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EAMMAKER (當天使走過人間....)
看板Movie-Score
標題麥可尼曼之夜(一)
時間Fri Aug 11 19:43:48 2000
--------------------------------------------------------------------------------
●湯志偉:麥克尼曼音樂之夜(一)
不論你稱它為「低限主義」、「極簡主義」、「極微音樂」、「素簡主義」均可以,
Minimalism在60年代後期正式被歸類舉列而名,從此被統歸為所謂「古典音樂」;
在廿世紀,除了有籠統的代稱為現代音樂之外,又有一個出口。而定義此音樂現象之
名詞者,就是此類音樂具代表性的人物-麥克尼曼(Michael Nyman)。
在台北還未完全進入炎夏的五月初,麥克尼曼應「台北國際藝術節」邀請做開鑼的演出
,也正好為他、為「極簡主義」(順應本屆主辦單位之命名)在廿世紀正式結束之前,來
到台北的樂迷前做一次回顧巡禮。
因對「極簡主義」的喜愛和對麥克尼曼的好奇,於是筆者對他兩天的演出都沒放過,之前
還與他做了簡短的訪問,故本文以幾個切入點來看這位「極簡主義」中的重要音樂家(我
不喜歡用大師一詞,大師在台灣被濫用到無意義,故還是尊稱音樂家)。
和麥克尼曼結緣,可追溯到筆者大學之際,所就讀的科系與影劇相關,故當時大量地觀賞
歐美所謂的「藝術電影」,而對來自英倫的Derek Jarman和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way)印象最為深刻。二人的影像風格均相當強烈獨特,前者藉由戰爭、同性戀、
暴權等赤裸裸的批判,討伐英倫舊有的整體意識;後者則以博學廣聞,刻意在其電影中
誇耀、渲染,並以華麗、多彩誇張其影像風格。
說老實話,當時的我,並不能完全體會這兩位導演的作品意涵,只能囫圇吞棗,不經咀嚼
的強灌自己,但還是有不少的衝擊。這兩位導演對我來說,除了影像的記憶外,其配樂也
是個人一直無法磨滅的印象。Derek Jarman的電影配樂大部分由自己完成,以音樂加上對
白,單獨聆聽亦能強烈感覺畫面早已穿透聲音、強佔聆聽者的知覺;而彼得格林納威則在
其數部電影中,均邀請相同的配樂者,即麥克尼曼。他的音樂詮釋彼得的影像似乎天衣無
縫,二者完全合一,讓「閱聽者」完全浸淫在他二人所創造的世界中,從此對麥克尼曼產
生好奇。另外,在他的音樂中,似乎常是由不斷的重複中,製造戲劇張力,甚製造成撞擊
達到高潮,而在當時也正好接觸了另一位「極簡主義」音樂家Philip Glass(也曾經來台
演出)的電影配樂作品,如「Koyaanisqatsi(機械生活)」、「The Thin Blue Line」
等,兩位作曲家雖然音樂風格概念相近,但兩人所建構出的音樂世界,卻大相逕庭,即使
與影像完全獨立,仍然可以感受出Philip的音樂外放、大膽,都市、意象的多,而麥克尼
曼則冷峻、內斂、古典、抽象,在相互對照、比較之下,再加上92年那齣感動了無數影迷
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更加讓我有意多了解他。不過再開始介紹這次來台演出的麥可
尼曼和他的音樂之前,還是先對麥可尼曼花些篇幅讓大家對他更為認識一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dreammaker.dormB.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