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du (拔都)
看板MartialArts
標題心意六合拳拳史辨析(上)
時間Sun Oct 6 12:27:35 2002
心意六合拳拳史辨析(上)
泰戈事業總部 馬勝利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存在著重文輕武的習氣,很少有史家為武者立傳,除了司馬遷在
《史記﹒游俠列傳》中偶有提及以外,大多混跡於荒誕不經的野史、演義之中。因此,
中國的拳術史一片荒蕪,難有梗概可循。各家各派的拳史更是由各種傳說堆積起來,很
少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史料來。而在那些有限的史料中,又有許多是後人偽造的假史料,
真正可信的並不多。但是,既然是拳史,就應該務求真實。
過去,社會的封閉造成了信息的封閉,對於拳術的繼承與拳史的辯證只能在小范圍內進
行。現在,社會形態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我們身處信息時代,對於信息的
獲取,比我們的前輩要便捷和廣泛得多。所以,我們有必要將前輩的結論重新審視,在
廣泛地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將拳史的小環境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考察,仔細地對比、參
照、研究、判斷,使結果盡量接近歷史原貌,以不辜負先人的創拳苦心。更重要的,是
對後來之人負責。
毋庸置疑,心意六合拳是歷史名拳,它的創立與發展,對中國近現代拳術產生了巨大的
影響。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拳史也同樣是斑駁陸離,眾說紛紜。有的說它源自少林;也
有的說它源自武當;有的說它屬於外家;更有的說它屬於內家;還有的說它屬於回教等
等……各講各的,所憑的就是那麼一點不知真假的史料,更多的則是來自先輩口中的傳
說與故事。如此看來,要搞清心意六合拳的歷史似乎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了。
眾所周知,拳學是一門體認的學問。因此,研究拳術的歷史也不能僅憑想象。如果你自
己對該拳術練之不精,理解浮淺,就不可能從較深的程度上去把握它。我認為,僅僅從
文字到文字去研究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是不行的,必須從其活的標本,即拳術技術本身去
剖析、比較、研究,由此去印證傳說與史料,才能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進而得出較為
准確的結論。
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在考察心意六合拳的小歷史的同時,進一步關照當時的大歷史
(即歷史背景),求實辨虛,去偽存真,摸清其脈絡並非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是在力煉精功的基礎上廣泛地收集資料,在縱向繼承的基礎
上,盡量多地進行橫向的對比、參照,苦心孤詣地研究心意六合拳的歷史,得出了一些
較為接近歷史真相的成果。現在發表出來,供心意六合拳愛好者參考。如有偏頗之處,
希望得到方家指正。如果能夠引起爭論,那是再好不過的。因為真理愈辯愈明,目的只
有一個,就是盡量准確地寫出心意六合拳的拳史,為後人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我從小生長在上海市的楊浦區、虹口區這兩個「十大形」(心意六合拳的俗稱)窩子裡
,見過的心意六合拳高手不計其數,像盧嵩高先生的親傳弟子盧少君(盧嵩高之子)、
凌漢興、張兆元、王書根、李尊思、滿錫豹等等,以及盧氏的再傳弟子張道夫(後開創
合肥一脈)、黃文海(解興邦的義子)、高敖其、大老李、大老劉、殷春等等,我都很
熟識。尤其是上海心意六合拳中青年中的佼佼者井森金(虹口心意六合拳協會會長)、
季新良(虹口心意六合拳協會總教練)等與我更是情如手足。
我從十二歲開始,隨上海盧嵩高的掌門弟子解興邦先生的徒弟王仁道老師學習心意六合
拳,後來又拜盧的得意弟子于化龍先生深造,其間更得海南、江蘇等地的民間心意高手
指教。二十多年不懈的純功力煉,對於心意六合拳可謂情有獨鐘。而且尤其是近十幾年
來,我一直專職從事武術的推廣、研究工作,又接觸了不少其他地方與門派的心意六合
拳高手,交流、借鑒了不少技術,也收集了不少資料,更聽說的大量傳說、軼事,可以
說對於心意六合拳的各個方面是知之甚詳的。
以下我從分析兩篇心意六合拳的「經典」史料入手,來展開有關心意六合拳拳史的一系
列研究。
一、乾隆十五年戴龍邦作《六合拳譜序》(以下簡稱「戴序」)是後人的偽作,要
不就是戴撒了謊。
先讓我們來看以下該序的全文:「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學有二:曰文、
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藝(搏擊)也。況國家講禮有法,獮(xian)、蒐(sou)、苗
、狩各有其時。而其間精微奧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陳者。余嘗擬著為論,公諸同好,特
恐言論不精,貽誤後世,此心耿耿,曷(he)其有極。
