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ulsold (獻給浮士德的靈魂)
看板Movie-Score
標題聯副:從默片到有聲片
時間Wed Mar 5 23:25:27 2003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6/1217888.shtml
今天的聯合報副刊刊載了藍祖蔚的一篇書摘文章,談電影配樂的起源。
從默片到有聲片
【藍祖蔚】
奧斯卡金像獎剛剛宣佈今年的入圍名單,電影音樂獎項入圍
的有老將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與艾默‧柏恩斯坦
(Elmer Bern-stein)交鋒(兩人合計被奧斯卡提名五十六
次),還有實驗音樂大師菲立普‧葛拉斯(Philip Glass)
、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艾略特‧高登索
(Elliot Goldenthal)虎視眈眈,堪稱一場龍爭虎鬥。
我們早已習慣電影是影像與音樂的結合。當《鐵達尼號》席
捲全球、創下千萬銷售佳績後,我們也自然認為電影音樂是
電影不可分割、極為有利可圖的周邊產品。
但是少有人知道當電影還是默片時代,它就已經有音樂了,
而最早一首專為電影編寫的音樂出自法國大作曲家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的手筆。即將出版的《奧斯卡獎
作曲家的故事》一書(商周出版),以三萬字篇幅詳細介紹
電影音樂的由來,以下是部分摘錄。
默片電影的音樂
沒有文獻記載史上第一部加了音樂的電影是哪部,影史上第
一首電影伴奏的音樂叫什麼曲名?
最早,電影不會說話,也沒有負載音樂,俗稱「默片」。活
動的影像是最大的驚奇,生活的重現是最大的號召。盧米埃
兄弟(Auguste & Louis Lumiere)開始派人帶著他們發明的
「活動電影機」四處巡迴放映,電影紀元就從他們的放映行
動展開。
但是,盧米埃兄弟和他們的技師們很快就發現了音樂的妙用
。映演默片其實一點都不安靜,一方面因為「活動電影機」
笨重又巨大,齒輪轉動、木板震動都是嘈雜噪音;另一方面
則是因為默片內容簡單,就算活動影像再新奇再刺激,看久
了,難免就覺得無聊。如果現場能找樂師伴奏,或者是用留
聲機播放音樂,既可以壓蓋掉機器馬達噪音,又可以增加看
電影的趣味,何樂不為?音樂伴奏就此逐步成為電影映演的
不成文規定。
默片時代的音樂伴奏分為樂師演奏或唱片播放兩類。電影內
容是輕快喜劇,樂師就演奏輕鬆音樂,遇上悲劇就換成哀傷
音樂。演出的樂師有時是單人獨奏,樂器是鋼琴或小提琴,
有時是多人合奏,最多的時候就是樂團合奏了。
市場證明有音樂的默片就是比沒有音樂的默片來得討喜,所
以知名的電影院業者都全力投資,務求改善戲院的音響演出
效果,知名的「商標」和「首都」戲院的經理人山繆‧羅薩
菲爾(Sameul Rothafel)就曾經聘用百人管弦樂團來演奏
電影的背景音樂,洛依(Loew)連鎖戲院也曾經僱用六百位
管弦樂師和二百位風琴演奏家,演出過六千多首音樂。
當時的音樂表情非常即興自由,沒有統一版本,全看樂師本
事,或是放映師能找到什麼樣的唱片。以致一部電影公演時
音樂版本可能各不相同,觀眾的感受也就因「樂」而異。也
有一些電影,不論內容為何,觀眾聽到的都是同樣的樂曲,
因為駐戲院的樂師只會那幾首曲子,不論換什麼片,配樂方
式和內容都一樣。這樣的映演效果當然是創作者和投資者都
無法容忍的。
默片電影配樂的發展
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一群劇場工作者合組的「藝術電
影」公司(Film d 'Art)推出了一部十五分鐘長的電影《刺
殺德吉斯公爵》(L '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導演
安德列‧卡梅特(Andr搸Calmettes)邀請了高齡已經七十三
歲的古典音樂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ens)為該片特
別寫下主題音樂,而且在戲院現場由樂團演出該曲。聖桑使
用了弦樂、鋼琴和木管來表現這個十六世紀的王朝奪權悲劇
,而且他非常清楚電影中使用的音樂只是來搭配襯顯電影的
戲劇力量。聖桑的這首作品,公認就是影史上的第一首專為
電影譜寫的電影配樂。
聖桑的電影配樂概念給後世的電影工作者不少靈感,既然音
樂已經是電影映演不可或缺的表演藝術,演奏單一的音樂版
本成為創作者共同奉行的理念,不再像以往一樣,各戲院自
行其是。有的人是隨影片拷貝附帶音樂樂譜和曲目單,要求
樂師們依序演出;有的人則是檢附了唱片,要求放映師視影
片放映進度,適時透過留聲機播放音樂。
一九一三年美國導演格里菲斯(D, G, Griffith)拍攝《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時,除了邀請作曲
家布列爾(Joseph Carl Breil)創作了一首交響樂,也視劇
情內容安排了華格納、柴可夫斯基和李斯特等古典作曲家的
音樂作品,全片一共有二百二十六個段落,電影首演時由七十
位樂師在戲院演出布列爾和其他大師的音樂。格里菲斯的配樂
作法很快就蔚為風尚,電影配樂從此有了具體的表現形式。
有聲電影的誕生
一九二七年十月六日,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
(The Jazz Singer)在紐約華納戲院上映,電影終於能唱歌的
簡單廣告訴求成功打動人心,首映禮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爵士歌手》原本是一齣歌舞劇,由艾倫‧克洛斯藍(Alan
Cros_land)編導,原定的男主角喬治‧傑賽爾(George
Jessel)索價太高,最後改由著名的歌手艾爾‧約森(Al
Jolson)以七萬五千美元的片酬演出了這部電影。雖然電影
的音響效果平平,劇情又只是傳統的男兒奮鬥傳奇,但是「
聲障」的突破,不但是科技的里程碑,也是全新的觀影經驗。
首映夜的新聞報導描寫:「當Al Jolson又歌又舞演出『Toot,
Toot, Tootsie Goodbye!』時,觀眾為之瘋狂……。」
瘋狂的不只是觀眾,電影投資人和創作者也爭相投入電影聲音
新領域的開發。徒有外型不能開口、不會用聲音詮釋情感的默
片明星,立刻面臨「聲音失業潮」,迅速被時代大浪淘汰。另
一方面,用音樂來旁襯或說明劇情、以節奏旋律主導角色動機
,或者是靠歌曲替人物言志傳情,也成為電影音樂百花齊放的
豔麗新粧,延續至今。
【2003/03/05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59.3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