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rolsp (小勇者卡洛)
看板Movie-Score
標題[心得] 生命三部曲 其一:Koyaanisqatsi
時間Tue Aug 13 15:16:55 2013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1I2TqD_q ]
作者: carolsp (小勇者卡洛)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生命三部曲 其一:Koyaanisqatsi
時間: Tue Aug 13 15:15:20 2013
配圖見部落格
http://egocentricnotes.blogspot.tw/2013/08/qatsi-trilogy-koyaanisqatsi.html
以下純文字複製。
----------
生命三部曲 (Qatsi Trilogy) 為 Godfrey Reggio (1940-) 所執導的三部
無語言 (non-verbal) 紀錄片:Koyaanisqatsi、Powaqqatsi、Naqoyqatsi 之總
稱。電影的片名來自霍皮語 (Hopi),"qatsi" 意為 "life" 或 "existence",
前方連寫的詞頭則各有字義。根據導演的談話,這三部無旁白對話的紀錄片將詮
釋權交給了觀看者,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理解的方式。三部曲的音樂均由知名的
極限主義/極簡主義 (Minimalism/Minimal music) 作曲家 Philip Glass (1937-)
操刀,[1] 而電影中的畫面也與音樂特意配合,這使音樂的重要性被大幅提昇,
不僅只是「配樂」而已。
首部曲 Koyaanisqatsi 是 Godfrey Reggio 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Koyaanisqatsi" 的字義是三部電影片名中最多樣的,片尾列出了五種意思,其
中第三義 "Out of Balance" 偶爾會作為副標題加在電影名後,然只表述了部分
意思而已。此片常見的中文譯名為《機械生活》,而「機械」一義反倒是原文中
所無的。語意多樣的字詞本就有翻譯上的難處,我有本參考書乾脆直接將片名音
譯為《科亞阿尼斯加奇》,真是帥極了 (當然我不排除譯者因無法理解字意而只
好如此的可能性)。
◎片尾的釋義畫面:1. 瘋狂的生活 2. 生活在混亂中 3. 失衡的生活 4. 崩解的生活
5. 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生命狀態。
此片的開拍故事頗長,簡單說 1974 年 Reggio 創辦的 IRE (Institute of
Regional Education,地區教育協會) 有一小筆來自 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的捐款結餘,而當時受雇於 IRE 的攝影
師 Ron Fricke 說服了 Reggio 以此製作一部紀錄片 (Fricke 的工作與取鏡大
幅影響了最後成果,Reggio 稱其為 "genius")。拍攝工作始於 1975 年,最先
完成的畫面包括該年的 Pruitt-Igoe 拆除案 (St. Louis, MO) 與各大城市中的
人群活動,之後慢慢加入了城市的交通景象,以及流雲的縮時攝影 (Time-lapse
Photography)。歷經經費耗盡與改換膠捲規格等波折,攝影大約花了三年許完成,
其後又花了三年時間製作音樂與後製剪輯,於 1982 年 4 月首映。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岩刻 The Great Gallery, Horseshoe Canyon, UT。刻鑿年份約為
1500-4000 年前,鑑於無任何文字資料,刻畫內容與刻鑿者皆不明朗。
電影畫面始於美國中西部粗獷的自然景觀,由靜態的奇岩、荒原慢慢推展到
動態的風吹沙、地熱蒸騰與鳥類飛鳴,此前的畫面與音樂大致是舒緩的。然後是
採用縮時攝影的雲海翻涌 (Cloudscape) ,進入此主題後畫面與音樂兩者開始加
快了速度。雖然畫面使用了快速播放,但中間卻又插入了幾個水波的正常速度鏡
頭,顯示快轉的雲氣流動也不過與自然界中可能出現的節奏相若而已。電影的前
1/4 鏡頭都徜徉在自然中,直到各色風光展現在人類的生產活動──礦場與發電
廠──中被截斷,合成管風琴的尖銳聲音衝入耳際,音樂變得更加強烈 (Resource)。
◎被自己排出的黑煙逐漸吞沒的運煤機,這幕配上強烈的音樂節奏,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鏡頭隨後拉進城市。由城市中的交通工具與用於戰爭的飛機船艦 (Vessels),
到城市貧民區與各種建築的拆毀 (Pruitt-Igoe)。音樂與畫面在最後一個主題
(The Grid,或許是指城市街區如同方格般) 中如瘋狂般升速,人群、車輛、生
產線等景象一路狂飆,達到令人目不暇給的高速。而後鏡頭往空中暫時抽離,合
成管風琴與霍皮的預言緩緩地一同響起 (Prophecies),畫面也隨之回歸到正常
速度,甚至慢速播放。但火箭──與片頭相同的 Saturn V──依然在
"Koyaanisqatsi" 的吟唱聲中點火發射,然後陡然爆炸,引擎在燃燒中旋轉著墜
落。The Great Gallery 的岩刻再次出現後,眼耳中只留下了片尾的黑暗與嘈雜。
◎燃燒著墜落的火箭引擎,為 Atlas-Centaur (1962) 或某個 1960 年代的 Atlas 系列
火箭,非之前點火的 Saturn V。
Koyaanisqatsi 一般說法呈現的是城市生活/科技與自然環境間的衝突與失
衡。片中大量運用了慢速與縮時攝影,使音樂節奏和畫面速度 (指拍攝速度或畫