茲見岳武穆王拳經,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情。
王諱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負氣節,優於將略,剛毅多謀
,智勇絕倫,當時名將無出其右者。及長應試於東京,留守宗澤與談兵法,曰:『如將
軍者,方可與言孫吳。』此後屢立戰功,遂成大將。善以少擊眾,嘗自師八百人,破王
善等五十萬於南熏門;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萬眾於極嶺;其戰兀術於順昌,則背蒐軍八
百余。故有勝無敗,猝遇勁敵不為所動,,故敵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張浚嘗問用兵之術於王,曰:『仁、信、智、勇、嚴,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禮賢士,
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然如書生。每戰勝,必辭功,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而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余深為宋惜之。
當童子時,王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
測,蓋從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各代鮮有其技也。獨我姬公,名際可,字
隆風,生於明末國初(據今人考證生於明萬歷三十年),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
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浦(即今之安徽貴池),時人不知其勇
。先生習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gui)酉(you)科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
遠總鎮大都督,(後)致仕歸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之十易寒暑,先生曰
:「子勇成矣。」余回晉至洛陽,遇馬公學禮,談藝甚洽,屬余為序,余不文,焉能當
此,但見世有能悍之士,未嘗無兼人之力,及視其藝,再扣其學,手不應心,論不合道
,何也?不得個中真傳故也。
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豈世傳捉拿、鉤打
、封閉、閃戰,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論,古今英勇之氣,剛正之慨,威武
矯矯不群者,盡為所失,而與作戲之輩,夫相同也。而論此藝,其大要不外陰陽、五行
、動靜、起落、進退、虛實,而其妙又須六合。六合者,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
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力合。變化無窮,是其智也;英氣過人,是其勇也。苟
入於其中,日將月就,攀躋(ji)之靡窮,則智無不備,勇無不生,得和平之理,會和
平之情,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
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滄海,炫耀如三光。則盡乎其智,備乎其勇,全乎其
和。以此而較藝,無不善矣。
以此觀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異乎不異乎?(戴龍邦,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
書於洛陽馬公學禮書屋)」
統觀以上文字,其不實之處至少有四點:
1、岳飛創造心意六合拳之說不能立足:據《宋史》、《金佗粹編》等史書記載:
岳飛生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十一歲隨全縣聞名的刀槍手陳廣學習刀槍等武藝,數
年間便成為一個「一縣無敵」的人。後又拜周侗為師學習弓馬騎射,不滿18歲就能夠使
用300斤的硬弓與八石的弩機。北宋末年投軍,任秉義郎(下級軍官)。南宋王朝建立,
上書高宗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衛開封,任統制。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
三年(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他移軍廣德、宜興,堅持抵抗。次年,金軍在江南軍
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攻擊金軍後隊,收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三年(1133
