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YH (走風的人)
看板MountainClub
標題圍著營火的夜晚
時間Sun May 15 03:47:14 2005
這是我的選領隊小論文
我要討論的是關於登山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
這裡用台大山社上山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生火作為引子。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希望大家看了就要去遵守生態的原則之類的,
而是希望能促進登山社的成員們開始去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我更希望的是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我會提出這些看法以及
為什麼這是重要的而值得我花時間把他提出來?
裡面有許多東西是牽扯到個人習慣的部分,可能有些人看了會不舒服或怎樣的,
但我想許多東西是有討論空間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重要的是過程。
有些準則是我自己過去常犯,或是連我自己也不容易做到的部分。
----------------------------------------------------------------------------
這篇文章,希望初來爬山的新社員們可以儘可能撥空看看。
如果更有空的話那我會建議,實際的準則可以配合4/11/1/的
"生態登山.七大要點以及台灣經驗與做法”作為參考的依據,
並推薦”人間仙境--環境電子報’一文。
正------------文-------------分---------------隔------- -------線-----------
會來參加山社的大家每人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動機,
我想最普遍而共同的一點就是對於接觸自然的渴求。
許多個在潺潺溪水邊聽著水聲沉沉進入夢鄉、或是大家圍著火光唱山歌
伴隨著點點星光入眠的夜晚,在深山荒野間無數個夜晚是多數山社人共同而美好的回憶。
對我來說下山後最懷念的,是那許多靠在火邊進入夢鄉的夜晚。
生火有多樣的意義,就實際功能而言,當溯溪或下雨全身溼答答不停發抖時,
在火邊就好像得到了救贖,火帶給了我們能量,烤乾了我們的衣物,
而在長程隊伍時,擅用這些大自然所儲存的天然能源,
更可有效減輕我們所需背負的燃料重量,或用自己架出來的灶享受野炊的樂趣,
也是在山上生活時相當有趣的一環。而重要的或許不是這些實質的功能,
當在漆黑的夜晚時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我的渺小與無助,
這時火堆的熱量不只傳到身體,同時也進入心靈中。
聽著火堆霹靂啪拉的爆出聲響,上山的夥伴們圍著火堆聊天唱山歌是多麼的愜意。
然而當我撿著溪床上一塊塊奇形怪狀的漂流木,
或是舞動山刀劈著乾柴準備今晚的營火時,不禁會質疑,
我們這群闖入的外來者憑什麼去擾動這裡的一草一木?
--------------------------------------------------------
因此第一部分,我想就先討論社上
生火的習慣。
或許有人會說,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生於自然,取之、用之都是很合理的。
以台大山社常走的活動類型---勘查隊伍來論,常常我們會去登臨的地方
不是從來都沒人去過,不然就是人跡罕至,可是當去的是大眾化的郊山路線
或是高山路線時,是不是該注意一下我們的習慣,是否該因此而有些改變?
在砍柴生火前可以停下來想一想,若是在這裡生火的話會有什麼影響?
山社常活動的地方多在中低海拔林木生長旺盛之處,
利用枯倒木或漂流木來生火到無可厚非,但是生火後所產生的餘燼是比較可能被忽略的,
經過燃燒後於近中儘是樹木的灰質及碳、鉀等元素,
透過人為的活動這些元素過度集中將會改變土壤的酸鹼以及肥沃度
(將剩菜、飯集中也是一樣的結果),人少時倒還好,當人多時,
微量的影響累積起來是相當可觀的。前人留下生火的餘燼及枕木後,
常常會引發後來者繼續在此生火的動機。
扣除對環境影響的客觀因素,假想當到了雪山翠池、松蘿湖或是其他漂亮的谷地或湖泊時
,看到有人生火的痕跡時難免會覺得視覺上的不舒服。
再來是
找營地的部分。山社的習慣是走勘查,走勘查本來就沒有固定的營地,
而常常需要現場尋找並”整理”出新的營地,這在冷門或人跡罕至的地方無可厚非。
但隨著現在北部各登山路線的逐漸開發,許多登山路線趨於大眾化,
透過紀錄的查詢我們可以知道沿途有哪些現成的營地可利用時,
這時在行程設計上就可以列入考量,畢竟創造新的營地對於生長於此的花花草草
以及生物們無疑是一個干擾,當附近有既有營地可用時,請多留意。
而離開時部署於這的也盡可能帶走吧,以同理心來想,
當我們看到前一個營地到處都是垃圾時,也會心裡暗自問候對方尊長。
關於
剩餘食物的處理。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出發前仔細的估算份量,
如果真的多估不得不處理時,怎麼辦? 如果旁邊有溪流時就方便啦~
往溪裡到還可以順便餵魚兒是嗎? 這是大錯特錯的!