面中的物體移動速度) 能彼此相合。自然環境部分大致是各主題連貫,逐漸迭加
速度與強度,主要使用的是真實樂器,合成器的存在感不強。而城市生活部分的
整體節奏則是由慢始,而後加快到極致,再回歸慢,全程音樂幾乎都很強烈,合
成器的角色比例也較前部分重。自然環境與城市生活兩部分的畫面節奏與音樂構
成是不太一樣的,我認為本片的「失衡」便是表現於此。
◎Wall Street 的幽魂,正播與倒轉的殘影們同時交疊著。
本片於 1983 年正式上映,而 Reggio 將其發行權賣給了 Island Records
新成立的分支公司 Island Alive。此公司之後被賣給了 PolyGram,PolyGram
的部分權利又被 MGM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買下。於是版權仍
維持在 IRE 手上,發行權卻因多次轉手而混亂不已。直至 MGM 和 IRE 達成協
議後,家用版本的 DVD 才終於得以發行,和第三部電影 Naqoyqatsi 於 2002
年一同問世。
Koyaanisqatsi 除了是 Reggio 初次執導之作外,也是 Philip Glass 的第
一部電影音樂。當年導演輾轉提出作曲邀請時,Glass 一開始還回答「我不寫電
影音樂的」,結果這部成功作品大幅提昇了他的知名度,也讓他巧妙地開始「轉
型」了。目前 Glass 寫作的電影配樂作品多達兩位數,拿了三座奧斯卡獎,還
被定位為重要的電影配樂作曲者。從古至今的作曲家們多半得靠給委託者/贊助
人寫曲子維生,這年頭的電影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衣食父母罷了,但「嚴肅音
樂界」多半對此還是頗有意見。Glass 在涉足電影配樂工作前已有了不少備受推
崇的作品,包括他的歌劇三部曲 (Einstein on the Beach、Satyagraha、
Akhnaten,個人很喜歡這幾部音樂),早累積了不受此影響的聲望。但依然有作
曲家沾了電影配樂後就像甩不掉腥氣似的被忽視,比方說近年來逐漸獲得「平反」
的 Erich Korngold (1897-1957) 即如是。
此部的音樂也是生命三部曲中故事最多的,所以接著就來談談 CD 版本吧。
第一版原聲帶與電影同發行於 1983 年,正是 CD 這個新媒介剛開始正式商業化,
而 LP 仍穩佔主流優勢的年代。初版原聲帶共發行了卡帶、LP、CD 三種形式,
但為了配合 LP 的容量,此版只收錄了部分縮減長度的主題,內容僅有 46 分鐘。
1998 年,Glass 在華納的子廠牌 Nonesuch 重新錄製了第二版 CD。除了增加收
錄的主題外,也調整了音樂長度,收錄時間達 73 分鐘。此版 CD 擺脫了純電影
原聲帶定位,而以 Glass 的作品名義發行。之後在 2009 年,Glass 的自有唱
片品牌 Orange Mountain Music 發行了 Koyaanisqatsi 的完整版原聲帶。除了
截去部分音效片段外,這版由影片母帶中抽出的原聲帶,幾乎原汁原味地保留了
片中使用的所有音樂。
◎三版 CD 封面,發行年代由左至右遞增。
在市面上流通的這三版 CD 中,若只是想享受極限音樂的摧殘,[2] 可購入
1998 年的重錄版,此版錄音效果最佳,且應是最易入手的。但若欣賞這部電影,
則不妨考慮其他兩個原聲帶版本,特別是收錄音效的完整版。由於音效在畫面與
音樂間扮演著微妙的橋樑,故雖因母帶轉錄之故,此版的錄音效果並不佳,[3]
並帶有母帶中已有的聲音瑕疵,但我認為還是有其價值──畢竟錄音品質若完全
等同價值的話,那歷史錄音們就可以通通拿去填海啦。音質的缺陷對深受此片吸
引的人而言,應不至構成阻力。
◎片尾的霍皮預言:1. 若從大地中挖取珍寶,我們將迎來災難。2. 淨化之日將臨時,空
中會有蛛網來回飄盪。3. 天上或將落下一匣灰燼,燒盡大地與海洋。
Koyaanisqatsi 的拍攝故事顯示本片劇本與鏡頭並不是一開始即設計好的,
而是隨著拍攝工作進行與團隊陣容改變逐一添入影片中,因此若想由此片中勾勒
出個完整的脈絡或許是不太可能的。如文章開頭所言,導演對如何詮釋此片完全
開放,也不認為觀者能否與他有同樣的理解是重要的。Reggio 認為一般使用的
語言已無法再描述這個世界,因而選擇了一個無文字的語言作為片名,由是盡量
減少了象徵意涵,並增加了此片的不可描述性。他唯一相關的評論為自言所紀錄
的是 "qatsi/life",即片中「呈現」的科技與城市生活,而非警醒世人它們
「造成的影響」。我認為 Reggio 想說的是:這就是我們呼吸與生活的世界,而
這就是了,僅僅如此而已。
──────────
[1]^ Philip Glass 在 1980 年代後風格開始轉變,脫離了早期的極限主義形式,他宣稱
不再寫作「極限音樂」,並與這個標籤保持距離。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就先姑且稱之吧,
他的極限音樂領導者形象還是太強烈了。
[2]^ Amazon.com 有個商品評論說聽 The Grid 時簡直像在受水刑,我對此只能表示恭喜
進入極限主義的思考領域 (誤)。
[3]^ 個人聽感像是從單聲道分離出來的假立體聲,但常接觸早期錄音的愛樂者應知單聲
道或立體聲並非判定錄音好壞的絕對標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5.203.11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arolsp (114.25.203.11), 時間: 08/13/2013 15:16:55
1F:推 Earendil:片名翻譯大多是片商定稿,跟譯者沒甚麼關係 08/15 13:13
2F:→ carolsp:樓上是指參考書那邊?該書不是電影領域,而且有點年紀了, 08/16 23:12
3F:→ carolsp:當時應該還沒有片商或中文片名。 08/16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