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YH (走风的人)
看板MountainClub
标题围着营火的夜晚
时间Sun May 15 03:47:14 2005
这是我的选领队小论文
我要讨论的是关於登山活动对於环境的影响,
这里用台大山社上山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生火作为引子。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希望大家看了就要去遵守生态的原则之类的,
而是希望能促进登山社的成员们开始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我更希望的是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麽我会提出这些看法以及
为什麽这是重要的而值得我花时间把他提出来?
里面有许多东西是牵扯到个人习惯的部分,可能有些人看了会不舒服或怎样的,
但我想许多东西是有讨论空间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重要的是过程。
有些准则是我自己过去常犯,或是连我自己也不容易做到的部分。
----------------------------------------------------------------------------
这篇文章,希望初来爬山的新社员们可以尽可能拨空看看。
如果更有空的话那我会建议,实际的准则可以配合4/11/1/的
"生态登山.七大要点以及台湾经验与做法”作为参考的依据,
并推荐”人间仙境--环境电子报’一文。
正------------文-------------分---------------隔------- -------线-----------
会来参加山社的大家每人背後都有属於自己的动机,
我想最普遍而共同的一点就是对於接触自然的渴求。
许多个在潺潺溪水边听着水声沉沉进入梦乡、或是大家围着火光唱山歌
伴随着点点星光入眠的夜晚,在深山荒野间无数个夜晚是多数山社人共同而美好的回忆。
对我来说下山後最怀念的,是那许多靠在火边进入梦乡的夜晚。
生火有多样的意义,就实际功能而言,当溯溪或下雨全身湿答答不停发抖时,
在火边就好像得到了救赎,火带给了我们能量,烤乾了我们的衣物,
而在长程队伍时,擅用这些大自然所储存的天然能源,
更可有效减轻我们所需背负的燃料重量,或用自己架出来的灶享受野炊的乐趣,
也是在山上生活时相当有趣的一环。而重要的或许不是这些实质的功能,
当在漆黑的夜晚时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我的渺小与无助,
这时火堆的热量不只传到身体,同时也进入心灵中。
听着火堆霹雳啪拉的爆出声响,上山的夥伴们围着火堆聊天唱山歌是多麽的惬意。
然而当我捡着溪床上一块块奇形怪状的漂流木,
或是舞动山刀劈着乾柴准备今晚的营火时,不禁会质疑,
我们这群闯入的外来者凭什麽去扰动这里的一草一木?
--------------------------------------------------------
因此第一部分,我想就先讨论社上
生火的习惯。
或许有人会说,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生於自然,取之、用之都是很合理的。
以台大山社常走的活动类型---勘查队伍来论,常常我们会去登临的地方
不是从来都没人去过,不然就是人迹罕至,可是当去的是大众化的郊山路线
或是高山路线时,是不是该注意一下我们的习惯,是否该因此而有些改变?
在砍柴生火前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若是在这里生火的话会有什麽影响?
山社常活动的地方多在中低海拔林木生长旺盛之处,
利用枯倒木或漂流木来生火到无可厚非,但是生火後所产生的余烬是比较可能被忽略的,
经过燃烧後於近中尽是树木的灰质及碳、钾等元素,
透过人为的活动这些元素过度集中将会改变土壤的酸硷以及肥沃度
(将剩菜、饭集中也是一样的结果),人少时倒还好,当人多时,
微量的影响累积起来是相当可观的。前人留下生火的余烬及枕木後,
常常会引发後来者继续在此生火的动机。
扣除对环境影响的客观因素,假想当到了雪山翠池、松萝湖或是其他漂亮的谷地或湖泊时
,看到有人生火的痕迹时难免会觉得视觉上的不舒服。
再来是
找营地的部分。山社的习惯是走勘查,走勘查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营地,
而常常需要现场寻找并”整理”出新的营地,这在冷门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无可厚非。
但随着现在北部各登山路线的逐渐开发,许多登山路线趋於大众化,
透过纪录的查询我们可以知道沿途有哪些现成的营地可利用时,
这时在行程设计上就可以列入考量,毕竟创造新的营地对於生长於此的花花草草
以及生物们无疑是一个干扰,当附近有既有营地可用时,请多留意。
而离开时部署於这的也尽可能带走吧,以同理心来想,
当我们看到前一个营地到处都是垃圾时,也会心里暗自问候对方尊长。
关於
剩余食物的处理。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出发前仔细的估算份量,
如果真的多估不得不处理时,怎麽办? 如果旁边有溪流时就方便啦~
往溪里到还可以顺便喂鱼儿是吗? 这是大错特错的!