年),因鎮壓江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得高宗所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大破金傀儡
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使。紹興五年,又從張浚鎮壓洞庭湖地
區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後駐軍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屢次建
議大舉北進。紹興九年,高宗、秦檜與金議和,他上表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他
出兵反擊,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
檜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臨安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不久被誣謀反下獄。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與養子岳雲及部
將張憲同被殺害。
從以上史料可知,岳飛從軍、為官十九年,大多戎馬倥傯,東戰西征,同時,又受到南
宋朝庭內部矛盾的掣肘,其必定殫心歇慮,怎麼會有心思去分心造拳呢?從岳飛的學藝
經歷也可以看出,他所學習的都是戰場上用的上的器械、弓馬之術,並不重視「拳打二
人忙」的徒手搏擊拳法。更不可能去創造一門「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之後才用的上的
心意六合拳。而且既使是在冷兵器時代,戰場決勝也是賴於戰陣和計謀,岳飛作為統率
千軍萬馬的軍中主帥,難道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脫離實際地創造一些「無用」的拳法
來訓練將佐?再說,他英年早逝,即使有其心也未必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項工作。因
為以心意六合拳的結構與內涵來說,是必須經過多年的反復研究、交流、編制,花費很
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完成的。岳飛在征戰殺伐、戎馬倥傯之余顯然沒有這個條件。
而且,戴序又說「王以後,金、元、明各代鮮有其技也。」據《金佗粹編》、《金倫續
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記載:岳飛麾下將士眾多,紹興二年初為一萬二千多人
,紹興二、三年間為二萬三、四千人,紹興四年三月為二萬八千六百多人,紹興五年以
後,一直維持在十萬人以上。如果果真是岳飛創立心意六合拳,「立一法以教將佐」,
岳飛被害以後,岳家軍將士或星散民間,或遷移另就,一定會把心意六合拳傳播到全國
各地,形成許多不同的師承流派。即使是當時朝廷嚴禁練習「岳氏拳法」,但宋高宗於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二十八日下詔為岳飛「平凡昭雪」,「以謝三軍之士,以激
勵忠義之氣」。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初十日, 宋高宗禪位給宋孝宗。七月初十日, 宋孝宗
下令追復岳飛的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岳家子弟皆被朝廷授予官
職。嘉泰四年(1204)六月,宋寧宗又追封岳飛為「鄂王」(謚忠武),廣建祠廟紀念
他。
如此看來,在岳飛死後19年,他的冤案即得到昭雪,而且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我
想,那些深諳「岳氏心意六合拳法」的「將佐」們當不致如此短命。那麼,順理成章,
岳飛所創造的心意六合拳理應發揚光大,為萬眾所學習,決不應該從此埋沒無聞。以岳
飛之名氣,史書上也應該有此記載。但是,為什麼從岳飛遇難到一直到明末清初,數百
年間未聞一位心意六合拳的傳人?退一步來說,假使金、元以後該拳由於朝廷禁止而隱
匿民間,那麼明朝以後應該有所彰顯。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遍數天下拳法,卻未
見有心意六合拳或意拳之名,單等明末清初的姬際可「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
」而出山,顯然不足為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岳飛創心意六合拳(意拳)之說是不能立足的,心意六
合拳決不是岳飛所創造,戴序的「岳創說」顯然未經考證。
此為戴序不實處之一。
2、《武穆遺書》並非拳術論著:戴序言:姬際可「……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
譜(即所謂《武穆遺書》)……」,因而繼承了心意六合拳。但是,找遍了元人所修的
《宋史》、南宋史館所撰的《國史》、熊克的《中興小紀》、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
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以及出自岳飛之孫岳珂之手
