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uiff (酒吞童子)
看板Indie-Film
标题Re: [心得] 国片的声音制作
时间Fri Sep 9 14:20:03 2005
※ 引述《jimulder (陌日程式)》之铭言:
: 最近跟几位资深的电影前辈聊天,聊到台湾电影音效的品质,他们都不禁摇头。可能
: 他们是好莱坞系统训练出来的吧,他们对於国片极不清楚的对白声和过大的背景声非
: 常不敢领教。
: 「影像有所谓景深,声音也是。画外音往往比对白更能营造出影片的氛围。」资深的
: 电影前辈如是说。电影是由「声音和影像」所构成。既然拍电影的时候,摄影师会去
: 注意到影像的焦距、物体的前後景深,甚至是构图的层次感,那为何录音师与混音师
: 对於声音的制作就如此的粗制滥造呢?
对电影成音不熟,
但对唱片制作也算稍有认识。
就算是单纯的双声道,
声音的位置也不只有左右而已,
随後Reverb等空间系效果器的添加,
再加上EQ频率的变化,
双声道所呈现出的聆听感其实可以是3D的,
有上下、有前景。
当然,这就要看混音师的功力了。
: 想必大家看以前的国片,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对白少,长镜头多。镜头一长,除非
: 是很擅长场面调度的导演,否则角色的互动就少。如果再没有对白的话,那麽整部片
: 子除了背景音(也就是沙沙沙的空气声)外,几乎是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早期的国片
: 就是那种角色对白不多,内心独白长的又命却又不愿意说出来给观众分享,只会站在
: 镜子前面或是坐在浴缸里头抽菸发呆。这样子的电影,观众能够听到的声音层次感自
: 然不多,听觉的刺激自然大幅降低。
我想这点可从一些外片来作借镜,
好比说日本片就很多长时间的固定镜头、远镜头,
对白很少很少,
但是他们环境音就处理得很细致。
在外景有电车摩擦轨道的声音,
脚步声、提包在手上甩动的声音;
室内则有杯盘碰撞的声音、电视声、交谈声,
座位移动的声音等等。
不仅日本片,
许多北欧片、德国片都极不重视对白,
也不会因此而失色乏味。
至於好莱坞,对环境音的要求就更细了。
以前半夜戴耳机看HBO播的电影,
我才发现那些发生在宴会、派对、咖啡馆等公共场合的戏,
除了主要的男女主角对话外,
那些背景中听不清楚的他人对话,
竟然全都是分开不同轨录进去,
一轨一轨单独处理的。
只要用耳机就可以很仔细地听出来,
各个声音的远近跟位置都不同,
处理得非常细腻。
当然这可能不是用录的,
而是有某种现成的「声音库」﹝如图库一般﹞可以调用,
但在Mixdown上的用心也着实令人吃惊。
另外个人比较好奇一件事,
当用远镜头拍摄演员对话时,
因为收音员多半无处可藏,
这时究竟是用Mini Mic收音呢?还是事後配音?
Mini Mic的Transmitter有这麽好藏吗?
关於国片的画外音部份,
个人倒是不喜欢混音师为配音加太多Reverb修饰的作法,
听起来很不真实,很做作。
: 记得很久以前跟一位也喜欢看国片的朋友去看片。他倒蛮喜欢国片里长镜头所传达出
: 来的意境。有一回,他带领着我看某部片的其中一幕,然後说:「你仔细听,这一幕
: 虽然没有人在动,但你可以听到一只老鼠吱吱吱的由左跑到右,」他兴奋的说,「这
: 导演用人的呼吸声与老鼠的叫声,来衬托出人与鼠之间所营造出的孤寂氛围,好赞呀
: 。」当时对电影还蒙懂无知,对他的解析只能视为神谕,以为那是导演的刻意安排。
: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那「吱吱吱」声为胶卷运转不良的成份比较大。
--
Ψ TrafficΨ
Φ You like baseball? Φ
Ω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quiff/ Ω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59.121.196.72
1F:推 ChuMe:推quiff 61.62.76.6 09/09