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uiff (酒吞童子)
看板Indie-Film
標題Re: [心得] 國片的聲音製作
時間Fri Sep 9 14:20:03 2005
※ 引述《jimulder (陌日程式)》之銘言:
: 最近跟幾位資深的電影前輩聊天,聊到台灣電影音效的品質,他們都不禁搖頭。可能
: 他們是好萊塢系統訓練出來的吧,他們對於國片極不清楚的對白聲和過大的背景聲非
: 常不敢領教。
: 「影像有所謂景深,聲音也是。畫外音往往比對白更能營造出影片的氛圍。」資深的
: 電影前輩如是說。電影是由「聲音和影像」所構成。既然拍電影的時候,攝影師會去
: 注意到影像的焦距、物體的前後景深,甚至是構圖的層次感,那為何錄音師與混音師
: 對於聲音的製作就如此的粗製濫造呢?
對電影成音不熟,
但對唱片製作也算稍有認識。
就算是單純的雙聲道,
聲音的位置也不只有左右而已,
隨後Reverb等空間系效果器的添加,
再加上EQ頻率的變化,
雙聲道所呈現出的聆聽感其實可以是3D的,
有上下、有前景。
當然,這就要看混音師的功力了。
: 想必大家看以前的國片,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對白少,長鏡頭多。鏡頭一長,除非
: 是很擅長場面調度的導演,否則角色的互動就少。如果再沒有對白的話,那麼整部片
: 子除了背景音(也就是沙沙沙的空氣聲)外,幾乎是聽不到任何聲音了。早期的國片
: 就是那種角色對白不多,內心獨白長的又命卻又不願意說出來給觀眾分享,只會站在
: 鏡子前面或是坐在浴缸裡頭抽菸發呆。這樣子的電影,觀眾能夠聽到的聲音層次感自
: 然不多,聽覺的刺激自然大幅降低。
我想這點可從一些外片來作借鏡,
好比說日本片就很多長時間的固定鏡頭、遠鏡頭,
對白很少很少,
但是他們環境音就處理得很細緻。
在外景有電車摩擦軌道的聲音,
腳步聲、提包在手上甩動的聲音;
室內則有杯盤碰撞的聲音、電視聲、交談聲,
座位移動的聲音等等。
不僅日本片,
許多北歐片、德國片都極不重視對白,
也不會因此而失色乏味。
至於好萊塢,對環境音的要求就更細了。
以前半夜戴耳機看HBO播的電影,
我才發現那些發生在宴會、派對、咖啡館等公共場合的戲,
除了主要的男女主角對話外,
那些背景中聽不清楚的他人對話,
竟然全都是分開不同軌錄進去,
一軌一軌單獨處理的。
只要用耳機就可以很仔細地聽出來,
各個聲音的遠近跟位置都不同,
處理得非常細膩。
當然這可能不是用錄的,
而是有某種現成的「聲音庫」﹝如圖庫一般﹞可以調用,
但在Mixdown上的用心也著實令人吃驚。
另外個人比較好奇一件事,
當用遠鏡頭拍攝演員對話時,
因為收音員多半無處可藏,
這時究竟是用Mini Mic收音呢?還是事後配音?
Mini Mic的Transmitter有這麼好藏嗎?
關於國片的畫外音部份,
個人倒是不喜歡混音師為配音加太多Reverb修飾的作法,
聽起來很不真實,很做作。
: 記得很久以前跟一位也喜歡看國片的朋友去看片。他倒蠻喜歡國片裡長鏡頭所傳達出
: 來的意境。有一回,他帶領著我看某部片的其中一幕,然後說:「你仔細聽,這一幕
: 雖然沒有人在動,但你可以聽到一隻老鼠吱吱吱的由左跑到右,」他興奮的說,「這
: 導演用人的呼吸聲與老鼠的叫聲,來襯托出人與鼠之間所營造出的孤寂氛圍,好讚呀
: 。」當時對電影還矇懂無知,對他的解析只能視為神諭,以為那是導演的刻意安排。
: 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那「吱吱吱」聲為膠卷運轉不良的成份比較大。
--
Ψ TrafficΨ
Φ You like baseball? Φ
Ω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quiff/ 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96.72
1F:推 ChuMe:推quiff 61.62.76.6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