的《金佗粹編》、《金佗續編》書籍,查遍了有關岳飛及後代、岳家軍事跡的正史與野
史資料,均不見任何岳飛遺留的「武學論著」的記載?尤其是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後,岳
飛之子岳霖開始搜集資料,整理其父的歷史。他「考於聞見,訪於遺卒」(《金佗粹編
》),在紹熙三年(1192)冬臨死前托付給兒子岳珂。岳珂靠宰相京鏜的幫助,「大訪
遺軼之文,博觀建炎、紹興以來紀述文事,下及野老所傳,故吏所錄,一語涉其事,則
筆之於冊,積日累月,博取而精核之,因其己成,益其未備……蓋五年而僅成一書」
(《金佗粹編》),做了很詳細的搜輯工作,而且歷經數年之久,才先後編寫成《金佗
粹編)28卷和《金佗續編》30卷。如果說岳飛曾經創造心意六合拳,並留有拳術論著
(《武穆遺書》)的話,在這兩書中決無遺漏不記之理。如果說岳飛撰寫《武穆遺書》
連自己的子孫都不傳或者不知道,無論如何都是不可信的。通觀這些年在雜志上發表的
那些所謂《武穆遺書》的內容來看,且不用論證其真偽,單就其內容來看,就與心意六
合拳大相徑庭,毫無關系。
實際上,岳飛的確有遺留的文章成書傳世,書名是《岳武穆遺文》(一作《岳忠武王文
集》)。該書現在可見的是清乾隆間黃邦寧校刊本,八卷,包括奏疏、書啟、詩詞、散
文等,所載岳文甚詳,卻沒有任何有關拳術的片言只語。這就是真正的《武穆遺書》。
既然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一本子虛烏有的所謂《武穆遺書》(論述拳術的),那麼
,戴龍邦在馬學禮書屋怎麼「茲見岳武穆王拳經,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
余愛慕之情。」?姬際可又如何「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有人考證姬
際可從未到過終南山,但我未考證,這裡不敢妄說,待以後進一步證實。)
此為戴序不實之處之二。
3、曹繼武不是心意六合拳傳人:戴序言:「……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浦(即今之
安徽貴池),時人不知其勇。先生習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欽
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督,(後)致仕歸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之十易寒
暑,先生曰:『子勇成矣。』……」
其實,要搞清曹繼武的身份與事跡並非難事,因為凡是清朝武舉,皆有典籍可查。我對
曹繼武身份的懷疑是源自許友根所著《武舉制度史略》一書,該書附錄四所載「清代武
鼎甲人名錄」上,根本沒有所謂「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的曹繼武,而且清朝從順治三
年開始武科考試以來,每三年一屆,並沒有「癸酉」一科,只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
的甲戌科,狀元為曹日瑋,上注「京衛」人氏,也就是現在的安徽貴池人。然後我又翻
閱了《重修安徽通志》,在其「卷二百三十﹒人物志﹒武功」中有有關曹日瑋的記載:
「曹日瑋,字繼武,貴池人,康熙癸未武進士第一,授二等待衛,從征厄魯特有功,出
為山西利名路參將,累擢陝西興漢等處總兵官。漢江暴漲,州城盡圮,日瑋督軍士晝夜
巡防,感寒疾卒。」但是,這裡有一個錯誤的地方,即清代癸未科的武狀元是曹維成,
貴州貴陽人氏。而甲戌科的武狀元才是曹日瑋,貴池人氏。所以曹繼武當為此人無疑。
後來,在雜志上閱讀了郭華東、張全海先生的《曹繼武與心意六合拳無關》一文,
其考證甚為細致,其結論與我不謀而合。據其考證:對於曹繼武生平的敘述更為詳細者
見於光緒《貴池縣志﹒卷二八﹒人物志﹒武功》,其志曰:「曹日瑋,字繼武。父光國
,倜儻不羈,游都門,占籍京衛。授長子日瑛以文,授次子日瑋以武。日瑋習騎射,兼
通經史。康熙三十二年舉順天武鄉試第一,明年會試中式,廷試弓馬對策,莫與儔者,
上親拔一甲一名,賜武進士及弟,授二等侍衛,直禁中。三十六年,隨駕征厄魯特,著
勤勞,屢被內紵蟒衣酒果之賜。三十九年出為山西利民路參將,舉卓異,升浙江金華副
將,引見上,以利民地方久悉,著以新銜留原任。四十四年,奉特旨,遷陝西固原西路
靖遠衛副將。四十五年春,即擢陝西興安、漢羌等處掛印總兵官,時漢江暴漲,州城被
水嚙盡圯。日瑋至官,日督軍士晝夜巡防,感寒疾卒,年三十六。上聞悼惜,賜祭葬如
例。」
如此看來,曹繼武生於都門順天,一生都在為清朝效忠,直至病死於陝西興漢任上。並
未有向姬際可學習心意六合拳的記載。雖然曹日瑋是武舉出身,但清朝武舉考試的項目
為馬射、步射、開弓、舞刀、掇石等項,一個醉心科舉的人,決不會浪費時間去學習諸
如「心意六合拳」之類的「無用」之技。而且曹繼武並未「致仕歸籍」,怎麼可能「後
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浦(即今之安徽貴池)……」?所以,姬際可傳藝曹繼武一說決
不可信。
另外,從史料可確知,曹繼武卒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而戴龍邦生於康熙五十二
年(1713),也就是說曹繼武死後七年戴龍邦才出生,戴序中所謂「余游至池,先生以
此拳授余……」之說如何成立?難道是曹繼武「魂授」戴龍邦?!這可真是活見鬼了。
如果戴序不是後人之偽作,那麼戴龍邦這個謊可就撒大了!