这些剩余的食物会造成水质优氧化,严重的话,水域的生态体系会被改变,
而那些被喂的小鱼小虾也会因为这些食物改变了他们的习性(如果长期且持续的话),
或是这些不适的食物会对他们不利(例如吃太油变肥鱼肥虾而增加他们被天敌捕食的机率)
。比较好的方法建议挖个小洞埋起来,埋起来至少可以让食余慢慢分解,
而不是让这些有的没的东西快速而突然的进入养分的循环里。
另外比较容易忽略的是锅碗瓢盆的清洗,记得我第一次登山在巴奈伊克山屋取水时,
觉得前面的登山客真是没公德心,把水池搞的水面上浮了一层油,
等到吃饱饭我去洗锅子时才惊觉,我就是自己心里暗骂的那一个,
当我把锅子一浸到水里时,整锅的油渍就立刻浮了起来~,
大家或许可以想看看,该怎麽作才能避免让油渍直接进入水体呢?
再来是关於
垃圾的处里。这部分的见解见仁见智,以我自己来讲的话,
如果是可自然分解的东西我会习惯就把他留在山上(对於更严格的人来说或许
连这都不能接受),而其他塑胶类、铁铝罐及其他不可分解的东西等,
我都是习惯背下山。当有生火的时候,一些可燃的垃圾就可以直接烧掉处里,
可是塑胶类的东西是比较要注意的的,虽然说塑胶制品烧了以後是不会残渣,
但有研究显示,空气中逸出来的重金属以及有机物质会累积在植物会是
直接融入水体中而进入生态系的循环,因此这些我们眼里无形的东西其实还是留在这里,
带下山後,现在的焚化炉有经过特别的处理,所以还是建议带下山会较好,
毕竟,有本事背上来就有本事背下去。
上厕所的部分---比较有争议的或许是卫生纸这个东西,纸,乍听之下是可分解的,
可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卫生纸,由於参了很多的化学成分使得他分解不易,
不过当上完厕所後,我是无法接受将这样的东西带下山啦~
对我来说能做到的部分还是将他埋起来慢慢分解了,
有些人一上山就便秘或许是山神为了保护自己在作祟,
这部分其实有一个好方法可解决,有一次我跟我学长上山做研究,
为时两个礼拜,到了第二天我们才发现忘了带卫生纸了,刚开始几天还有报纸可用,
後来报纸告急,我就开始试用各种天然产品,现在跟大家推荐,松萝真的很好用,
大家上山可以试看看。上大号前最好能先挖个洞,结束後再用土及落叶掩埋,
尽量离水源远处,走过高山活动路线的人就知道,
为什麽在工寮或山屋旁走路总是得胆颤心惊,甚至取水前也要检查一下上源是否有炸弹。
附带一提 最近有一群学生拍了关於大便背下山的示范影片 相当直得一看
湖泊、溪流及高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
湖泊的水流通常是死水,
只要有了脏东西进去,就会一直留在水体里面很久很久,
而高山气候冷、植物生长速度慢,一株手臂粗的小树低海拔可能只要几年的时间
就可以长成,在高山它的年纪绝对在我们之上,我们留下活动的痕迹,
高山也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自我恢复。
而溪流虽然水流不断的流动,但外来的营养盐及各式化合物也特别容易进去,
且由於水流速度快,一下子就能带到很远的地方,影响范围更是广大。
-----------------------------------------------------------------------
最後我想讨论的是,大家抱持着怎样的态度来亲近山林,
登山活动是纾解生活压力的一个好管道,它的意义或许可以更为不同,
它可以是挑战、突破自己极限的一个天然教室。
但不管我们再怎麽爱山、乐山,无法改变的事实是,
住在文明世界的我们永远是个外来者,正面的说法是我们拜访它、亲近它;
其实换个角度我们是不断的在山上留下各式伤痕与污点的
之前曾经看过一句很直接却也很真实的批评
”对山破坏最多也留下最多垃圾的,往往是那些山爬最多的人”
因为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去伤害它的。
如果我们只是抱持着享乐的心态去接近自然却没有付出的话,
那只不过是在消费、糟蹋它罢了,
这跟平常我们在山下的娱乐没什麽差别,用完即走,
留下的不过是对山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罢了。
如何在玩乐的同时能有所付出? 我想除了对於自身行为的节制之外,
具体的行动如”顺手”把看到的或是方便携带的垃圾带下山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实践,
对於环境相关议题的主动关心或是甚至亲自参与也是很好的方式。
否则当我们看到听到某某地方要盖缆车、餐厅、开路、作为游乐区等等
我们只能心里想着”唉~ 这个地方要毁了,趁它完蛋之前赶快去一次”
之类无奈而消极的想法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平常多一点关注
带来的影响是超乎自己想像的
多一点关怀,多一份希望。
----------------------------------------------------------------
有点冗长,感谢大家把它看完。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9.207.10
※ 编辑: SYH 来自: 220.139.207.10 (05/15 03:47)
※ 编辑: SYH 来自: 220.139.207.10 (05/15 03:51)
※ 编辑: SYH 来自: 220.139.207.10 (05/15 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