貼標籤的動作反而使
的這樣偏差行為繼續行使。
因為,在貼上標籤稱某人為髒鬼、酒鬼,會使得這個人身邊的人也這樣
去認識他,對他產生裡相同的觀感,使得此人在尚未和他人互動之前,
就破壞了此人的人際關係,使此人的人際關係受到限制,或者,使他人
在與此人做互動之時,便以這樣的形象來和他互動,讓他原本可以改過
的機會又變得更加得少,加上當他人將此人貼上酒鬼、髒鬼的標籤之
際,便使得此人在對於自我認知的概念上受到影響,使此人對自我的認
知上也認同了這樣的觀感,或甚至於是有了錯誤的自我認同,就落入了
行使偏差行為的連鎖反應裡不停的重複,因為貼了標籤反而變成「一不
作,二不休」的思考。在這裡偏差的行為區分為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
指的是行為上得做的順序,而不見得是程度上的差別。當然,有些次級
偏差和初級偏差行為之間的確有著強弱的關係,不過在這裡並不討論這
個部分。
貼標籤這個動作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很常見的行為,但是在偏差
行為當中,人們給他人貼上標籤的動作,往往會使得被貼標籤的人似乎
沒有機會讓自己從違反規範中導正回來,當然,在好的習慣方面,要是
特定替某學生貼上好的標籤,也有資料發現的確是可以讓學生持續某一
件良好的行為,因此,貼標籤這個動作,的確是人們必須要在日常生活
當中注意的一個行為,或許,可以因為人們的小心使用,而讓偏差的行
為較少,減少一些因標籤而繼續延伸的次級偏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