此為戴序不實之處之三。
4、戴龍邦應為「戴隆邦」:該文字最後署名「戴龍邦,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書於
洛陽馬公學禮書屋」。但是,2001年3月,山西祁縣文史工作者在山西祁縣小韓莊戴氏
後裔家中,發現了清朝雍正六年制作的一套四本戴氏家譜,明確記載了從戴氏始祖戴成
忠至二十三代後人的詳細家族譜系情況。證明戴龍邦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戴隆邦」,如
果這篇文字真是戴龍邦所寫,其署名決不會寫錯。之所以會出錯,只能證明該序並非戴
隆邦本人所寫,而是後人附會,署名自然也是依照口傳中的 「戴龍邦」,而不是家譜
上的「戴隆邦」了。
此為戴序不實之處之四。
綜上所述,我認為囿於當時的環境,戴隆邦可能對心意六合拳的來源缺乏考證,輕信了
傳說,但他決不可能連其授業恩師以及自己的名字也給記錯了。所以,可以肯定這篇歷
來被心意、形意門人奉為經典史料的《戴龍邦﹒六合拳譜序》絕對是偽作無疑。既然斷
定為偽作,其觀點當然不足為信。
實際上,以上的這些考證並不困難,尤其是有關曹繼武的考證更是舉手之勞。但是,為
什麼多年以來就沒有人想到去查一查。對於一般心意、形意拳愛好者來說,即使因循舊
說也沒有多大關系。但是,有人竟然將這種因循之說不加考證地寫入中國武術協會審定
的《中華武術文庫﹒形意拳理論研究》之中,似乎就不太負責任了。
二、《姬際可自述》純系拙劣的偽作。
請看《姬際可自述》全文:「老朽姬際可,字龍峰,祖居蒲東諸馮裡。自幼熟讀詩書,
本欲光宗耀祖,奈因萬歷後,橫征暴斂,又遭強暴之侵凌,十三歲時家業逐漸凋零,家
父故為我延師習武,與寄居蒲東之錢塘人趙元龍(後名雲飛字之物)同窗學藝五載。後
父母相繼逝世,遂上嵩山學藝近十易寒暑,頗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槍術。余以吾處於亂
世,出則可操兵,歸則執槍可自衛。若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有不測,將何以御之。
由是出走南方,遍訪技擊名家,順便尋找師弟雲飛。未遇而到西湖,轉而到峨嵋,一無
所得,又轉道漢中,逾秦嶺,入終南。彼時因落魄江湖,毫無寸進,既不能遂平生之志
,又不能重返故園,生趣毫無,遂生遁世之心。於是越群巒,探古洞。在玉柱峰下,尋
得一座坍塌殘破古剎,決意在終南作為我歸宿之地。老朽那時倍受艱辛,真是言莫可喻
。只身住古剎,四壁肅然,單將東配殿修葺,以避風雪。深夜又常被野獸咆哮聲所驚醒
,難以就寢。一次我掣起防身寶劍追逐返回,偶見西配殿內隱隱約約有微光照射,當時
明月皎潔,老朽疑由破窗射進,細一辨別,更將可疑,好奇心動,燃油松上照,土蔽塵
封,顯露點點微光,縱身一跳,跨上橫陀,竟在承塵上放有一柄古劍,一個木匣,老朽
捧來端詳,劍鞘形式古雅,劍光輝目,鋒利異常,上嵌『湯陰岳氏』四字,並無劍名。
老朽不識其劍,實貴其人。再開木匣,卻是一部手冊,題名《六合拳經》。其中有:五
行變化之原理,陰陽造化之樞機,起落進退動靜虛實之奧妙,武術之精華盡集於此書。
老朽感焉,悉心研究其中精義,經十載之苦心鑽研,會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以
六合為法;五行、十形為拳;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
誠恐有負岳武穆著書意義,決心傳之後世。遂離終南東行,遍訪名師,物色傳人,然此
拳一經問世,人竟以狂妄目我,庶不知此拳有防身御侮養性修身之術,以心意誠於中而
肢體形於外,含藏先天之本,性命生死之道,陰陽之母,四象之根,以奪陰陽之造化,
扭轉乾坤之樞機。然沿途所遇,皆庸俗之輩。到蘇、常一帶訪友,巧遇王輔臣父子,承
他父子另眼相待。其子耀龍尚能刻苦用功,轉瞬五載,又西南行,至秋浦遇曹公,托其
子繼武於我,一教十二年,其技方成。闊別多年之雲飛師弟在此奇遇,敘述其從鎮三江
陸稼民門下學得少林真傳,彼此相較,心意六合拳實有獨到之處。誠恐後學者不知,故
錄之以志。丙寅(康熙25年)仲春際可書於秋浦(即貴池)。」
此篇文字一看可知系粗通文字之人所寫,絕非文武雙全的姬際可之文筆。而且通篇胡說
八道,未有一點可信之辭。因其謬論太多,不屑處處指出,僅列四條,足見其偽。
1、岳飛死於紹興十一年(1142年),而根據該文推論,姬際可在破廟中發現「岳劍」
與《六合拳經》大概在康熙三年(1664)左右。我們且不問是誰把這兩樣東西藏在「橫
陀」之上,僅以時間推論,此時距岳飛辭世已經五百多年,這兩樣東西不朽、不銹、不
蛀,真是怪結實的。如果這一點勉強能夠應付,那麼以下三點,則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的。
2、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考證過,曹繼武父子雖是安徽貴池人,但曹光國早就遷居都門,
而曹繼武則出生於順天,從未在貴池生活過,姬際可如何「至秋浦遇曹公,托其子繼武
於我……」這不是子虛烏有嘛?!
