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Indie-Film
標題[新聞] 臉部捕捉技術獲頒奧斯卡 馬萬鈞突破虛實
時間Thu Oct 27 22:23:43 2022
臉部捕捉技術獲頒奧斯卡 馬萬鈞突破虛實打造數位人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13insight003/
視覺特效產業不斷進步,近年與臉部動態捕捉相關的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應用在以特效取
勝的電影和各種虛擬製作。
專長開發臉部生成工具的馬萬鈞,參與過《哈比人》三部曲、《猩球崛起》系列和《玩命
關頭7》等好萊塢賣座片,2019年與團隊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是台灣繼李安導演
之後第二人。現居美國的他,來台與業界人士分享臉部捕捉技術的演進與製作過程,也表
達對本地視效產業的期許。
掃描細節 馬萬鈞
台灣大學資工系博士、南加大創意科技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電腦繪圖、電腦視覺。曾
任威塔數位特效公司研究員、蘇黎世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動視暴雪資深研究員及谷歌AR/
VR部門資深軟體設計師,2019年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現為TikTok字節跳動智能創
作部門研究員。
電影角色回春、複製人題材、科幻片裡的真人CG角色…這些大銀幕上維妙維肖的數位人類
(digital human)或數位分身(avatar),隨著人臉電腦繪圖的技術日益精進,效果更
逼真,成本也大幅降低。
軟體工程師出身的馬萬鈞對視覺圖像有興趣而與好萊塢結緣。2005年,他考上台灣大學資
工系博士班,萌生出國念頭,申請國科會獎學金,赴美國南加大創新科技研究機構(
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簡稱ICT)的視覺圖像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在
指導老師保羅戴貝克(Paul Debevec)帶領下,研發高解析度臉部捕捉技術。
製作數位演員前要先拍攝真人的臉部表情,馬萬鈞加入團隊時,戴貝克已研發出Light
Stage球體攝影裝置,設有LED燈和攝影機。打在人臉上的光線經過巧妙設計,可拍下細部
表情變化和臉部特徵,演員陶比麥奎爾擔綱的《蜘蛛人2》和《阿凡達》等片,都用到此
項技術,讓戴貝克與團隊於2010年拿下第一座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
為精益求精,他們不斷改良技術。由於打光的方式或亮度涉及數學推演,馬萬鈞加入後著
手開發相關軟體。初期Light Stage設計較陽春,相關人員持續修改,調整軟硬體,找到
最佳參數,掃描臉部時連毛細孔都可以捕捉,成為一大突破。馬萬鈞說:「拍攝畫面連唇
邊細紋都不會遺漏,也可以保留皮膚顏色。」
新技術陸續應用於《鋼鐵人3》《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和《遺落邊境》等數十部電影;大
型科技公司如Meta、Apple等為了製作虛擬資料,也打造自家專屬的Light Stage;美國前
總統歐巴馬想以3D列印技術取代歷來白宮為卸任總統打造石膏像的傳統,也是在臉部3D掃
描技術的輔助下完成。
2019年,戴貝克與馬萬鈞等4人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理由為研發「基於球體上偏
振漸層光源的臉部捕捉特寫技術」,以及Light Stage X動態捕捉系統的設計和工程。本
屆艾美獎也頒發終身成就獎給戴貝克,表彰他對視效產業的貢獻。
演員受傷、或有不宜親自上陣的動作,都可透過數位效果來解決。
馬萬鈞日前返台參加北市電影委員會舉辦的國際動畫視效講座,他分析數位人類技術的另
一個優點,是萬一演員受傷、或有不宜親自上陣的動作,都可透過數位效果解決。比方他
參與電影《鋼鐵人3》時,主角小勞勃道尼不慎摔斷腿,劇組不想延誤進度,就打造數位
人類繼續拍攝。
另一個知名「換臉」案例,是主演《玩命關頭7》的保羅沃克在拍攝期間意外過世,劇組
找了他的兩個弟弟擔任替身,且以長相相似的卡萊沃克(Caleb Walker)為主。馬萬鈞與
特效團隊面臨兩大挑戰:首先必須利用弟弟的皮膚資料重現數位保羅沃克的外觀;其次在
換臉程序上,也花很多時間追蹤鏡頭裡卡萊的頭部位置,再完美無縫銜接在數位保羅沃克
的頭上。
拜科技進步之賜,如今換臉成本已大幅降低。馬萬鈞透露,早在20年前迪士尼便有意拍攝
《雙子殺手》,並研究讓演員變得更年輕的方法。當年他們以石膏建模,再拍真人照片擷
取膚色,可惜成本太高而放棄。2017年,李安導演宣布開拍該片,相關技術已發展成熟,
才順利搬上大銀幕,馬萬鈞認為該片的數位人類「做得非常好,沒有破綻。」
馬萬鈞拿到博士學位後,對數位演員其他的製作面向產生興趣,於是赴紐西蘭視覺特效公
