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sfish09 (螯)
看板NCHU-PP87
標題詠春精髓: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
時間Thu Mar 10 20:35:58 20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386646
《葉問前傳》經典台詞:
詠春精髓: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
學武要正宗,行事要正直,為人要正心
念頭正,終生正。
「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不僅是詠春拳的精髓,也是中醫的精髓。而且是儒釋道三
家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道本一體,理無二致,醫易同源,醫武一家。天下一理,儒釋道
三位一體。
什麼時候科學也學會了「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這一精髓,那就是真正的科學了。
一、追影不追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俗話說:「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遺精不澀
遺,明得固中趣,方為醫中傑」。那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法看似準確合理,其實完全
是捨本逐末,刻舟求劍。
那麼中醫如何治病呢?《黃帝內經》說:治病務求其本。什麼是本?症狀是病的表象,千
變萬化千奇百怪,肯定不是本。精神氣血才是人身之本。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
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氣血平和了
,疾病也呆不住了,身體也就恢復健康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二、重心不重眼——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黃帝內經靈樞·
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精神之所捨也。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
之。所以,只有通過調心來駕馭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體內臟腑等的氣化功能正常,才
能使身心真正健康、心想事成——精通武、醫,乃至天人之奧,成仙成佛……
「觀」是認識一切事物的門戶,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領域,觀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切科學實驗、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
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觀又有眼觀和心觀之別。我們不僅"眼觀",更要把眼
觀到的東西領進心靈,進行"心觀"。
華夏文化乃至東方文化都把「心」看得比眼睛更重要,認為眼睛所能看到的都只是表象,
必須通過心的感悟去與天地自然萬物溝通,因此而達到「心物合一」的境界。當然,華夏
文化並不否定眼睛,卻不能把眼睛所看到的認為是必然符合實際的,從眼觀到心觀是一個
昇華的過程。
我們以觀察廬山為例加以說明。我們需要身在廬山之中去看,身在廬山之外去看,需要橫
看、側看,需要俯瞰,卻無法在山底仰觀,更無法鑽到山石的內部去看。而且無論怎麼看
,我們所看到的都只能是一個方面,所以,在看完之後,必須通過閉目想像,然後把各個
方面綜合起來,在心中勾畫出廬山的「真面目」。
在此,也是先需要「眼觀」,而後再去用「心觀」。如果說「眼觀」的方式是「動態」的
,那麼,「心觀」的方式則是「靜態」的。心觀的最高境界是「入定」。《大學》中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朱子的《大學
章句》解釋說:「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
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雖然這是說道德才智的修
養,但是,在研究萬事萬物的時候,都可以如此。當我們排除了一切心的妄動之後,我們
閉上眼睛,可以與萬物乃至天地相感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通過這種感通,把眼睛
所見的與天地萬物的實際結合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直達世界本原。
三、眼見為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常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到和耳聽到的都是表象而已,不是世界的本
質,不是大道。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
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
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我們常常是睜著眼睛看世界,而閉著眼睛想問題。閉眼睛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排除外在
的干擾,運用我們的智慧;是在「聚精會神」,是在「專心致志」。只有精聚,才能與神
相會通;只有心專,才能達於心志。雖然這兩個詞已經成為成語,但是,這種觀察思考的
方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了,因為現在已經是西方文化及其觀察事物的方法佔上風,而
華夏文化及其觀察天地萬物的方法都被我們忽視了。我們可以說這種方法不符合「科學」
的要求,但是,它是與西方科學不同的另外一種學問和方法。
西方文化卻格外重視眼睛之所見,甚至可以說就是認為「眼見為實」。當人眼無法直接看
到的時候,就用技術手段,發明出各種器物來延伸人的眼光,以此去觀察自然、探索宇宙
。同時,西方文化用「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通過現象看本質
」呢?通過分析、總結、歸納。一般的做法是把一個整體的東西分成若干個部分,或者把
表層的東西剝離開來,從中抽像出「本質」性的「元素」,亦即「要素」。
雖然這個過程也不能排除「主觀」的參與,卻是力圖排除主觀參與的。雖然他們也想把在
研究時割裂開的事物再組合在一起,卻不可能組合得毫無痕跡。雖然他們力圖排斥一切干
擾,卻不可能在研究中完全處於「真空」之中。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基於眼睛或者作為眼
睛的延伸的工具所見到的現象,總是有限的。宇宙如此之大,它終究無法全部「看到」,
事物種類如此之多,它終究無法全部注意到每個特殊性和普遍性。如果所研究的對象是「
客觀」的、非生命的對象,這種非常的適用性還很強,西方的「科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所研究的對象是「主觀」的、有生命的對象,這種方法就
局限性很大了,其弊端是會把主觀的、有生命的對象也當成機器來研究。雖然,這種方法
是研究事物必須的一種方法,但是卻帶有明顯的、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參考資料:心觀與眼觀:中西文化析論十九
--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說到心酸處 荒唐越可悲 由來同一夢 休笑世人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