3、此文中姬際可稱:「祖居蒲東諸馮裡。」而據今人考證,諸馮在蒲州西緣,此時的
姬際可還不至於老到東西不辨的地步吧。可見此說來自於「戴序」,是後人偽造,而
非姬氏自謂。
4、更可笑的是,這篇文字簽署的時間是康熙二十五年,而姬際可已於康熙二十二年逝
世。人已經死了三年,尚且能夠寫出文章來,真是亙古未有之奇聞!
如此拙劣之偽作,尚有人將其奉為可靠之史料,不但可笑,簡直可悲!
通過以上對於兩篇「經典」史料的辨析,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其偽作的真實面目,而且我
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岳飛創心意六合拳(意拳)之說是不能立足的
,也就是說,心意六合拳決不是岳飛所創造,而是另有其人。
當然,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幾位大英雄之一,其武功人品歷來受到廣大中國人
的極度推崇。假托岳大將軍造拳,一可使世人尊崇;二可增門戶氣概。十分有利於該拳
派的發展與壯大。所以假托岳飛創拳的武術門派比比皆是,並非心意六合拳所僅有。
三、達摩與少林寺拳法沒有關系,與心意六合拳更沒有關系。
據說達摩是中國少林拳術的開山始祖,在中國武林傳說中,他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心
意六合拳的門人們,只是把達摩創拳的范圍縮小到心意六合拳這一塊上來而已,並不見
得有什麼創意。
持這種說法的人,理由有二:
其一,有偈為證。中國佛教界不知何時流傳出一個小偈子,偈曰:「達摩西來無一物,
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從經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這裡有「全憑心意用功夫」一
句,對佛學無知的人就莫名其妙地將此言與達摩創立少林寺拳法的傳說聯系起來,便想
當然地構成了達摩創立心意六合拳的所謂依據;
其二,有拳為證。現今嵩山少林寺內有秘傳心意把拳法,與世傳心意六合拳相似。因此
有的人就認為,達摩曾居嵩山少林寺九年,開創中土禪宗之先河,在此期間便創立了心
意六合拳,否則寺內為何有心意把流傳至今呢?以此為據的人進一步說:心意把原來僅
限於少林寺僧中流傳,後輾轉流入民間,發展變化成為現在的心意六合拳。
那麼,達摩創拳是否確有其事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達摩倒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據文獻記載:達摩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個人物,全名菩提達摩。相傳他是南天竺國秀
玉王之子,俗姓剎帝利,原名菩提多羅。自從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大法會上拈花微笑
,只有大伽葉會心一笑,以心傳心,接過了大法,依次相傳,燈燈相續,傳到達摩已經
是第二十八代。後來他游化中國,開創中土的禪宗一派(又稱楞伽宗),被唐人稱為
「禪宗初祖」。
梁武帝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也有稱大通元年,即公元527年),達摩到達中國的南
方,經廣州刺史蕭昂表奏,到達金陵(今南京),受到粱武帝的接見。武帝雖虔信佛教
,但是受當時南方佛教偏重義理的影響,對達摩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作風
不能理解。於是達摩渡江北上,來到北魏境內,先到洛陽,後到嵩山、少室山一帶「頭
陀」坐禪,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大約在東魏初期的太平年間,即公元534-537年(也
有稱梁武帝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達摩滅化於洛河之濱,葬於熊耳山前的空相寺
(現陝縣西李村鄉支溝村東南約一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