司威塔數位(Weta Digital)擔任動態捕捉研究員,最得意的作品是《猩球崛起》系列。
當時劇組去溫哥華的森林實景拍攝,為了拍下臉部表情,演員在頭上戴攝影機。但因天候
,不僅鏡頭沾有水漬,演員走路震動也影響畫面,取得影像資料較差。為此他與團隊想辦
法修正,解算出來的結果依然讓後製部門做出栩栩如生的猩猩臉孔。
好萊塢視覺特效技術日新月異,歸功緊密的產學合作,他待過的ICT視覺圖像實驗室便是
一例。業界人士的努力耕耘也功不可沒,例如喬治盧卡斯創立的視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
以及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早期為了拍片不惜投入研發資源,「他們花3年開
發一項技術,接下來十年都用得到,累積不少經驗。」長此以往,讓美國站穩視效技術開
發者的角色。
馬萬鈞目前在TikTok創意部門擔任研究員,負責開發元宇宙相關技術。回顧過往的產學歷
練,他體認到每個團隊或公司都有獨到技術,重點是提高能見度,讓外界知道。例如戴貝
克為角逐奧斯卡獎持續申請、投稿,2019年獲獎前被美國影藝學院退件兩次,直到第三次
才認可他們的成就和貢獻。
技術可遇不可求,要看天分與資源,但經營社群網絡有助打入這個行業。
此外要參與國際專業社團。馬萬鈞直言:「技術可遇不可求,要看天分與資源,但經營社
群網絡有助打入這個行業。」他目前是好萊塢視覺效果協會(Visual Effects Society,
簡稱VES)的成員,該協會目前亞洲僅印度有分會,馬萬鈞有意在台灣推動成立「東北亞
地區首個VES分會」,帶動本地影像工作者接軌國際資源,企盼早日實現。
============================
好萊塢換臉技術番外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13insight009/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13insight010/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13insight011/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13insight012/
漫威嚴防劇透滴水不漏 他說少了「關鍵條件」別想合作
近年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在好萊塢蔚為風潮,知名視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
Industrial Light & Magic,簡稱ILM)研發StageCraft技術,結合LED螢幕牆、Unreal
Engine遊戲引擎和攝影機追蹤器,營造真實的臨場感,帶來產業革新。
ILM把這個技術首度運用在美劇《曼達洛人》上,掀起業界跟風。日前上映的《龍族前傳
》亦採用此技術。一場龍石島橋上的戲,便是在劇組大手筆打造的虛擬攝影棚裡拍攝,共
有2千個LED螢幕組成的面板牆和92個攝影機追蹤器。演員站在彷彿位於半空中的橋上,雲
霧四起,一旁矗立著城堡,全靠StageCraft技術完成。
對此馬萬鈞說:「我覺得這個技術有好有壞,它用很大的LED螢幕投射數位場景,但如果
場景畫不好,看起來就很假。」他推崇《曼達洛人》的製作,「做得很好,劇組很認真去
斟酌每個場景要怎麼做,相對來說,《龍族前傳》裡的城堡看起來就不夠真實。
過往電影製作方鮮少願意揭露後製祕辛,現今已愈來愈開放。馬萬鈞認為,有些片子已經
上映許久,因此就算有些訊息揭露出來,也沒有隱私上的問題。他透露,為避免影片製作
期間機密外洩,有些公司仍然管得很緊,例如漫威。
他說:「和漫威合作之前,他們會先審查資安,確保你不能拷貝他們的內容。」馬萬鈞有
個朋友在掃描公司工作,就因為沒辦法通過漫威的資安審查而錯失合作機會,「可能要買
一些額外的資安設備,如電腦、軟體等,因此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和漫威合作。」
馬萬鈞剛進視效公司威塔數位工作時,該公司剛開始做漫威的片子,「我們的員工需要很
多訓練,公司得分內網、外網,production的東西不能流出去。要上網必須切到外網,看
完後再回來工作。」種種細節規定都在避免劇情或其他製作內容遭外洩。
目前馬萬鈞在TikTok創作部門擔任研究員,主要的工作內容與元宇宙相關,即製作數位人
。「現階段做臉部,之後做整個身體,甚至連環境都是虛擬的,這樣手機就像virtual
production的攝影機,跟LED螢幕一樣,未來以手機拍攝影片時,可能裡面都是動畫,手
機的功能只剩下製作動態捕捉跟相機定位而已。」
視效人才超搶手 馬萬鈞:從電影跳槽網路公司薪水倍數起跳
國際串流平台蓬勃發展、競爭激烈,幾乎每週都有新節目輪番上陣。不僅劇迷追劇追不完
,無形中對視效從業人員也造成工作負擔。
曾在威塔數位(Weta Digital)擔任研究員的馬萬鈞透露,影視作品產量大,但視效公司
「就那麼幾家」,且全世界設立相關科系的學校並不多,他推測相關工作人員壓力都很大