這些剩餘的食物會造成水質優氧化,嚴重的話,水域的生態體系會被改變,
而那些被餵的小魚小蝦也會因為這些食物改變了他們的習性(如果長期且持續的話),
或是這些不適的食物會對他們不利(例如吃太油變肥魚肥蝦而增加他們被天敵捕食的機率)
。比較好的方法建議挖個小洞埋起來,埋起來至少可以讓食餘慢慢分解,
而不是讓這些有的沒的東西快速而突然的進入養分的循環裡。
另外比較容易忽略的是鍋碗瓢盆的清洗,記得我第一次登山在巴奈伊克山屋取水時,
覺得前面的登山客真是沒公德心,把水池搞的水面上浮了一層油,
等到吃飽飯我去洗鍋子時才驚覺,我就是自己心裡暗罵的那一個,
當我把鍋子一浸到水裡時,整鍋的油漬就立刻浮了起來~,
大家或許可以想看看,該怎麼作才能避免讓油漬直接進入水體呢?
再來是關於
垃圾的處裡。這部分的見解見仁見智,以我自己來講的話,
如果是可自然分解的東西我會習慣就把他留在山上(對於更嚴格的人來說或許
連這都不能接受),而其他塑膠類、鐵鋁罐及其他不可分解的東西等,
我都是習慣背下山。當有生火的時候,一些可燃的垃圾就可以直接燒掉處裡,
可是塑膠類的東西是比較要注意的的,雖然說塑膠製品燒了以後是不會殘渣,
但有研究顯示,空氣中逸出來的重金屬以及有機物質會累積在植物會是
直接融入水體中而進入生態系的循環,因此這些我們眼裡無形的東西其實還是留在這裡,
帶下山後,現在的焚化爐有經過特別的處理,所以還是建議帶下山會較好,
畢竟,有本事背上來就有本事背下去。
上廁所的部分---比較有爭議的或許是衛生紙這個東西,紙,乍聽之下是可分解的,
可是我們現在所用的衛生紙,由於參了很多的化學成分使得他分解不易,
不過當上完廁所後,我是無法接受將這樣的東西帶下山啦~
對我來說能做到的部分還是將他埋起來慢慢分解了,
有些人一上山就便秘或許是山神為了保護自己在作祟,
這部分其實有一個好方法可解決,有一次我跟我學長上山做研究,
為時兩個禮拜,到了第二天我們才發現忘了帶衛生紙了,剛開始幾天還有報紙可用,
後來報紙告急,我就開始試用各種天然產品,現在跟大家推薦,松蘿真的很好用,
大家上山可以試看看。上大號前最好能先挖個洞,結束後再用土及落葉掩埋,
盡量離水源遠處,走過高山活動路線的人就知道,
為什麼在工寮或山屋旁走路總是得膽顫心驚,甚至取水前也要檢查一下上源是否有炸彈。
附帶一提 最近有一群學生拍了關於大便背下山的示範影片 相當直得一看
湖泊、溪流及高山是脆弱的生態系統。
湖泊的水流通常是死水,
只要有了髒東西進去,就會一直留在水體裡面很久很久,
而高山氣候冷、植物生長速度慢,一株手臂粗的小樹低海拔可能只要幾年的時間
就可以長成,在高山它的年紀絕對在我們之上,我們留下活動的痕跡,
高山也需要較多的時間來自我恢復。
而溪流雖然水流不斷的流動,但外來的營養鹽及各式化合物也特別容易進去,
且由於水流速度快,一下子就能帶到很遠的地方,影響範圍更是廣大。
-----------------------------------------------------------------------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大家抱持著怎樣的態度來親近山林,
登山活動是紓解生活壓力的一個好管道,它的意義或許可以更為不同,
它可以是挑戰、突破自己極限的一個天然教室。
但不管我們再怎麼愛山、樂山,無法改變的事實是,
住在文明世界的我們永遠是個外來者,正面的說法是我們拜訪它、親近它;
其實換個角度我們是不斷的在山上留下各式傷痕與汙點的
之前曾經看過一句很直接卻也很真實的批評
”對山破壞最多也留下最多垃圾的,往往是那些山爬最多的人”
因為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能力去傷害它的。
如果我們只是抱持著享樂的心態去接近自然卻沒有付出的話,
那只不過是在消費、糟蹋它罷了,
這跟平常我們在山下的娛樂沒什麼差別,用完即走,
留下的不過是對山一次又一次的傷害罷了。
如何在玩樂的同時能有所付出? 我想除了對於自身行為的節制之外,
具體的行動如”順手”把看到的或是方便攜帶的垃圾帶下山可能是最簡單的一種實踐,
對於環境相關議題的主動關心或是甚至親自參與也是很好的方式。
否則當我們看到聽到某某地方要蓋纜車、餐廳、開路、作為遊樂區等等
我們只能心裡想著”唉~ 這個地方要毀了,趁它完蛋之前趕快去一次”
之類無奈而消極的想法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平常多一點關注
帶來的影響是超乎自己想像的
多一點關懷,多一份希望。
----------------------------------------------------------------
有點冗長,感謝大家把它看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207.10
※ 編輯: SYH 來自: 220.139.207.10 (05/15 03:47)
※ 編輯: SYH 來自: 220.139.207.10 (05/15 03:51)
※ 編輯: SYH 來自: 220.139.207.10 (05/15 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