,因為太多節目了。他說:「以前只有Netflix,一年出一兩部大劇就好。現在可能一個
月一齣,也許視效從業人員的工作因此滿穩的,但應接不暇並不健康;這些都是串流公司
如Netflix、Amazon等造成的。」
另一方面,視效行業競爭激烈,「且薪酬不是很好」,很多人會轉行去網路公司。例如威
塔數位有一整個部門的人去Apple,從事與數位人相關的工作,主因是待遇比較好,「那
個差距不是一、兩倍而已,是更高倍數。」
馬萬鈞不諱言,很多人雖然有理想,到頭來為了養小孩還是有所取捨。他對電影仍有熱忱
,不排斥未來再從事與視效相關的工作,「但人生有很多事情要考量,要找到平衡點。」
對於有心從事視效產業或精進專業的人,馬萬鈞表示,學校裡的電腦視覺和電腦圖學是一
定要修的課程。之後因製作面向很多,可依個人興趣選擇專業,例如從事模擬爆破或水流
,或煙的模擬等。「像我們是專精於動作角色的模擬,包括臉的動作或肢體動作,也有人
專精在描述材質如木頭、塑膠、鏡子或皮膚等。」
現今,還有像Midjourney這樣的AI生圖工具冒出來,堪稱技術爆炸的時代,要跟上腳步是
很累的,但他強調,一定要盡力去接觸與了解,以免與產業脫節。
每天追劇嘆時間不夠用 奧斯卡得主推薦2部必看電影
馬萬鈞喜歡看電影、影集,每天至少看兩齣劇或一部電影。他前陣子已追完《西方極樂園
》,接著還要看《魔戒:力量之戒》(Rings of Power),《女浩克》(She Hulk)和《
龍族前傳》(House of Dragon)等。也因此他感嘆,一天不過24小時,扣除工作、陪家
人等,「這麼多劇到底要怎麼看?」
談及近期看過的作品當中,是否有令他印象深刻的場景或視效處理,他首先推薦楊紫瓊主
演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馬萬鈞說:「這部片的視覺特效團隊很小,只有幾個人而已
,卻做了一堆特效,我覺得滿好玩的,這是一個例子,就是小團隊也可以做出很好玩的東
西。」
第二部是奧斯卡得主喬登皮爾執導的《不!》,故事涉及一起神祕事件,視效團隊不僅依
劇情需求打造CG雲景系統;為了製作劇中的外星生物,也深入研究水母和鳥類,並開發出
新的技術。馬萬鈞認為,不同於其他特效大片,《不!》仍是以劇情取勝的電影,是他今
年為止覺得最好看的,「尤其要在Imax戲院看。」
長期從事與視覺圖像相關的工作,馬萬鈞不諱言,漫威的超級英雄片「就是那樣了,我反
而比較喜歡看特別的片。」近年他特別關注作品的藝術性,例如會觀察一部電影的攝影風
格,「學習鏡頭怎麼走動、怎麼打光」,從不同視角享受觀影樂趣。
李安之後獲奧斯卡獎台灣第二人 他妙喻:像彩券有買有機會
馬萬鈞於2019年與團隊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是繼李安之後台灣第二人。他以買彩
券來比喻:「我只是買了彩券、並剛好中獎;如果沒有買,就沒中獎機會。」意味得先採
取行動,才有可能嘗到成功的果實。
例如他們得到奧斯卡獎,是因為指導老師保羅戴貝克(Paul Debevec)持續向主辦單位遞
案申請,被退件過兩次,第三次才成功。馬萬鈞說:「一年頂多幾十個申請案,他們一定
要(從中)選擇,假設會選10個,那中獎機率就很高了。」
他認為台灣可先藉由成立影視相關的專業社團,接軌國際。例如他是好萊塢視覺效果協會
(Visual Effects Society,簡稱VES)的成員,該團體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會,包括紐西
蘭、加拿大、英國、法國和印度等。
馬萬鈞說:「有些人講技術接軌,但我覺得這是次要的事,技術可遇不可求,要看有沒有
天才、有沒有錢去開發,但social networking一定可以做,否則很難打入這個行業。」
他認為台灣一定有技術,只是欠缺人脈資源,未來國際社團若能在台成立分會,打好關係
,本地從業人員也可以提出申請各式相關獎項,「而且這個獎可能很好得。」
成立分會需要什麼條件?他以VES為例,只要當地有50名會員成員就可以成立,此後總部
會提供辦活動的經費,例如試映會或聚會交流。此外,VES也會設立獎項,頒獎給優秀成
員,馬萬鈞認為這代表來自同業的認可,非常重要。
至於申請入會者需要兩封推薦信,且要提交作品。他相信在台灣湊齊50名會員不難,只不
過每人每年要付新台幣6,000元會費,大家是否有意願。畢竟協會運作需要經費,包括就
業補助等,也有其他福利。例如可免費看Netflix,「如此一年可省掉逾半的會費」,由
於需經過審查才能加入,申請者也要具備一定的資歷,若獲選也算是肯定與榮譽。
馬萬鈞一心想在台推動成立VES分會,甚至天馬行空發想:50個人的年會費總計新台幣30
萬元,假設政府初期願意先補助2年、共60萬元,讓50個菁英申請加入,並順利成立東北
亞第一個分會,與國際交流,「之後如果大家覺得有好處,就會(願意自掏腰包)加入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43.132.5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Indie-Film/M.1666880628.A.8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